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沧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4):117-120
长期以来,我们在哲学教学和科研中,总是把统一和斗争的关系看作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其实,就矛盾的根本属性来说,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无条件的、永久的,因而都是绝对的.就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来说,统一和斗争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都是相对的.建国六十年来,哪一次斗争不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把统一和斗争、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概括为相对和绝对、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矛盾的统一和斗争都是相对的,没有统一就没有斗争,斗争不是目的,是为统一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吴日清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
红与专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红与专的关系,对每一个革命的同志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前些时候,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讨论红与专的文章。讨论中,有的同志明确地认定红与 相似文献
3.
陈铁民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即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理论界有些同志却持不同看法,认为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他们把对立和斗争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差异性和斗争性是一个意思”。我们认为,对立与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对立与斗争是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斗争不是矛盾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同一性这两种基本属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就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是对立统一规律,有的认为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他们都只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和范畴中去探讨唯物辩证的核心,而没有从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内容中去把握,从而把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等等重要内容,置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要考察的范围之外。他们各执一端,各圆其说,都带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杨昌才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论对立面的统一学说的三个原则杨昌才对立面的统一学说,即事物矛盾的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哲学的本质和核心。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全面总结人类认识的历史,在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发掘黑格尔自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过程中所发现的真理。如果说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唯物辩证法思想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探讨了毛泽东对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优先地位和决定作用的认识,分析了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吴启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4):5-9
和谐社会与一向强调斗争的辩证法有无矛盾?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文章认为同一性即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事物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它为对立面的斗争设定界限,因而具有制约和调节对立面斗争的作用。对立面之间何以能有和谐?就是靠同一性的这个作用来维持,因此,辩证法与和谐社会不仅不矛盾,而且是改革开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哲学基石之一,要搞好改革开放、建设好和谐社会就应掌握好同一性制约和调节对立面斗争的作用,而其关键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掌握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8.
周久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6)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范畴论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范畴观,特别是批判地吸取和改造了黑格尔的思想,对范畴的起源和作用、个别与一般、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的范畴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唐合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1)
本文指出,邓小平同志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始终不渝地坚持和捍卫了对立面达到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原理。文章着重探讨了邓小平同志是如何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矛盾的性质和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认为这是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都必须充分重视的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永昌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关于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过去人们总认为只存在着矛盾对立双方互易其位的一种转化形态.近几年来,学术界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对矛盾的转化形态和结局作了一些探讨,指出了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的多样性.本文拟谈谈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的几种可能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矛盾,其内部都存在着两个已经展开了的、成熟了的对立面.这些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可能形态和可能结局,有的会象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例如,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矛盾对立面互易其位的转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经过无产阶 相似文献
11.
苗尤凤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Z1)
无产阶级导师列宁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哲学家。他一生中,在指导繁忙的革命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了哲学理论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尤其是在1914年到1916年期间,为适应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列宁集中精力研究了辩证法问题。他从辩证法的发展史入手,对在哲学史上为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的辩 相似文献
12.
石燕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58-6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在帝国主义大战期间,堕落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他们以庸俗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这对俄国革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列宁需要从理论上对庸俗进化论进行批判,挽救俄国革命。列宁选择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武器,根据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理论研究,初步回答了构建唯物辩证法体系所必须解决的逻辑起点、构建原则和体系核心三大问题,构建了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廖春景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
“四人帮”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反革命阴谋集团,也是一伙披着马列主义外衣的政治骗子。他们从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出发,把概念的灵活性加以主观应用,玩弄诡辩术,篡改唯物辩证法,为其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对他们在这些方面制造的混乱,必须予以澄清。混淆、颠倒新旧事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徐和声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伟大的导师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由于革命斗争的实践需要,致力于辩证法的研究,他不仅全面、深刻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而且运用它系统地研究了辩证法史,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辩证法史上的优秀思想,明确地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对立面的中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奎保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一、对立面的中介的含义及其在矛盾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和哲学参考书都把对立统一规定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规定只能被合理地解释为科学抽象的结果,不能说它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定义和内容不是一回事。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矛盾的双方即两个对立面当然是矛盾结构的基本要素,否则就不成其为矛盾。但是,不能离开系统来抽象地考察矛盾的结构,离开系统的结构是僵死的凝固的,这种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虚无。从系统论的观念看,任何一个统一物都是由许多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苗尤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理论体系,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及其人们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当然也应该有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可惜,这种体系至今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系统论与唯物辨证法的关系,近年来一直存在着“基础”论、“并列”论、“取代”论之争,但都不失偏颇。从一般系统论的产生与发展出发,系统论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系统哲学和作为具体科学的系统科学,它们与唯物辨证法的关系,即前者与唯物辩证法是既相互独立而又互为补充的关系,而后者与唯物辩证法则是个别与一般、各门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晓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5(1)
本文把对量的研究和对部分质变概念的考察结合起来,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依据并参考作为质量互变规律诞生地的黑格尔哲学,对量的连续性和分离性、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以及绝对性和相对性等作了探讨,认为定量和纯量、质和量以及整体和部分都只具有相对意义,而且,部分的变化只是非常单纯的量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动态发展上历史地辩证地探究了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列宁逝世七年间,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轨迹。重点探讨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列宁虽然在1918年春的“和平喘息时机”已经准备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并提出了经济建设的纲领,但就其指导思想和方法来说,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一样,都是试图在俄国用“直接过渡”的方法走向社会主义。二、第一次从动态发展上考察分析了新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发展的“三阶段论”;同时,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不仅仅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而且还包括政治、文化建设等。而这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全面思考是列宁在其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动态发展上历史地辩证地探究了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列宁逝世七年间,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轨迹。重点探讨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列宁虽然在1918年春的“和平喘息时机”已经准备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并提出了经济建设的纲领,但就其指导思想和方法来说,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一样,都是试图在俄国用“直接过渡”的方法走向社会主义。二、第一次从动态发展上考察分析了新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发展的“三阶段论”;同时,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不仅仅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而且还包括政治、文化建设等。而这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全面思考是列宁在其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