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谢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2):140-145
奁产(嫁妆)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财产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嫁妆原初之目的更多地是对不享有分家析产之权的女性以一定的财产补偿、保障女子在夫家的家庭地位以及避免女子因婚姻关系的解除而生计艰难。现代嫁妆婚俗又具备了原生家庭对婚姻关系持续期间的新生家庭的经济支持功能。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嫁妆制度逐步衍入于新的婚姻财产制度当中,按照我国的历史传统以及实践的需求,嫁妆制度存在规范的必要性。在《民法典》中应当吸收现有《〈婚姻法〉司法解释》中关于婚约财产的规定,并按照赠与嫁妆的时间、赠与物的具体类别进行细化规定。 相似文献
4.
文航生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9):61-63
晚唐诗人韩偃的“香奁诗”曾被曲解成别有寄托的政治抒情诗,但究其实际,确是题旨明晰的艳情诗。“香奁诗”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享乐主义,注重表现官能的刺激,注重传达情色的享受。这种以表达官能愉悦为宗旨的诗作在诗歌史上承先启后,构成了引人注目的“香奁诗”现象。韩倔的“香奁诗”创作具有文化标本的价值,揭示出士大夫文人双重人格的正常性与合理性,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多元化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爱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4):35-37,54
晓唐诗人韩Wo的词,多为后人从其《香奁集》中辑出,且历来辑录不一,未有定本,此为诗词分化派生之际的特殊现象。韩Wo《香奁集》的意旨,千载以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笔者考察诸说,认为《香奁集》中既有爽丽率真的少年艳体,亦有今意微讽的入仕宫词,更有幽眇低回、托香草美人以寄故国故君之思者,其余则以暮年编集时追忆不清以至意旨曲晦难明之作。韩Wo词十三章,实有与《香奁集》诸篇意脉相通之处,多系绮艳言情或难以指实者,惟《谪仙怨》三者将表层意义的男女恋情与去国怀君的深沉苦痛交织在一起,可另作别解。 相似文献
6.
7.
刘英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7-29
沈仕是明代中期颇富才情和个性的一位散曲家。其散曲最大的特点是绮艳、清丽的香奁之风,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咏写闺情、艳情、美人、闺什的内容上,也表现在绮艳、清丽的语词和香艳的造境上。形成这一风格的成因主要有三:一是自娱与娱人的需要;二是对传统的继承;三是时代审美与受众的接纳。 相似文献
8.
吴邦江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香奁集》因其艳情旨趣,历来成为诗评家争议和诟病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文学的生态环境、文学自身的发展、诗人的性格特征和经历等多方面,质疑了有些论者所持的香草、美人的寄寓之说,肯定了《香奁集》是一部叙写恋情、艳情的个体心灵记录。并进一步从文化的层面揭示其在中国艳情文学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通过对诗歌文本的解析,深入探讨了《香奁集》独具个性的情性之美,肯定其对儒家诗教传统的突破,表现了自然而最具本真色彩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9.
陪都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意义的社会建制,其管理体制(官制)亦具有特殊性。陪都留守官制是中国古代陪都官制的主要特征和核心。中国古代陪都留守官制经历了一个现象出现期、制度确立期、彻底职官化和两京双套制时期。从先秦到汉晋是陪都留守官制的发生期,西周为陪都官制之始,直至东汉末期出现了陪都留守,预示着陪都留守官制向着新阶段发展。经过南北朝的酝酿,隋唐时期正式建立了陪都留守官,陪都留守官制进入了建置时期。宋元时期,陪都留守官制进入彻底职官化时期,陪都留守具有了较完备的管理机构——陪都留守司。明清时期,陪都留守官出现了两京双套制,演变为与京师相似的一套官制,是陪都留守官制进一步独立发展完善的阶段。对于陪都留守官制的梳理与总结是中国古代陪都史乃至官制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11.
宋代厚嫁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东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2):62-66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义利观念的根本转变 ,导致婚姻关系中的门第婚让位于财婚 ,婚姻论财成为一种颇具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又不可避免地促成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厚嫁风气 ,给当时社会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诸如杀婴尤其是女婴、女子迟嫁乃至终生不嫁及对儒家礼仪制度的极大冲击等等 相似文献
12.
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统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0(2):155-160
针对近年学界逐渐有人开始讨论嫁妆与聘礼的问题,文章利用所能接触到的资料,总结出几种主要的理论成果:继承说;福利说;劳动价值说;竞争说;家庭意图说;财产转移说。每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各自的田野基础,本文不着重讨论这些理论背景。尽管学者对嫁妆与聘礼的看法差异很大,但他们还是站在一个共同的基点之上,即二者在给出妻子集团和接受妻子集团之间的姻亲关系的建立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孙玉荣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1):91-95
聘财和嫁妆是中国古代婚姻中的一种礼和俗,至中古时期演变为婚姻重财.唐代婚姻重财经历了从前期重聘财到中后期重嫁妆的演变,这是唐代以士族的衰亡和官僚阶层的兴起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变革和以出嫁以后女子生活中父权地位下降、夫权地位的上升为特征的家族权力变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方群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6):64-70
涉海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类型,
从六朝至明清时期均有诸多相关作品。根据小说中海洋叙事元素的发展变化,可以将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孕育期、发轫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其中先秦至两汉时期为孕育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发轫期,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期,明清时期为成熟期。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小说海洋书写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经历了从想象之辞到可信知识,从神话到传说到纪实到自觉文学虚构的叙事流变。 相似文献
15.
徐立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5):97-99
乌拉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军事、交通之要冲。其始建发轫于唐代之渤海,历经金、元、明、清,皆为“雄长 此间争”之重地。随着历史的发展,乌拉古城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对乌拉古城历史沿革的叙述,管窥其发展、 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主张诗品、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是中国文学批评追求文学理想人格之美的集中反映.从先秦到明清,这种理论经历了"文如其人"理论的滥觞、"言为心声"的理论发展、"魏晋风骨"的审美性位移、"文以载道"理论的深化扩展、"文品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等不同阶段.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和文学观念的更迭,历代文人学士对文品与人品之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谷丽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65-68
我国传统养生观以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梳理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不仅可以揭示出古代养生观对现代健身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以其为基础重构现代健身理论的基本理念,古为今用,服务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龙舟是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其独特的造型在中国船舶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旨在探讨龙舟演变发展的历史 ,整理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 ,做到古为今用 ,为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和旅游业服务。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新疆多语种双语的流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西汉至南北朝 ,新疆双语的主流是汉藏、印欧语系双语 ;隋唐宋时期新疆双语经印欧、汉藏、阿尔泰语系多语短暂过渡 ,汉阿双语成为新疆双语的主流 ;在元明清 ,特别是清代 ,以汉、维语为代表的汉阿双语为中心 ,形成新疆双语网络。 相似文献
20.
彭无情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39-41
新疆历史上众多民族角逐争衡,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宗教文化与民族演变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其中,新疆古代宗教文化与民族演变的地理及自然环境背景、经济及社会交往背景、文化(宗教文化)背景、民族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