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史大宝藏论《佛教史大宝藏论》即《善逝教法史》,因藏名《布敦却郡》,故俗称《布敦佛教史》。该书主要内容,一是对佛教显密各宗教法理论的纲要性阐述;二是对藏文佛学典籍目录的编纂,涉及佛教史的文字比重不大。因之,单一地称其为“佛教史”殊为不妥。最新出版的郭和卿先生译本题为《佛教史大宝藏论》,名实相符,较为妥贴。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隆钦巴的著作《三十忠告论》《赠康巴人·嘎喀三十》《菩唐圣地记·花园》及宁玛派的道次第《三休息论》等研究其思想、佛教贡献;并从回顾国外学者对翻译隆钦巴著作的尖锐讨论,透过近代学者将西方哲学与隆钦巴学说的比较,从而研究其义理(包括创造力及认知论与《实相宝藏论》中的四金刚句、四维时间与《心性休息》《三自解脱》《秘密藏续》等)及对西方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才让 《中国藏学》2013,(1):64-71
P.T.996号第二部分名为“大乘无分别修习之道”,记述了吐蕃禅宗代表人物布·益西央的生平和佛学思想,文章对此予以转录和翻译.文章认为后世史书所记巴·益西央及摩崖石刻上所提到的益西央与P.T.996号第二部分所记系同一人,其卒年是850年.益西央被称为禅师,所持佛学思想以禅宗一系为主,益西央的著作《大瑜伽修习之义,从大乘诸甚深经典中摄集的八十八品》主要依据《八十经根据》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在《山法了义海论》中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这一部分内容引用佛教经、论很多,最多的是《大云经》《如来藏经》《大般涅槃经》《央掘魔罗经》《大法鼓经》《宝性论》等。槃笃补巴通过这些印度佛教经、论中的核心话语来论证心性本净与客尘烦恼所覆之关系。另外,通过比较可知,藏汉二译深浅各得,醇疵互见,得失两存,优势互补,彻其底蕴。  相似文献   

5.
文章紧承对《山法了义海论》上编:(体)的研究,开始对该论中编:(道)中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这一部分内容笃补巴引用佛教经、论很多,且极具特色.具体讲,笃补巴通过引用印度佛教的《央掘魔罗经》《大般涅檠经》中的相关话语,直接论述了“他空见”的思想内容.通过引用《般若经》中“十八空”之“他性空”直面点出了“他空见”的概念.这说明,觉囊派的“他空见”从思想内涵到明相概念均有印度佛教的经典根据.  相似文献   

6.
在《山法了义海论》的这部分内容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藏译《慈氏五论》及《瑜伽师地论》《中论》《大般若经》《大涅檠经》和《大宝积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阐释、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合理性和经典性。文章通过对笃补巴所引用的藏译佛教经论的话语与相应的汉译经论进行比照和校勘的基础上,不但勾勒出藏汉佛教经论译文的各自特点,而且在这些译文的思想与笃补巴对其诠释的内在互动中探究笃补巴对"他空大中观见"的语言分析与义理申畅。通过这个个案,即可看到,藏传佛教智者对印度佛教经、论的诠释已经从方法论诠释学转移到了本体论诠释学的阶段,这是印度佛教西藏化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7.
在《山法了义海论》之"道"篇章中笃补巴·西饶坚赞首先引用《大般若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其合理性和经典性。最后以《大涅檠经》等经论相关话语为取向,提出中道佛性论与常乐我净"涅槃四德"是"他空见"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趣。由此观之,笃补巴既尊《般若经》为最有理,又推《涅槃经》为最高。两经成为觉囊派的理论源头和思想库藏。  相似文献   

8.
藏传因明的发展、特点及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这个问题,我拟分做三点来作个简单的介绍: 一、西藏旧因明的形成和新因明的形成及发展早在7世纪因明随同佛教传入西藏,最早翻译的因明著作是法称大师所著的《因明七论》中的《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等,是由当时的噶瓦拜则和梵德朗卡两位译师从梵文译成藏文的。在10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班智达·苏达那热格西和译师夏玛森杰翻译了陈那大师的著作《集量论》和《集量论释》(陈那的自注)。此后西藏的著名大译师仁庆桑布的弟子玛·格瓦罗珠(1044——1089)翻译了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在《山法了义海论》中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这一部分内容引用佛教经、论很多,笃补巴通过这些印度佛教经、论中的核心话语来论证心性本净与客尘烦恼所覆之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山法了义海论》的这部分内容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入楞伽经》《大般若经》和《大涅槃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阐释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内在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以此来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合理性和经典性。文章对笃补巴所引用的藏译佛教经论的话语与相应的汉译经论进行了比照和校勘,在此基础上分析藏汉佛教经论译文的特点,并从这些译文的思想与笃补巴对其诠释的内在互动中探究笃补巴对"他空见"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1.
1991年8月,西藏社会科学院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隆钦教史》一书,该书的编辑在简要介绍作者历史部分中,充分肯定了此书的作者就是宁玛派著名佛学大师隆钦绕绛巴.然而就此观点教内教外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从“简要介绍作者历史”的几个疑点分析入手,通过研究大师的生事,以及教内的一些观点分析,有理由确信隆钦绕绛巴大师并非《隆钦教史》作者.  相似文献   

