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艺的人民性与阶级性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是文艺界关心和注意的问题,但一直存在着分歧。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文学理论和继承古代文学遗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论述人民性的时候,常常出现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倾向。“四人帮”极“左”时期只强调人民性是对抗阶级的对立性一面,而忽视人民性还有对抗阶级的共同性的一面,甚至把人民性当作资产阶级人性论加以批判和否定。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对人民性作了许多正确的论述,但有的同志在论述人民性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却又出现另一种片面性的倾向,只强调人民性是对抗阶级的共同性的一面,而忽视人民性还有对抗阶级的对立性的另一  相似文献   

2.
一、文艺的根本属性不是阶级性而是人民性在我国,不少人把文艺的阶级性当作文艺的根本社会属性,而把文艺的真正的根本社会属性——人民性淡忘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误解。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文艺的出现,要比阶级斗争的出现早得多。文艺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私有制阶段,随着社会上的人分裂成为对立的阶级,文艺才带有阶级性,才逐步成为表达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工具。至于明确地提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严格地说,那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以后,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时期才形成的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  相似文献   

3.
论共同人性     
共同人性问题是当前开展的人性讨论中的关键性问题。它对于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理论,如何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及如何用它来指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人性就是阶级性”的提法是站不住脚的共同人性的长期被否定,和“人性就是阶级性”这一提法的广为流行有很大关系。人性就是阶级性,那么,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共同人性。因此,在探讨共同人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人性就是阶级性”的提法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4.
《讲话》对延安文艺界的思想批判及其对鲁迅文艺观的借鉴,是思想整风意图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有意识的整合。毛泽东在文艺的阶级性、杂文观、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问题上继承了左翼文艺的主流观念,同时在文艺的人民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文艺统一战线等问题上又吸收了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重要观点。这一整合不仅反映了《讲话》与左翼文艺之间的历史联系,也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鲁迅文艺思想之间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民性”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性概念在建国后一段时期曾被大量使用,但随之也引发了一些混乱和隐忧,有人担心过多提及人民性会模糊和冲淡阶级性,因此人民性很快被阶级性所取代.人民性在中国文论界悄然退出对当代文学的发言后,转而成为评价古代文学的一个术语.探究这种话语转变的深层原因对中国20世纪文学批评话语与意识形态表达机制的内在关联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之时,文艺作品的“人民性”曾被斥为取消列宁主义党性原则的东西,是“全民性”的同义词,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概念”;有人也跟着说什么“文学的‘人民性’概念,是一个十分含混模糊的非阶级的概念”,袭用“人民性”的概念,是“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以图改变无产阶级思想运动、文艺运动的性质”,“‘人民性’概  相似文献   

7.
作为革命时代的一个指导性文本,《讲话》不但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时代紧迫感的具体文艺问题,而且通过这些具体问题的论述表达了一种关于文艺的公共表意问题的思想。《讲话》关于文艺的公共表意问题的言说对象主要是1940年代特定的文艺形态,它之所以具有公共性主要是当时的历史语境与时代任务所使然。基于与当时整个革命化社会生活的互文共在关系,这种文艺形态的公共性内涵主要表现为人民性、阶级性与革命性。大众化与普及化则构成了它的公共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8.
重拾文学的人民性 ,指认人民性失落的现状和成因 ,在于确定人民性在当代文学中的位置。为了准确把握人民性的内涵 ,需要疏通人民性与文学的政治性、阶级性、国民性、时代性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关系到当前文学理论和实践走向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区别于以往统治阶级文艺的少数精英立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然而,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人民性文艺?列宁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他致力于使人民摆脱“文化贫困”,培育人民性文艺的社会精神土壤;明确了人民性文艺的内在要求,坚持文艺创新来源于人民、文艺发展依靠人民、文艺成果服务于人民;强调文艺的“党性原则”,反对文化领域的虚无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坚持人民性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列宁的探索为我们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启示:一是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为国家和民族立魂;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0.
孟庆澍 《中州学刊》2003,2(3):82-87
在文学理念上 ,胡秋原历来被认为是“自由主义”者。如果从原始史料出发 ,认真辨析其“文艺自由论”在理论指向性、文艺阶级性、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多个命题中的复杂内涵 ,可以发现胡秋原理论中鲜明的普列汉诺夫色彩 ,他与 2 0世纪 30年代真正自由主义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一三十年代前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发生过关于文艺阶级性的论争。《新月派》梁实秋首先发难。他在《文学与革命》中宣称:“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文学一概都是以人性为本”,“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梁实秋完全抹杀了人的阶级属性和文艺的阶级性,主要在于反对无产阶级文学,进而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当时以鲁迅、瞿秋白为首的左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文艺人民性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把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文艺人民性的实现联系在了一起。文艺民族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在国外左翼文艺家那里,曾经得到认真讨论。中国左翼文艺家开始思考民族性问题时,也与人民性问题相互纠结。抗战时期,毛泽东把文艺的民族性问题上升到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文化这一高度,其对古典文艺人民性的分析深刻影响了后来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新世纪之后,江泽民、胡锦涛在历次文代会上的讲话,其主调都是坚持文学的人民性,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也是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立论的。习近平则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文艺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的人民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是我国哲学界长期争论、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和其它理论问题一样,被“四人帮”搞得很混乱,他们把阶级性硬塞进了真理,说什么真理也有阶级性。因此,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争论,就同我们和“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密切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必须以“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的谬论为靶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揭穿他们关于“真理有阶级性”的谬论的实质,才能分清理论是非,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4.
文艺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不是一个什么新问题,而且历来都是论争的焦点,是两种不可调和的世界观对待文艺的根本分歧所在。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艺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并且从来都认为“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平行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种观念在大部分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中间也是解决了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还持着怀疑的态度,或者虽然在理论上承认,实际上仍然以为文艺不一定都是有阶级性的。在他们看来,不管怎样,文艺有它的特殊性格,就不一定都有阶级性。这也正是反映了文艺战线上的复杂性。去年12月号的《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一篇  相似文献   

