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不同传播媒介对写作主体自我建构的作用,从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阐释,认为媒介方式决定了写作自我建构的方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使写作自我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一再被重塑,媒介不仅以工具功能在自我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以其所增长的文化功能给自我建构以影响,写作者必须建立解读媒介方式与内容的思辨模式,超越传播媒介的局限,以确立写作自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个体生命意志与中国现实语境结合——九叶派诗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以孤独感、失落感和寻找“自我”为歌咏主题,九叶派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历史文化语境迫近,然九叶派诗歌表现个体生命意志时,紧扣中国现实语境,实现了客观性和间接性,现实、象征和知性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不与人同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自觉的历史语境中研究跨文化的中国形象,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起点,相关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种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西方的中国形象影响或塑造现代中国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即"自我东方化",及与此相关的中国的西方形象和.西方主义"问题;三、世界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的网络形成,及与此相关的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及"彼此东方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形成科尔沁小说多元开放的话语体系。话语是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的陈述,在科尔沁小说中既有国家话语的询唤,又有个人话语对国家话语的延伸思考,再到个人话语的自觉以及全球化语境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话,呈现出本土文学经验与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的碰撞、结合。  相似文献   

5.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展现了在爱情的语境下自我与他人的问题所带来的困境:在爱情中,自我一方面要保持自我的同一性,一方面又因为"我爱你"而与他人联系在一起,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才能确认成为那个爱他的自我。这种困境引导我们进入到以自我为基础建立起的浪漫之爱的反思。一般认为,茨威格的这篇小说肯定了浪漫之爱,而本文则试图通过分析这个由爱情引起的自我困境,证明茨威格对浪漫之爱的态度并非肯定,而是反思。  相似文献   

6.
人类语言活动中存在会话修正的现象,在会话中又存在自我修正优先的倾向。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说,自我修正优先主要是由于说话者和受话者相互维护对方面子而决定的。然而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语境中自我修正模式的频率或程度又存在一些差异。语境中话语方式,话语范围和话语基调这三个变量,具体到会话场合,谈论话题,以及交际双方的权势、距离、亲密度、社会地位、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是导致具体的自我修正模式和频率的差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交际中,说话人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都会出现隐含信息,因而出现会话信息的信息空缺。说话人会进行自我充实,或者听话人根据当前语境进行语用充实。本文以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的人物对话为语料,研究信息的空缺及语用充实,同时用关联理论对语料进行分析,试揭示词汇意义与会话语境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语境与教师身份相关理论,提出课程思政语境下高校外语专业教师身份建构框架,进而探讨外语专业教师如何在课程思政外语境、内语境和心智语境相互作用下建构其社会身份、心智身份和课堂身份。结果表明,社会身份建构是外语专业教师重新定位自身社会角色和重塑自身形象的过程;心智身份的建构是外语专业教师自我感知、理解和认同的身份建构过程;课堂身份建构是外语专业教师通过课堂输出其社会身份和心智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明代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晚期形态,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产生了以“自我表现”为核心的“唯情论”美学思潮.在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运动中,道家以“自然”超越“自我”,儒家以“礼法”禁锢“自我”,而佛禅则将“自我”化入“色空”的虚无.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探讨并揭示明代美学的历史语境和作为美学生产主体的明代文人如何从传统“入仁”的士夫转变为“不仁”的“自我”,并在此前提下,梳理明代美学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确立.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的媒介提供了一种虚拟空间的文化交流与精神对话方式。伴随着互联网媒介生产技术从早期诞生到Sora AI问世的持续发展,文艺同社会生活边界的日渐模糊,进而打破了以往同社会存在遥远距离的束缚,以一种超现实的虚拟空间状态进入社会大众的生活。网络文艺创作将个体“无意识之思”通过超现实的叙事表达在集体“无意识之思”的公共语境空间内,并通过一种“在场”式体验的创作同创作者与阅读者构成共同的语意空间。而由于公共语境空间的平等交流性,读者与创作者都在他者介入的影响下参与到网络文艺在“自我理想”中找寻“理想自我”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在对文学之本质、特征和功能的认识上,浅草—沉钟社均具有鲜明的二元倾向。这种二元文学观的形成根源于其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建立起来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体系,因而具有必然性。当其从以自我为本位、鼓吹“爱己”的个性主义价值观出发、把自我觉醒的心灵本身作为表现对象时,必然会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而当其从以“爱人”为特征的人道主义伦理观出发去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时,也势必会形成“为人生而艺术”的倾向。这种二元文学观在理论上虽然显得不够圆熟,但在当时的时代语境和文学语境中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时代语境、文化语境,新世纪乡村叙事写作者对于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乡村世界有了新的体验与感悟,他们试图通过对地理空间表征的"乡村"进行多元化的展示,折射出自我的现代性焦虑。而这一乡村表征的特点表达首先就体现在对乡村苦难的多元叙写上。  相似文献   