12.
“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辨正田敏古今史家大多言巴必称伐纣,主要根据是《华阳国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的记载。本文对此记载从三方面予以质疑:一,《华阳国志》载巴参与伐纣“著乎尚书”,但《尚书》牧誓八国无巴,举代之说,实属牵强;二,“武王伐纠前歌后...  相似文献   

13.
《根本中论无畏疏》(Mlamadhyamaka-vrtti-akutobhay,),根椐传统藏文资料,比如布顿·仁钦竹的《善逝教法史》是龙树的“自疏”,藏文大藏经所收存的该论译跋上也说是龙树所著。汉译文献中也有些隐约的记录,说龙树“造《无畏疏》十万颂,于《无畏》中出《中论》也”。但是国际上不少学者已经指出,该论是否为龙树所造,仍有不少疑点。比如该论第二十品《观邪见  相似文献   

14.
王森先生所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一书第100页言:米拉日巴的大弟子塔波拉结(Dvags-po lha-rje.1071—1153)对1121年(50岁)在塔拉岗波(Dvag-lasgam-po地在塔波地区雅鲁藏布江北岸东经90°线以西不远)建一专,即岗波寺(他因此被称为岗波巴),是为塔波噶举派的祖庙。但该寺位于今日西藏何一县境?塔波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并对所引用的重要经论《大般涅槃经》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思想特点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了其与藏传佛教思想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从《五部遗教》看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有关禅宗在吐蕃传播的资料,主要保存在敦煌汉藏文献中,如汉文《顿悟大乘正理决》,藏文P.T.116、P.T.823等卷子。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多有研究。除敦煌文献外,后期的藏文佛教史著对禅宗在吐蕃的传播也有涉及。但大部分著作认为禅宗的宗旨与正统佛教不相符合,只有《五部遗教》等宁玛派典籍对禅宗的态度比较公允,并收录有禅宗的原始材料。鉴此,《五部遗教》对于研究汉藏佛教关系史及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历史极有参考价值。一、关于《五部遗教》《五部遗教》属藏传佛教宁玛派伏藏文献,传说是由莲花生大师等人秘密伏藏的,几百…  相似文献   

17.
在《山法了义海论》之"果"篇章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大般涅槃经》《大法鼓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以及"慈氏五论""龙树六论"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论述,深入阐述了佛的法、报、化三身的理论、实践、功能等内容,材料丰富,持之有故。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此书的"果"篇为资料依据,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佛学理论依据进行了探究,尝试完整呈现活佛转世制度的演变轨迹及佛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笃补巴·西饶坚赞所著《山法了义海论》分体、道、果三编,每编中引用了大量的佛教经论来论证觉囊派的根本教义"他空见",以此实证"他空见"的经典性和正统性。文章将这部经典"三编"中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用相应的汉文译文对照校勘,以此试图勾勒出藏汉佛教经论译文的特点及各自的译文风格。  相似文献   

19.
康熙五十六年,卫拉特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布率军进入西藏,结束了和硕特汗庭在西藏的统治,建立起以达孜巴为第巴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往的研究主要受著名藏族文学家策仁旺杰所著《颇罗鼐传》的影响,将达孜巴视为准噶尔人统治下的傀儡。但是《颇罗鼐传》关于达孜巴的记载并不十分可靠。相关汉文、满文、藏文及外文等不同来源的史料证明,达孜巴在藏地拥有很大的威望与权力,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准噶尔人任命的傀儡。而准噶尔人也正是由于对达孜巴信任有加,颇为倚重,才能在卫藏地区较为稳固地统治了近3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才让 《西藏研究》2002,(1):35-43
有关禅宗在吐蕃传播的资料,主要保存在敦煌汉藏文献中,如汉文《顿悟大乘正理决》,藏文P.T.116、P.T.823等卷子.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多有研究.除敦煌文献外,后期的藏文佛教史著对禅宗在吐蕃的传播也有涉及.但大部分著作认为禅宗的宗旨与正统佛教不相符合,只有《五部遗教》等宁玛派典籍对禅宗的态度比较公允,并收录有禅宗的原始材料.鉴此,《五部遗教》对于研究汉藏佛教关系史及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历史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