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学问,它以人们的以社会为对象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手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自己认识自己的特殊道路。 社会认识论作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本质上是一门反思的科学。黑格尔曾经说过:“反思以思想和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认识是主体以思想、观念方式接近和掌握客体的自觉活动。认识论的研究以认识着对象的认识、或思考着客体的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杨 《江汉论坛》2004,(10):38-40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它既包括社会机制,也包括个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主要有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而个体机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接受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接受机制和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赏罚     
道德赏罚是道德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道德赏罚的基本功能就是扬善抑恶,它是社会道德或道德运行实现的一种方式.道德赏罚有着深厚的个体心理依据.同时,社会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道德赏罚,自觉地运行这样一种机制,对于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爱国主义在近现代政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多民族国家实现社会政治整合和团结的重要心理机制。从政治心理学视角分析,爱国主义是个体对国家的一种积极、正向的政治态度,它包含情感性态度、价值性态度和行动性态度三重面向。情感面向强调个体对国家的情感性认同,价值面向强调个体在爱国方式上的价值取向,行动面向则反映个体为了国家而采取行动的自觉意识。据此框架,本文借助系统设计而采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开发了适合中国情境、并可与国际学界对接的爱国主义量表。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认识根源,源于认识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根源.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自然要解决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矛盾,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解决社会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认识向个体认识的转化,这些都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十分复杂,它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发生、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四个环节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在"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海峰 《学术探索》2012,(1):174-177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方式应从单子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发展,活动的本质应从工具性向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发展,活动的功能和价值应从侧重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向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认识并积极适应这种发展,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和生动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人的三种形态的存在方式。对于人类而言,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对于社会群体而言,它是社会群体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方式,推动社会群体的生成,也是社会群体发展的重要动力,还是提升社会群体为真实的集体、自由人联合体的必要手段。对于个体而言,它是个体获得社会群体性、个体性、人类性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满足主体需要获得了现实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9.
主体文化自觉是确证主体性的表现和过程,它包括个体主体文化自觉、群体主体文化自觉和类主体文化自觉三个基本维度.文化生成于主体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向性为理由的实践过程,主体主观世界是外在文化世界的"观念化"和"意识化".主体文化自觉是人在追问人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询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以正视和提升人的自我的精神存在和主体价值选择、实现人积极而自由的生存状态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的.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控制     
一社会生活秩序的制度化水平及其功能的发挥,是与道德的规范性控制分不开的。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面对信仰领域和价值系统中的道德滑坡,道德控制的疲软更是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道德控制从本质上说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为满足相互之间的利益需要并取得一种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意义所必须拥有的自我调节方式。由于这种调节方式自原始公社瓦解以来,始终是通过对阶级关系的自觉认识、并为了阶级利益而得到实现的,因此,它总是特定阶级以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者身份所必须使用的一种手段。在现阶段,由于人们对价值、秩序、责任、意义等表现人生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范畴的自觉体认,尚不可能在既定的经济关系中达成普遍的一致,因而,道德控制的起点和终点都必须是要求个体对社会利益和阶级利益的价值认同。就此而言,所谓道德控制,从广义上说,即指为了调节个体与社会的非对抗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身心组织,人格是人的一种基本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通过组织个体的经验而形成个体所特有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方式,人格是在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下,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并表现于个体的行为实践、理想追求和道德践履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任务有两条:一是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二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化的内容很多,但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成员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以说,社会化实际上是一个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的过程。本文拟重点分析邓小平学校教育理论中的有关社会化思想。 (一)邓小平强调指导学生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把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他指出:“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以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为基础,我们有可能从生成论的角度出发,以生成论的基本框架突破和扬弃美学传统思维方式所坚持的主客二分的预成论基本框架,探讨社会个体的审美维度究竟在什么意义上不同于其认识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它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以及我们应当如何根据这些方面确定我们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的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道德文化体系也进人了一个转型期。道德体系是一定社会秩序的产物并反过来维护这种社会秩序。当一种类型的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类型的社会秩序转变时,旧道德体系的解体与新道德体系的重建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自觉认识和顺应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搞好思想道德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一、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社会转型是指由一种类型的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的转变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不是社会性质的转型,而是社会秩序的转型。它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和上…  相似文献   

15.
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它不仅昭示了文明、进步、自由、繁荣等美好前景,也蕴含着分裂。后发现代化国家曾经饱尝西方现代性扩张带来的痛苦。中共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从政治发展观、经济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实践与认识过程,超越了现代性逻辑,实现了对现代化更加自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两极化思维模式是一种消极的、保守的思维方式 ,但是它对人类社会的思维领域和个体的思考方式都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力 ,分析这种思维模式产生的原因 ,它之所以留存的物质基础、认识基础和社会基础 ,以及这种思维模式的先天不足 ,有助于人们排除它的影响力 ,以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把握和判断更加客观和全面  相似文献   

17.
甘泉  骆郁廷 《江淮论坛》2014,(4):136-140
社会动员是以思想动员为核心,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实现重要社会目标、完成重大社会任务的过程。只有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遵循社会动员从自发到自觉、从思想到行动、从个体到群体、从领袖到群众、从经济到政治的正确路径,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动员,提高社会动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论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政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它关注的焦点是在后传统社会人们怎样生活的问题,因而是一种新型政治。吉登斯生活政治的构想包括超越匮乏型经济、对话民主、生态伦理与生命伦理以及非暴力化社会四个方面。生活政治关注身体、性和自我问题,因而是离每个个体最近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政治审美与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发展过程中,除社会、经济、文化、习惯等因素会作用于政治体制的设计和构筑过程,还有一项重要的因素会起重要作用,这就是政治审美活动。政治审美活动不常为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人所注重,它一般说来也不直接介入一定社会的政治发展过程,而是以多少有些潜在的或内在的方式发生作用。但是,尽管如此,这种影响力,从长远的发展过程观之,不容忽视。政治生活往往表现为一个双重的过程: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主导政治发展的方向,构成政治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们或各种集团,通过自身对这些物质活动的主观判断、理解,而后形成一定的观念和学说来影响政治发展的过程。虽然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人的认识活动,考察社会文化背景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就不能不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文化是通过人们相互交往而对认识发生作用的。交往把个体卷入了社会文化背景,交往又把社会文化因素传递给个体,从而实现了个体认识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因此交往在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和意义。沙夫指出:“交际似乎是一个同一切有关认识的过程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要素,甚至在独白中的没有盲语的思想,也是广义的交际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所以如果我们要以任何合理的方式来研究认识论的话,哲学就不能不注意交际的问题,这是没有可奇怪的。”把交往作为认识活动的环节和前提来研究。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范畴确立起来,按理说是应该没有什么疑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