15.
刘方喜 《人文杂志》2023,(11):18-27
把有关“制作精良”和“技术要素”改变“文艺形态”等论述,与习近平有关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论述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对于探讨推进文艺生产方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蒸汽机等使人类生产方式实现了能量自动化,当今计算机等则正在使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自动化,并极速改塑着文艺的形态和传播、制作工艺方式,昭示着文艺发展新进步大势;互联网使文艺生产、传播越来越网络化,文艺消费的大众化、人民性得到显著提升;人工智能正在使网络化向智能化跃升,将使文艺制作越来越智能自动化,文艺生产的大众化、人民性将得到更大提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这种新进步大势存在冲突,文艺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此更相适应,抢占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素制高点以创新文艺生产方式,已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要求,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跨学科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生发于本土的文化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为主线、其他理论阐释为副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以革命话语形态出现,凸显了文艺的阶级性、战斗性,形成了革命的文艺观和文艺服从政治的功能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以治理话语形态出现,强调了文艺的社会主义属性和党的文化领导权,建构起人民性的内涵。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整体形态看,革命话语形态和治理话语形态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生发于审美政治的问题域,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文化政治实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上下一致的呼声,是要加强文艺批评。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了文艺批评的党性、人民性和现实性。党要通过文艺批评来领导文艺,目的是为了繁荣文艺,使文艺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与“四化”相适应、相配合,促进“四化”的发展。人民群众当前在做什么,怎么样做,有何成绩和困难,思想、情绪和愿望怎么样,审美需要和欣赏趣味有无变化,文艺创作要了解、要研究,文艺批评也要了解和研究。文艺批评,要站在  相似文献   

18.
接地性是最近文艺理论界论讨渐多的话题,究其目的是要建构中国本土的学术话语体系。接地性的提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也富有启示意义,是要在"启蒙"、"现代性"、"阶级性"、"人民性"、"革命"等宏观话语构建出的同一性、一致性的文学史观背后,发现差异性、多样性,摆脱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本质主义的理解方式,从问题出发、从历史语境出发,重新梳理和评判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引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走向细密与深入。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对于鲁迅的爱国主义研究不够,对于鲁迅的爱国主义及其小说中的人民性的关系,尤其缺乏研究。这里,我仅就此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 爱祖国爱人民,为争取祖国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大众的自由幸福而斗争,是鲁迅一生的根本精神,是他一贯坚持追求真理、坚持前进、坚持革命的动力,也是他的小说所以具有高度人民性的根本原因。 十九世纪俄国的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强调文学中的人民性,认为真正的文学家应当是属于人民和民族的,文学应当“象镜子一般反映出人民的精神和生活”(《别林斯  相似文献   

20.
关于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学术问题。在学术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争论的双方可以根据“双百”方针各抒己见,以理服人。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却把这一学术争论纳入了篡党夺权的轨道。他们大肆鼓吹“在阶级社会里,真理都是阶级的真理”,叫嚷不仅“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而且“反映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林彪、“四人帮”挥舞“全部真理有阶级性”的大棒,残酷地打击和迫害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同时,还设立禁区,封闭了社会科学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学术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又可以讨论社会科学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