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但他对新闻和报刊的政治工具价值定位 ,以及对新闻自由观念自身价值合理性的忽视 ,影响了以后的报人 ,给中国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中的教训值得反思和记取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实践面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有新发展、大突破,我们的研究就必须彻底改变从概念推演中寻求出路的老路子,彻底摆脱脱离现实、追求抽象概念体系的形而上学模式,处理好哲学与现实的关系,坚持哲学为现实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审视与反思:新中国新闻文体的多重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文体学理论,本文突破以往将新闻文体囿于体裁和类型的局限,将其视作涵义丰富的政治文化现象。本文认为,新闻文体是新闻内容与新闻形式的有机结合,是表层的文本因素和深层的社会因素的有机统一。基于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等显性因素,以及对新闻本身的认知,本文依据其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对新华体等几种主要的当代新闻文体风格做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卫明 《江淮论坛》2006,(3):116-120
罗尔斯的反思平衡法继承和改造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思维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正义论》理论论证和制度创制始终。它不仅使罗尔斯理论独具一格,而且扭转了长期以来伦理学发展方向,为我们解决重大道德哲学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中国新闻教育因应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是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当前高等教育中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既有地区之间差异等客观原因,也存在主观认识方面的原因.应当站在时代高度重新审视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深刻分析当前双语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灵活确定教学模式、培养师资队伍、选择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许加彪 《兰州学刊》2001,18(2):74-75
一门学科的活力在于不断地有新鲜血液的输入。信息概念引入新闻学科后 ,中国的新闻界 ,从理论到业务 ,从学者到媒介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学科的构建更加精细 ,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和加深 ,人们对媒介功能的认识也获得了某种突破 ,但如果忽视了新闻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区别 ,片面夸大它们之间的相同点 ,使信息的本质代替了新闻的本质 ,就不利于中国新闻学和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就此来谈谈自己不甚成熟的思考 ,恳请指教。一、新闻信息和事实信息概念引进后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论述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当…  相似文献   

7.
把新闻学、传播学研究与心理学挂钩,是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个本土小传统。但这种研究思路的缺陷也显而易见:一是容易形成两层皮现象,即用心理学的原理生硬地解释新闻、传播现象;二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践支撑和实践指导意义。中外新闻史证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催生读者新的新闻需求;而这种新的需求,则会催生新的新闻报道的方式和理论。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社会心理新闻。而为论述它存在的合理性,本文还提出心理事实这一概念。所谓心理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积累了一定时段的心理事实的报道。从新闻心理到心理新闻,不只是一种词序的变化,还体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发展概念的形成、发展以及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观的转变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对发展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作者认为,发展作为一种结果的状态以及活动的过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社会事实;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发展又不可避免地沉淀了具体人群的价值判断。这样,我们对于发展以及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批判与反思,就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回眸"重写文学史"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文论>于1988年发起"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之后,波及现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学研究两大领域.回顾这次大讨论,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0)为"重写文学史"的倡导期,第二阶段(1991-1995)为"重写文学史"的深化期,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为"重写文学史"的实践反思期.  相似文献   

10.
“新闻暗访”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蔽搜集信息的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揭露性的报道。用得恰到好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因暗访而成为“侵权行为”者的新闻单位和记者接连不断。在我国还没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和记者既要实施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又要有效地规避新闻官司而进行自我保护,已经成为新闻界不得不面对和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解构"反思"     
思维通过粗糙的经验观念“我—思—对象”被内化为精神主体的自我观照结构“灵魂—思—表象” ,亦即反思。这种理解的隐含前提为 ,表象和思、客体和主体、对象和自我作为反思发生的相伴意识环境现实地共存于一个意识中。反思模型由此牵扯上意识的存在结构或者说意识存在“空间”特性的问题 ,它要求意识具有当下容纳这六个意识内容的能力。常识的意识观念“意识是意识的意识”提供了这种包容的基础。但是 ,在逻辑上 ,这样的意识取消自身的存在 ,因而是不可接受的。从直接意识存在经验出发对意识存在构成所作的研究表明 ,一个意识存在是由一个处于最高地位的单一意识内容包容其它复多内容而形成的 ,具有包摄结构。这种包摄是有限的 ,并且包摄内容与被包摄内容之间 ,以及被包摄内容之间 ,都存在特殊性相关即内容之特殊规定性之间的相互适应要求。从而 ,意识存在呈现单一性。不幸的发现是 ,反思所要求的作为相伴意识环境的六个意识内容不能并存于单一性的意识存在中。于是 ,反思被一种严厉风格的哲学批判所瓦解  相似文献   

12.
浅论教育新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伦娥 《云梦学刊》2003,24(6):122-124
教育新闻创新必须注意正确导向,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新闻观,必须贴近基层,必须形成特色。在教育新闻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内涵。拓展外延,讲求开放透明,坚持求真求实。  相似文献   

13.
反思法教学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说得好:“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现代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反思法强调在教学全过程中师生主动回顾反思;以思促疑,提倡创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教学反思法各环节的整体互动作用,促使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当前,仍有部分学院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只是被动听课,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科组教研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即使是集体备课,往往只是停留在共同列出教学目标、重难点、考点之类,基本都是在教参可以找到现…  相似文献   

14.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症结在于理论认识的薄弱,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概念及其基本原则认识模糊.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有关"非遗"保护的一些提法与"非遗"观念和基本原则不符、对"非遗保护"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对"非遗"保护主旨的把握还不够准确等问题,亟待遵循保护理论及原则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规律之一。丧失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根本就失去了作为新闻所存在的价值。所以坚持实事求是,反映事实真相,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6.
新闻工作是党的喉舌,必须忠实地履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新闻机构借助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传媒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新闻工作通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实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闻工作只有贴近群众生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新闻博客的个性特点,探讨了新闻博客把关的意义、特点和主要途径,以能对新闻博客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和谐网络生态的建构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胡静波 《河北学刊》2003,23(1):62-66
20世纪末至今的二十多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发展、大改革、大论战的"反思"时代.毋庸讳言,这场"反思"热潮的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由于"反思"切入视点的多样性,批判角度的复杂性,以及立论的差异性,导致"反思"的路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误区.所以,有必要结合理论界的"反思"现状,从一个更高的历史制高点来圈点、梳理、整合出一个新的"反思"理念,把握住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路向,真正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其强烈的反叛现代性趋向,促进了对现代文明进行深刻反思。文明人的自大狂所导致的理智的盲区就在于忽略、忘记和压抑了所谓文明时代之前的原始智慧,俄狄浦斯的自刺双眼与自我流放,意味着文明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悲剧催生出强烈的原始主义倾向,对抗自大的现代物质主义和唯科技主义的精神压迫,打破西方传统欧洲中心主义价值观,摆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单一进化模式,克服西方现代性危机,在资本主义方式之外寻找更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生活理想。  相似文献   

20.
将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个人化写作"现象进行解读和反思,多方面阐述了"个人化写作"产生的渊源,分析了"个人化写作"所具有的开拓意义与价值,以及其局限性,同时指出了"个人化写作"的提升方向,即一种高扬女性主义的历史感的、清晰的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