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郑敏  董耀 《社科纵横》2005,20(4):124-125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西部开发中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西部环境保护涉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密切相关,严惩生态环境犯罪是西部大开发内在和外在的要求,必须要加强刑法的协调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刘锦 《探求》2014,(4):52-63
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中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过程。学界对于如何系统理解和分析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也提出了认识和理解的理论框架。其中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构成的有力工具和钥匙,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的爆恐事件,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关系则再度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从费孝通之认识开始探讨,结合文化生态学及中国文化大小传统来重新梳理、思考当下中国民族及其民族内部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精神状态,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民族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民族的劣根性和落后性不应称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自强不息"、"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作为支撑,才从未被彻底征服过.正确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6):80-85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也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但随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当地生态环境破坏、民俗文化庸俗化等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中法律保障制度的缺陷。因此,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北方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问题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文化原型理论,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问题。文章认为,北方民族独特的生态环境(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生产方式)是北方民族文化形成的内在机制,奠定了北方民族精神和性格,形成了北方民族特殊的价值核心。北方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是:多元性与同一性;开放性与凝聚性;晚熟性与早熟性;断续性与跳跃性。文章最后对北方民族文化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实质上就是民族地区大开发。西部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加快培育"内生型"的自主经济增长应成为重要战略选择。为此,必须主动强化西部"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积极推进重点经济带的开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加快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并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自主经济增长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7):54-58
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途径,而民族地区是发展的重难点。因此,在西部民族地区,要继续深入并针对性强调扶贫的对象、优化扶贫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共富共赢"。  相似文献   

8.
2 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将进入生态经济时代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国家提倡生态省建设。从生态经济学理论出发 ,研究解决生态省建设中存在的经济与生态如何协调发展问题 ,对生态省建设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地区人们生存环境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要保护和建设好甘肃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甘肃.  相似文献   

10.
汪丽萍 《创新》2010,4(3):14-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责任重、社会环境特殊、农村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实现农牧区经济发展是基础,民族关系和谐是政治保证,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巨勇 《学术交流》2004,(10):109-113
我国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较弱,原因在于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低下、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鉴于此,必须提高认识,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原则;制定总体规划,抓住重点,分区域推进;要尽量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措施。同时要加强公众参与,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莫晨宇 《创新》2013,(2):56-58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经济发展起点较低,增长较难的区域。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来看,该区域需要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在探讨发展通道经济对培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基础上,提出发展通道经济,培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试论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院校的成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党和国家开辟的从根本上解决 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 技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建国50年来,各民族学院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 和经济建设人才,为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 了突出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民族院校带来了发展 机遇与严峻挑战。因此,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立法发展的角度 ,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 ,阐明了这项工作与城市现代化、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肃南县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肃南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并通过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发展,透视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这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民族互嵌成为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略。基于此,本文从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等五个向度,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问题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十分突出,对区域问题的政治学研究还有很多空白点。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统一。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国国内地区发展的差距,国际环境中也存在分裂势力。区域政治主要研究国内地缘政治、民族地区的政治整合策略、地区政治发展与国家政治发展的关系、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中央政策与地区差异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藏族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共同缔造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大量考古证明,在史前时代的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藏族先民生存,不少遗物与中原文明有着密切联系。从汉藏史籍所载内容来看,青藏高原的民族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说时代、部落联盟时代和王朝时代。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各部族及其所建政权不约而同与中原政权建立互动关系。吐蕃政权的建立,对于青藏高原和中原内地而言都是重要性标志,也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梳理并分析历史时期汉藏民族关系,为进一步夯实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以及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的盛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实践,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在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着概念泛化、环境恶化、规划滞后、环境容量超载、法规不健全、生态环境教育缺乏等问题.因此,反思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强调以人为本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承认自然是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主张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选择.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科学规划,控制容量,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张殿军  刘灵芝 《创新》2007,2(2):64-6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保障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还不尽完善,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需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立法效率,重视立法技术,充实有关内容,加强民族经济立法,重视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研究和借鉴。健全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和谐的民族大家庭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