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两”     
说“两”孙向阳本文从发展的角度考察“两”的词性、词义、表达形式及其发展趋势,对马国权西周春秋金文中“两”用为数词和王力“上古的‘两’,最初是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①的观点提出疑义。一马国权在《两周铜器铭文数量词初探》②一文中认为“两”用于车是量词,用于...  相似文献   

2.
3.
“哲学史”的正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史”的正当性陈少明否定中国有哲学史,不一定是为了贬低中国学术传统,相反,也可以出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特殊性的深切体认,防止它被洋化,这两种倾向均非始于今日。传统学术中的确只有经、史、子、集,或义理、辞章、考据,以及经世的分科,而没有被称为“哲学”这...  相似文献   

4.
在近百年间被归于中国哲学这个大题目下的研究内容中间,存在两个可称为“截断众流”和“中西互释”普遍方法,但相关的学者在运用的当中却缺乏针对它们的清晰论说与系统反思,本文就希望较全面澄清这两方面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前一问题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哲学史前史的认识:一个动态的思维变迁过程并不等于一幅静态的社会历史图景,如果希望完成一部完整的学术史,现在有必要为中国哲学添补一段“史前史”而不是求助于任何一种文化的决定论,但这一工作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来讲却仍困难重重。至于第二个问题因关涉整个中国哲学研究的合法性显得更加重要,至今为止的种种以西方哲学为基础的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阐述都缺乏可靠依据,我们不能保证已经获得了贯通中西学术的统一标准,比照佛学入中土时所经历的“格义”过程,也许会对我们理解现在西方哲学的传入有所帮助,我们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取得足够的谈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话语,或另辟蹊径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国学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胡适与冯友兰的哲学史是以西解中的代表,但胡、冯二人在文化观、哲学观、历史观上其实都完全不同,自始至终都不属于同一形态。冯友兰属于"比较哲学"范式,胡适中年以后转向"思想史"范式,则得益于欧洲学术在哲学、语言学、历史学上的新进展。然而,胡适、傅斯年等人始终未完成通史性质的思想史,这是由于他们对大历史观的排斥。随着思想史方法论的进展,我们今日可以重新看待"比较哲学"和"思想史"两大范式的得失。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兴起了“中西文化研究热”,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旅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迄今为止,已出版了一批有份量的著作,如:《民族与文化》《中国文化丛书》《中国文化展望》等,发表了数百篇论文,从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旅程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研究者基本都承认:中国近代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碰撞、融合的时期;中国近代学习西方  相似文献   

7.
何谓“才财两富”?请看简又文的说法:“其(指石达开)初入拜上帝会,似是先因洪氏在贵县久闻其大名,且才财两富,特亲往说服之。”简氏于1943年著《太平军广西首义史》时已持此说,至1959年著《太平天国全史》时,说法仍旧。这就是说:石达开之参加革命,是洪秀全、冯云山去邀请的;为什么要邀请他?是因为他一有才干,二有家产。  相似文献   

8.
2012年8月24-26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两种“奇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奇"与"正"是<孙子兵法>和<文心雕龙>的重要范畴.二者虽然研究对象不同,具体操作迥异,但都是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南,都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因此,这两种"奇正"说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军事学和文艺学无疑是有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正统。他和他的学说,被中国历代王朝崇奉为圣人,被世界各国推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庸,作为伦理思想就是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他又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可见,达到中庸的办法是“允执其中”,防止走向两个极端,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符合既定的道德标准。他还  相似文献   

11.
<正> 黑格尔把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比喻为一系列的圆圈。他说:“这种具体的运动,乃是一系列的发展,并非象一条直线抽象地向着无穷发展,必须认作一象一个圆圈那样,乃是回复到自身的发展。这个圆圈又是许多圆圈所构成的,而那整体乃是许多自己回到自己的发展过程所构成。”这个比喻包含着真知灼见。列宁赞赏这一见解,剔除了它的首尾相合的封闭性的形而上学杂质,吸取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指出:“一个非常深刻而确切的比喻!每一种思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  相似文献   

12.
鉴于哲学史研究曾羼入许多非哲学的思想资料,往往与一般思想史、学说史浑杂难分,我曾强调应当净化哲学概念,理清哲学史研究的特定对象和范围,把一些伦理、道德、宗教、政法等等非哲学思想资料筛选出去,使哲学史纯化为哲学认识史,以便揭示哲学矛盾运动的特殊规律。但进一步考虑到哲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哲学赖以生长的土壤,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所追求的是  相似文献   

13.
王弼“贵无论”简评木耕王粥,字辅嗣,三国时期魏国人,是一位早熟的天才,24岁逝世,遗著凡五种17卷,皆可立世。清末章炳麟说:“《周易》、《论语》,辅嗣之注……近古莫能尚也”。王弼的哲学思想,可用“贵无”二字简括之。他认为在运化万变的世界后面,有一个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奎因及建构实在论学派对“实在”的论述的对比分析,概要地介绍了近十年来正在欧美产生弥漫性广泛影响的新哲学流派——建构实在论的最基础的理论——“双重实在理论”。本文有助于读者对“双重实在理论”的理论主体、产生背景、理论渊源等作一概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光绪末年,活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忠义军”,是继义和团之后,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坚持时间最长的自发抗击沙俄入侵的反帝爱国运动。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对“忠义军”抗俄斗争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但有些问题,如“忠义军”抗俄斗争的时间断限,林七(即林成岱)是不是“忠义军”的首领之一等问题,还是众说不一。下面根据我所掌握的档案史料,就上述两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讲话》中讲的"政治"有广狭两义、两种表现形态,并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完全一致;作为"阶级和群众的需要""集中"表现的"政治"与其被"集中"对象之间,既具同一性,又各有质的规定性,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注意到这些,对我们准确、全面读解《讲话》所论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7.
“空灵”,是中国古典艺术独具之风格,尤其是在古典诗歌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在读诗评或诗论的时候就经常会看到“意境空灵”“空灵超脱”一类的评论……  相似文献   

18.
谈王国维的“两种境界”说苏晓江论诗词而倡境界之说,虽非王国维所首创,然一经其在《人间词话》里用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尺度以后,这个概念便广为流行,得到公认,是王氏的一大贡献.不仅如此,王国维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造诣极深的词论家,还对境界一说进行了更深...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历史情境与现实世界之间得以通达,构成思想发展的生命力.在哲学史研究中,两种自律值得我们恪守:一是将思想演进的内在过程洞穿于历史之中,思想的行进融入深幽的历史场境;二是将思想发展的时代使命敞开于生活世界,关注人类当下的生存境况.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理论品质,在新时代更是赋予这两种自律以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