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卢清秀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400-402
苏东坡在《祭柳子玉文》中首次用俗来评价白居易诗歌,此后追随者甚多,且在白诗俗的评价中多含贬义,甚者乃今人仍不厌其烦地用俗来评价白诗。白居易诗歌并不俗,起码含有很多雅的因素。还原白诗,其“非俗”与多“雅”的因素应被世人重视,纠正前人评价之偏颇。本文从雅和俗的关系出发,明确雅俗的内涵指向,着重从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力证白诗之不俗,还原白诗非俗的形象同时期待白诗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农业问题的内在成因在于农业自身弱质性、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问题的内在成因在于农村的资源特征和人口分布局限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农业生产的后续发展;农民问题的内在成因在于农民存在种植的传统观念、"输血"的依赖意识和对资本、组织的不正确认识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错误转移. 相似文献
3.
4.
丁楹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70-75
对白居易诗与唐宋词中思想内容的某些方面作细致的观察分析后,发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去日苦多、人生如寄的感伤情绪,但求适意、不拘形迹的归隐意识是其内在契合点,反映了中唐以来新型文化背景下文士心理的变迁,是白居易诗和唐宋词独特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洪忠煌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1):57-64
从发生学的视角俯瞰,影视艺术本体中带有戏剧基因,其内在的戏剧性应是影视艺术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影视文学剧本与舞台剧本同属戏剧文学范畴;而从诗的意象与视听意象的关系上看,戏剧影视剧本在整个影视剧艺术中的基础地位不可削弱。面对世纪之交,"视觉文化时代"图像泛滥而语言、文学、想象力受到忽视的现状,影视艺术应追求诗的意象的魅力,而戏剧性与音乐精神的联姻也必将成为现代戏剧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邓国军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77-81
自严羽提出“以禅喻诗”说以来 ,反对者蜂起。刘克庄首先发难 :诗不可为禅 ,犹禅不可为诗也。冯班、钱谦益等踵其迹 ,今人钱钟书等相呼应。文章回顾了反对严氏的主要观点 ,并作评析 ;另外 ,用心理学原理对禅悟与诗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认为潜意识是诗禅相通的内在机制 ,并辨析了直觉与灵感 相似文献
7.
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14
商州在唐代的地缘结构、南北交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商山道更是官宦士子赴往江南、西南或由江南、西南返还京城的重要干道。白居易曾有过七年三往复商州的经历,其因由分别是元和十年自京贬赴江州、元和十五年由忠州召返回京、长庆二年自请出刺杭州。白居易经行商州时先后创作了20首商州诗,反映、表达了其吟咏风光、感伤羁旅、思念友朋、追慕四皓、反省人生等多维情怀。白居易的商州诗在创作方式、表现手法、审美特征等方面体现出酬和畅情、时空叠映、痛嘲自讽等诸多独异之处。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的"内在韵律论"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本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1):76-77
诗的“内在韵律论”是救治早先“自然音节论”的偏颇的药方。康白情最先说到这个理论的意思。郭沫若则明确提出这个理论,认为内在韵律就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它与诗的外在韵律相对。郭沫若的“内在韵律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自由诗形式存在的理论根据。但郭沫若的“内在韵律论”存在着局限,“内在韵律论”留下了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其强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3):7-10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人的主要代表 ,他突出的贡献是对新诗体制的改革和实践 ,对诗的形式感与内在精神的执著追求。形式上 ,他注重音节的谐和 ,传统意象的运用和句式的现代品格 ;内容上重视诗的精神和人格的展现。因此 ,他的诗总能给人以轻盈、流丽、甜蜜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吴河清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2-45
在唐代诗歌的流传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著名诗作面世前后,往往伴随着一段与之相关的趣闻与传说。这些故事的流传,不仅为其原作增添了传奇色彩,也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李白诗歌与其本事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熊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2-128
白居易与刘禹锡是中唐同年出生的两位名诗人,都曾先后贬谪巴渝分任忠、夔二州刺史。本文从六个方面比较二人巴渝时期的创作异同,并适当扩展到贬巴渝前后的诗作比较,从中可以深入探索他们虽同处逆境,而在人生态度、性格心态和胸襟气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徐继东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48-50
白居易的律赋创作中"回归六义"、"文谐宫律"的自觉追求,散句入赋、议论入赋的散文气势以及完整的律赋创作理论,对当时文风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为后世创作提供了范式与传统。 相似文献
14.
梁海燕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7-51
敦煌遗书中有几篇题为"白侍郎"作的俗体诗文,一般认为是民间诗人托名白居易的创作。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白居易的诗学思想反观这种托名创作,可以看出白居易所倡导的通俗文风,及其早年写作新乐府时贯彻的训俗理念在世俗民间得到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肖伟韬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
唐代诗人的创作实绩与诗学理论的建树不相称已成学界共识,但白居易却是个例外,他不仅是卓有成就的诗坛巨匠,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亦具有相当的总结性,而且是研究唐代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学无法绕过的一环;因此,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研究,也就成了白居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以往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研究往往是观乎其内,而无超乎其外,没有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源头进行有效的探索,所以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研究尽管场面热闹,却终隔一层,总有说不圆的地方。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拟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儒家经典来源作一追溯,考镜源流,以对白居易的诗学思想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邹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105-109
苏轼对柳词的态度是复杂并且微妙的,有批评,甚至轻视;然更主要的,却是赞美和推崇,并提出了柳七郎风味来概括柳词的主要艺术风格,即雅俗共赏:以铺叙之功化俗为雅;用典、下字以雅融俗;以入神的白描,或以深情的剖白之真化俗为雅。 相似文献
17.
吴河清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42-45
在唐代诗歌的流传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著名诗作面世前后,往往伴随着一段与之相关的趣闻与传说.这些故事的流传,不仅为其原作增添了传奇色彩,也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李白诗歌与其本事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赵亚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3)
在以外施人道、内修人格为特征的儒家"仁学"思想模式及以阐发礼乐为目的的儒家诗学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文化语境下,唐朝的诗坛上升起了两颗现实主义巨星--杜甫与白居易,他们忧民歌吟所抵达的儒家人道主义精神境界的高度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任何诗人都难与俦比的,他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各自用忧民歌吟诠释主体道德人格的过程.但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又使同样以仁善为怀的主体道德人格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苦身利人"式的平民诗人与"推己及人"式的贵族诗人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即可以通过其忧民歌吟在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层面上透视出来. 相似文献
19.
张再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8-31
同为中唐时期的大诗人,柳宗元在眨官永州之后显得忧悲憔悴,酸楚凄恻,而白居易却能够随缘自适,自我开解,并最终从遭受贬官的打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表现出一种旷然适性、自得其乐的迁谪心态.二人在咏史诗中表现出了对待历史与人生的不同态度,从中可以看出造成他们在迁谪心态上的这种差异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戴楚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41-44
自南宋末年,云南大理“民家人”谷均万、王朋凯、钟千一等始迁祖迁到湖南澧水流域以来,其后裔保留了显著的白族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