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2):39-47
在孔子关于仁的构想中,仁礼关系乃是仁之所以为仁的一个规定性要素。基于这一基本规定,作为纯粹个人性的东西,仁在其自身中包含着这样一种事关仁之本质的内在要求,那就是,让完全是非个人的、并且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外部存在的礼在个人行为中的全面贯彻成为可能。于是,仁就完全超出了个人道德生活的那种纯粹的内在性,并因而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具有一种复杂的存在结构;而且也正是由于仁的这一内在结构,孔子的道德思想较之后世儒家要平实得多,人们很难在孔子那里看到常常出现在喜欢诉诸所谓"内在"的后世儒家学者身上的那种浮夸和偏执。遗憾的是,孔子意义上的这种为仁礼关系所规定的仁在其身后的儒家传统中几乎从来没有引起必要的思想关注,因而也就从来也没有在其内在结构方面得到有效的澄清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是在孔子“仁学”基础上,由孟子与历代大儒加以完善的道德人文主义理论。在孔子的仁学中,“仁”是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礼”既是道德范畴,又是伦理范畴,作为道德范畴,“礼”以“仁”为存在的根据。综观儒学的理论体系,“礼”更重要的地位是作为伦理原则呈现的,道德之“仁”与伦理之“礼”是一种表里体用关系。在儒家“仁本礼用”思想中最有活力、最具永恒价值的东西,是它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形上本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道在孔子境界的形上学中具有多重意蕴:它既是主观原则,又是超越原则;既是价值之源,又是信仰对象.它与孔子的天、人、性、命、德、仁等等哲学观念存在着既相互涵摄,又互不隶属的复杂关系."性与天道"虽说孔子不常言,"志于道"、"守死善道"却是孔子不懈的追求.在天为道、为命,在人为德、为性,通过"下学上迭"、"践仁合天"之功夫,实现人与天道流行浑然无隔的"无言"之境.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世间的智慧",说明他不了解孔子的"道"的真谛.在孔子,"道"具有形上学意义和超越的信仰意义.沿孔子的道、德、仁、天、人、性、命之意义,<中庸>、<易传>建立起原始儒家的天人性命之学.  相似文献   

5.
周公旦的"德治"政治伦理思想,由"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和"制礼作乐"思想组成,它是儒家"德治"政治伦理思想的思想理论基石。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丰富和发展了周公的"德治"政治伦理思想,基本形成了儒家"德治"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周公与儒家的"德治"政治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熊雄 《船山学刊》2010,(3):136-138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的构成涉及到血缘基础、心理基础、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和实践理性等因素,具有利弊共存的特征,对后世的中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孔子伦理思想中"仁"的建构进行分析,也是对"仁"的形象予以立体还原的一种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7.
"仁"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传统美德,是孟子最高的道德理念.儒家"仁"的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为政以德"--治国要用"仁政",为人正直--个人的一种品德,"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今天,研究和弘扬这一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不仅是指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包括精神上尊敬父母。孝是实行仁的根本,由“孝亲”推而广之则是“泛爱众”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并把它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札记》等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孝的阐述。在当前把握并弘扬先秦儒家孝道,对于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伦理道德体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华民族生活的准则和生命的表现。其道德观是体,伦理观是用。体即是理论,用即是实践,两者是统一的,为了把道德体现于伦理之中儒家规定了一整套实践程序和工夫,即所谓“三纲八目”·由此使人们追求圣贤人格境界和向往大同和谐社会。一、五德及其相互关系儒家的道德纲领,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也叫五常。这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仁孔孟释仁为“爱人”(《论语·渊》).仁字析之为“二人”(许慎《说文解字》),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基本原则是相爱。现代释仁为“人…  相似文献   

10.
陈来 《河北学刊》2002,22(6):31-39
前孔子的春秋时代的道德思想属于“德性的时代” ,德目表很多 ,德性体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孔子的思想则强调君子的整体人格 ,德性伦理只是孔子道德思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孔子伦理学虽然包含了承继传统而来的德行论面向 ,但其整个思想已经超越了德性伦理的形态。孔子与春秋以及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是孔子特别突出“仁”这一德。对于孔子 ,“仁”不只是“德” ,而且也是“道” ,就是说 ,仁不仅是德性 ,而且是原则。由金律和忠恕一贯之道来看 ,孔子的伦理思想不能全部归结为“德性伦理”(virtueethics) ,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那些单方面的德性 ,而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根本原则和定律。  相似文献   

