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辜鸿铭、鲁迅、胡适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三位标志性人物,三人的文化价值观也各不相同,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尤为明显.辜鸿铭盲目排外;胡适崇洋媚外;鲁迅则主张吸收外国好的东西,排斥外国坏的东西.鲁迅的思想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在对待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上及如何看待中国国民性问题,三人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认为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永不褪色的旗帜,全球化进程需要文化自觉,树立开放、健康的文化心态,不盲目趋同,不保守狭隘,自觉思考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并付之实践,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以来,针对究竟是以国家作为价值还是以文化作为价值,是以文化的普遍性作为价值还是以特殊性作为价值,是以工具性作为价值还是以内在超越性作为价值等问题,康有为、梁启超、鲁迅、梁漱溟、蔡元培以及美国学者列文森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历史或者价值的选择成为中国人在面对传统与西方文化以及面对民族或者国家命运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闿运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和学术人物.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王闿运政治思想缺乏研究.虽然王闿运在政治上并非完全没有可称道之处,但总的来说,王闿运植根于封建思想文化土壤,盲目地排斥西方先进的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反对创办新式工商业,反对改革政治制度,反对民主革命,是封建保守派绅士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动画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之中.不论是产量还是从业人员数量都在飞速发展,制作加工的动画片也在不断增加,而真正创造出的有影响力的动画作品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原创力相对薄弱.动画作品要有影响力,一定要在深层次上体现文化创新.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避免盲目模仿或凭空臆造,创造出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动画作品,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地要求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吸收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问题的关键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进一步从"姓资姓社"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既要反对盲目排斥资本主义优秀成果的教条主义倾向,又要把着重点放在反对盲目崇拜西方的教条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既是在历史的文化继承空间中成长、壮大的,也是在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应对、处置中逐渐明了、坚定和坚守自身权力、责任、使命和目标的.因此,不管是回到历史深处还是面向当下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目标都在于突出我们已经获取的产业经验、形成的产业文化,考察其中有效并潜在地左右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各种文化要素,去除枝蔓、突出重点,把理性的思考聚焦到产业发展焦点问题的全面辨析上来.而这个焦点就是产业文化传统及其继承.#  相似文献   

8.
重读中国传统译论.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如何读?本文着重探讨重读传统译论的方法,主张从文化话语视角出发,将传统译论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话语,回到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之中,回到中国人传统的言说与理解方式进行解读.我们重读的尝试围绕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即,中国传统译论是潜科学的理论雏形,还是通向翻译之"道"的经验叙事.  相似文献   

9.
孔子学院创立9年多以来发展迅速,如今已遍布海外,汉语的国际教育初具规模。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形势下,孔子学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是推行对外文化战略的前沿阵地;它能够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它还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随着中国全面崛起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孔子学院应承担更高层次的文化推介与研究工作;应摆脱语言文化传播的单向思路,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应配合国家的外交总体布局,致力于构筑新时期的中华文化圈;应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要盲目扩大规模;应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师素养,加强对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的科研力度,使之成为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应借鉴其他国家语言文化海外教学经验,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应将其触角从大城市拓展至乡村与边远地区。  相似文献   

10.
现在正是中国文化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伟大转折时代,总结二千多年来的文化学术成就,开创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近几十年来,东亚地区的实际情况,证明了儒家思想对于经济发展并非阻力,而是一种助力,儒家重视道德、重视教育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在东亚地区,对于经济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这也就证明,盲目的反传统、狂妄的民族虚无主义,是完全荒谬的。对于民族文化传统,必须有全面的客观的认识。现在世界大通,文化的交流确已比较便利了。但是,民族文化的特点还是应该保持,应该发扬的。“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这仍是必须肯定的真理。  相似文献   

11.
原创与品牌     
在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产品的原创是根本;没有原创性的文化产品,就没有国际竞争力.编辑出版者应守土有责.品牌是文化产品内在的丰富底蕴与外在的完美形式结合而成的高智力产品;出版品牌的形成是原创文化产品的直接体现;创新加品牌,才能将中国的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者,都必须关注和实施文化产品的原创.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作为一门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存在着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客观地看,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与企业文化还是存在许多结合点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将其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3.
警觉是鲁迅文化自觉的重要层面,无论是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国民性,还是论启蒙主义、谈论建设中国的新文化,鲁迅都流露出深刻的警觉性特点——既能深入问题,又能时刻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华裔女性,无论是从中国移民到美的母亲们,还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都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了.她们处在两种文化的罅隙中,带有尴尬的双重"他者"身份.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本作品中的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进行剖析,并试图证明这些华裔女性为寻求,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附中国知识分子通常是以反叛传统的姿态投身时代的.没有他们反叛传统的勇敢战斗,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变革难以想象.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看来,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不可能同前一时代绝缘.不论你意识到还是未意识到,传统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何况,面对外来的东西人们总是无法消除心理承受方面的文化隔膜.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本世纪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科学整理和研究,做出最卓越贡献者,恰恰是高举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旗帜的那一代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人们对于毛泽东遗产的保存和记忆是带有选择性的,尤其是对"晚年的毛泽东"——他被官方定性为"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西方,我们记得毛的思想对冷战时期左派和1968年这一代人令人激动的冲击,但是我们很少理解其对1970年代以来文化政治格局的影响.70年代以来西方左右翼之间的文化斗争(Cultural Wars)开展得轰轰烈烈,有着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运动和事件.通过考察历史的案例,尝试描绘毛泽东对教育改革、文化和小区的社会运动以及立法变迁的潜在影响.毛的教诲,如自我批评、青年造反、提高觉悟,在西方有着比中国更长久且深远的发展.目前仍在进行的一系列左派辩论,诸如提倡文化正义还是社会正义更为优先的问题.其实亦带有毛泽东思想的色彩.毛泽东思想的输出,无论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是在文化战争中,对于我们如何全面理解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的变化有着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当中国正式登上世界的舞台,如何让世界了解与认可中国,如何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当代中国人急于证明的问题。此种情况下,中华大地上各区域文化旅游业应运而生,它们将文学中的文化内涵融入当地旅游业中,打造代表地方形象的文化符号,使文学与旅游相互推销、良性循环。这个过程的实质是文化的商品化大生产,这实现了当代人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追求精神食粮的目的。这给地方经济与环境改善带来了极大利益,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文化消费盲目的导向与投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拒绝单纯追求商业利润的文化商品化生产与消费,并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品价值的辨识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其独特的历史逻辑和文化方式开启了.也许没有人会否认经济是开启现代化的动力,但有意思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其思想的变革却是以"伦理的批判"为先导的.无论是20世纪初"历史进程意义"上的开启,还是20世纪末叶"经济变革意义"上的开启,都无一例外地与伦理的批判相伴随.这与其说是一种偶然,不如说是一种必然.这个必然性至少蕴涵着这样的问题:伦理道德在中国文化思想资源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中国现代化的开启与传统的批判认同具有不可分割的意义.因此,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建设,必须回答现代道德与传统承接的问题,即必须追问"应否"和"如何"承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艺术现象.中国的平面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它伴随着我们的历史不断延伸,这些凝聚了几千年的思想语言和艺术气质,对现代平面设计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传承续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融入现实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我们与世界平面设计对接的基础,我们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去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20.
到底是西化,还是本土化始终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已经土崩瓦解,但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却依然存在。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成为无法逃避的问题。这里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在特质的剖析,探求它与法律现代化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体系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