13.
远离实践范式而起于主观心意的思辨哲学,只是特种逻辑的自我繁殖行为,只注重自我关切而忘记了时代良心,最终在无奈叹息中迷失了真我;只有基于现实性语境而产生的实践哲学,才能对自身发展的理论困境以及如何以哲学方式求解时代课题培植出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担当意识,才能规范和促进时代课题的合理化的科学发展,站在世界观高度对社会变革及其深层矛盾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反思和策略性谋划。  相似文献   

14.
刺绣是中国闻名世界的手工艺之一,除了传统的四大名绣,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刺绣工艺也为人们所熟悉。2008年,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事刺绣的艺人主要是农村妇女。本文从哈密刺绣手艺人的视角出发,考察技艺、记忆与刺绣者的自我塑造之间的互动关系。刺绣艺人不仅在全球与地方、历史与现状的社会语境下塑造自我,同时也通过刺绣工艺过程进行自我塑形。  相似文献   

15.
康德哲学虽然恢复了人在其生活世界中的立法者地位,但仍面临着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统一问题。赖因霍尔德有关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应植基于一个最高原理之上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费希特,费希特对康德哲学展开体系化重塑以统一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尝试,正是以寻获自身学思体系的最高原理为前提的。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费希特基于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刻理解,运用反思和抽除的方法对人的意识活动展开先验还原,最终获致了那作为哲学最高原理的“本原行动”——自在之“自我”。自我的自相同一的内在本质赋予其在现实的创设活动中以一种自我眷顾、自我静观的“反思”性状,“反思”构成费希特由“绝对自我”演绎“实践自我”和“理论自我”,并据此构筑整个知识学体系的内在理路。费希特正是借助于“反思”概念阐明了实践自我与理论自我系同一瞬间自我创设活动的两种不同状态,两者间存在着一种既相区别又相依存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知识学语境下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乡土文学继承了中国传统乡土文学的浪漫主义特质,并在新世纪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然而,在新的语境下,乡土浪漫主义并没有完全走出传统浪漫主义超脱的乌托邦之境,而又与传统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有别。当下作家的浪漫主义语境表现为既与世俗格格不入,又与乡土若即若离。知识分子游离在自我心境的虚无性与世俗的真切性之间,没有找到超越既往的突破口,他们或是以乡土浪漫主义为面具上演着功利主义的大戏,或是公式化地批判现代性并以怜悯的姿态来抚慰乡土,分裂的人文立场造成了新世纪乡土浪漫主义的裂变。  相似文献   

17.
经验性自我是冯至留德期间在以里尔克为代表的德语文化熏炙之下,为现代中国和新诗探询的一种独特而稀缺的自我类型,是理解《十四行集》的必要条件。它在《十四行集》自我实现的表征为:现代知性诗学的建构、现代整体时间观的认同、人与自然等他者关系的发现。集体认同为核心的抗战文化语境里,在歌德"蜕变论"等思想影响下,冯至经验性自我也生发重构。呈现冯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个人的自我精神嬗变史,能反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我建构的深刻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我作为主体精神现象,一直是西方哲学和精神分析学说关注的重心.哲学重在对自我存在状态的关怀,精神分析学重在对自我心理机能的分析.在现代语境中,无论是哲学还是精神分析学.都在对自我概念的反思中发现了自我的分裂境况,揭示了现代自我存在的矛盾情形和疏离境况.  相似文献   

19.
身处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云际会、复杂多变的社会格局,菲利普·罗斯敏锐地意识到文学创作与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指出在日益复杂的后工业时代,美国犹太作家在保存民族苦难记忆的同时,更应通过自我展示、自我伸张的方式宣示自身的存在。唯如此,才能使美国犹太人不再成为各种偏见的受害者,真正成为多元社会的平等一员。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叔本华、祁克果、尼采三位哲学家一改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的近代哲学的传统,转而对其进行批判并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然而,在现代性语境下,却出现了都市化的流浪、归属感逐渐淡化的个体自我认同的悖论和危机.如何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意识关系三个维度上分析,将为我们思考和解决个体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一种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