11.
"内在超越"是儒家精神的基本特色。孔子"践仁以知天"即是儒学"内在超越"之精神体现。在孔子,仁即性命、即天道,"仁"与"天道"不二。本文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角度对孔子的"仁与天道"观念进行阐释,儒学的"天"是生存论性质,而不是范畴论性质的,如果抛弃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近代哲学思维模式,进入现代哲学视野,"内在超越"就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12.
公正是孔子思想中的隐问题隐概念,即虽然孔子没有直接使用公正概念以论说问题,但在其思想中却含有丰富的公正意蕴。考察孔子的公正思想,不应仅是简单地概念比附或释义,也不应随意扩大公正的视阈范围,而当以公正之实质为主线,加以梳理和提炼,否则就失去了中西思想对话的可能,也不利于中国传统公正思想的传承。通过对公正思想实质的分析可见,"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道德原则,"义"是基本道德原则,"礼"是从属于仁义的外在制度规范,而公正则是从属于"仁"和"义"的一种具体道德原则,其基本要求通过"中"和"正"表现出来,以最终达到"和"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3.
孔子以道德情感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以人性本善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荀子则以人性本恶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之基础,他们的不同主张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基础方面的讨论定下了基调。《中庸》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提出"知行相顾"作为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这无疑是对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问题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正> 已有不少学者对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进行了探讨,但都未免失当.笔者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是由"仁"、"义"、"礼"、"智"、"信"五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的"仁"和"礼"是其主要部分.一、"仁"在孔子之前,"仁"字就已经出现了.《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对它进一步发展提高,赋之以更新更广泛的内容.概括起来,孔子仁的伦理思想内容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学说里强调最多的是“仁”,“礼”其次。在《论语》中讲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5次。难怪有些同志说:“几乎为大多数孔子研究者所承认,孔子思想的范畴是‘仁’而非‘礼’”。本文亦以“仁”学作为重点,对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一点浅见。关于“仁”、“礼”的关系,长期以来争论纷纭。在我看来,从伦理学角度而论,“仁”是指人与人关系间的思想原则,“礼”则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前者是伦理,后者则是道德。故本文论“仁”不论“礼”。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把传统的人与社会道德范畴扩展到人与自然道德范畴,它提出人对自然界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是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理性批判。儒家思想自古就包含着原初的生态伦理思想,而在宋明时期的新儒家代表朱熹丰富发展了生态伦理思想,他的思想中蕴含着深刻地生态伦理思想,例如以理一分殊和格物致知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理一分殊是格物致知的理论依据,格物致知是理一分殊的实践原则与方法,以“公而仁,仁而万物一体”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提出以生论仁,仁作为“心之德,爱之理”以及仁的实现是一个克去私而后公,公而后仁,仁然后万物一体的过程。这些都符合今天的生态伦理、以人为本等社会倡导,因而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是伴随我国周代的政治文化之发展而产生与发展的.西周的宗法伦理,包括血缘的"亲亲"之情,以及因血缘而展开的宗法体制.孔子、孟子、荀子的伦理思想正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体系,围绕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势的变化而产生,并前后相继,三者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是由"亲亲而爱私"发展为"仁仁而尚贤",再发展为"贵贵而尊官".  相似文献   

18.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庸》的政治伦理思想以"知行相顾"为基础,以"中正"原则、"中则"标准和"中行"诉求为内容,其突出特点就表现在其对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调适上。  相似文献   

19.
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仁道精神是儒学的核心与特质,研究儒学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首先抓住这一核心与特质。本文拟揭示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探讨其现代价值。儒家仁道精神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忠恕侧隐的仁爱精神、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及生生不已的生机活力。忠恕与测隐是儒家仁道精神最基本的内涵,亦是孔孟仁与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仁”无疑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和灵魂所在,孔子论仁因人因时而别,没有统一界定,事实上也无法笼统界定之,因为“仁”不是任何特殊的道德条目,而是“全德”之称,任何界定都是对它的限制,都不足以表达其完满性。但这并非说…  相似文献   

20.
<正> 孟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先天道德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他的全部思想脉络的一把钥匙。本文即着重探讨孟子的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问题。一、孟子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渊源孟子是儒家学派中“闲先圣之道”、“述仲尼之意”的大师。他非常推崇孔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只注篇名)他以孔子的直接继承人自居,其先天道德论思想正是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