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话语标记语如何演变的问题成为学界争论的热点。大多数学者认为话语标记语在变化过程中经历的语音弱化、语义泛化、去范畴化、主观化、语用功能增强等特点符合语法化理论。然而,由于话语标记语在实际运用中呈现出了"非语法性"的特征,其他学者据此提出了词汇化和语用化,并发展出语篇化和构式语法化理论,挑战了语法化的权威地位。通过对各方争论的梳理,可以发现它们的分歧主要在于:(1)如何认识话语标记语的性质?(2)话语标记语的发展是否需要符合理论中的所有特征?而产生这些分歧的根源在于各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对语法语用的定义不同以及选取的标记语发展类型不同。  相似文献   

2.
解读警嫂报道中的性别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出发 ,借助话语 -权力理论 ,以“警嫂”的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 ,具体分析了“警嫂”的家庭和社会职业角色 ,“警嫂”的选择标准 ,进而挖掘出“警嫂”话语背后的社会性别规范和社会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旺中案”事件,解读台湾媒体话语权之争夺,侧面了解台湾媒体生态与媒介话语竞争现状,试图回答台湾媒体如何运用不同话语表达不同立场、呈现了怎样的媒介话语框架,并期望据此探究台湾媒介多元话语现象背后所体现的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4.
基于“制度-话语”研究视角,对1949—2021年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考察不同制度情境下政策话语转化为治理实践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受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农业转移人口政策经历了巩固政权的政治主导逻辑、发展经济的市场逻辑以及共享改革成果的社会逻辑的演变历程。政策制定者的情境认知与官方传媒和大众知识结合,建构了农业转移人口“非法流动者”“农民工”“新市民”的社会身份,并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化为与之对应的城乡分治、城乡二元以及城乡一体的制度安排,与嵌入其中的政府治理行为共同促成农业转移人口严格管制、规范化管理以及包容性治理的历时性治理变迁。  相似文献   

5.
尤奔 《中华魂》2010,(2):23-23
江苏省盱眙县目前出台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坚守耕地红线。该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列入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进行考核,明确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强化乡镇政府对耕地保护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双碳”话语(政策)被纳入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成为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目标和实践进路,使得“碳政治”成为继“可持续发展”之后国际绿色话语实现国内主流化的又一个实例。30多年来,国际“碳政治”话语(政策)体系的构建与传播,经历了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初步形成、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及其发展议题挑战、《巴黎协定》与“国家自主(碎片)化”落实架构等三个主要阶段,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则表现为对这一不断演进发展中话语(政策)系统的、从“低碳”逐渐转向“双碳”目标指向的国内化适应与重构。中国“碳政治”话语(政策)是一个以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自主性立场与认知行动为根本特征的“自主知识体系”,但其进一步拓展完善,也需要深入思考环境人文社科议题上国家(地方)自主性与全人类共同性之间关系、环境人文社科自主知识体系与学者主体性之间关系等基础性议题。  相似文献   

7.
借用情境认知理论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可以发现,情境切换引致政府情境认知的变化,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的“格式塔”转换。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情境认知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政策价值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目标,但需要在情境认知的牵引下对农村养老保障政策进行优化,即在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待遇水平的同时,发挥政府、社会、市场三方的作用,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8.
嘉定年间,蒙古的崛起改变了原先宋、金、西夏三国并立的稳定格局,令未来局势走向变幻莫测。为寻求因应之道,南宋朝野上下围绕着内外政策展开了激烈争论,作为宰相的史弥远及其所奉行的“安静”之政,不断遭受抨击。嘉定十五年,他利用蒙古归还徽宗宝玺的契机,策划了一场隆重的受宝典礼,意图借此改变人们对于南宋处境的认知,弥合朝野分歧,维护政局稳定,进而塑造其长期执政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改革时期,区域差距扩大且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引发了学术界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目标选择上,关于“公平”和“效率”孰先孰后的对策分歧。本文通过对区域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区域差距?是完善还是改变政策目标?如何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目标等问题的回答,阐明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目标是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的唯一正确的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坛出现了在当时著名的“二梁之争”。表面上看,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是意气之争;但是,在逞才使气的背后,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各自所秉持的诗歌观念的迥异造成的。“二梁之争”发生在中国新诗从“非诗”走向“本体的诗”、从“散文化”走向“纯诗化”的分歧路口,在中国新诗理论发展史上有其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概念主义者与非概念主义者之间的争论主要源于对“经验”和“概念”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不澄清这两个概念的情况下,双方很难通过争论来达成共识.两者对于“经验”的不同定义则进一步导致了两者对“概念”的不同定义.若不能对概念的形成机理问题达成共识,就很难消除两者间的分歧.另外,对概念形成机理的研究同时可将该争论引向更具价值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生成是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文化基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生成是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抵制西方话语对中国民族政策污名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和文化基因来看,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遵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文化是话语生成的文化基因。而话语生成之后,通过传播才能获得人们的认知和认同。因而,可通过修辞化、视觉化、音乐化、故事化等传播路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具象传播,进而建构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关于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涉及到许多方面,而如何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则是争论的焦点所在。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进而对意识形态化和非意识形态化两种思潮的本质进行剖析。社会意识形态概念的涵义有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过“意识形态”概念,但这个概念并非由他们首创。法国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于1796年最早提出“意识形态”概念,本义是指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观念学”。在特拉西看来,“意识形态”属于认识论范畴,它是区别于感觉的一种理性认识。不  相似文献   

14.
郭晓婷  张建 《国际论坛》2024,(2):48-70+156-157
官方话语分析对更好地理解一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1993至2023年俄罗斯官方发布的六个版本《对外政策构想》是其三十余年重返国际舞台和处理对外事务思维观念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探索、进取和调整历程。“身份”“国际秩序”“国际安全”“国际经济合作”“文明”五大主要话语单元及话语体系的建构和演化深刻体现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延续与变迁。国内国外两个层次、国家与国际社会的空间维度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时间维度是俄罗斯对外政策话语体系的三大构建逻辑,在不同历史阶段指导着话语体系中各主要单元的话语表达强度,通过调整话语表达表明俄罗斯决策层对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的态度以及对“多极化世界”的诉求,实现对身份认同和国际地位的追求,在延续中体现出发展动态和阶段特征。同时,俄罗斯对外政策话语体系仍然存在概念不清、思想矛盾、目标与能力失衡以及与现实偏离等问题,需要贴近现实并增加思想和内涵的丰富度。对外政策话语体系的延续与变迁直观地反映出俄罗斯看待当前国际秩序的观念、构建对外关系的逻辑以及为突破当下的困局而开展的外交实践,将长期影响俄罗斯的外交趋向。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主体性的界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翻译主体性作为一热点问题受到了译界的关注,同时在认识上存在很多分歧.本文试图针对这些分歧和争论,探讨该如何界定翻译的主体性,进而讨论翻译主体性的表现及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商务谈判是一项通过言语交流实现社会交互的经济活动。谈判过程实质上是己方利益最大化、他方利益受损最小化的过程。以马丁的积极话语分析理论为视角,借助商务谈判真实语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旨在揭示话步层面语用策略的成功选择如何使得谈判双方在利益对抗情境下实现各自的交际目标。马丁的话语分析理论迎合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互利双赢”等经济理念,运用这一理论视角分析相关语篇,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和运用不同的话语策略以达到不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话语体系。本研究选取1978—2023年党和国家颁布的267份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政策文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政策文本中的政策话语进行深度分析。纵向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话语经历了初步探索、巩固强化、科学优化和纵深发展四个发展阶段。横向研究从价值导向、目标取向、教育内容、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话语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立场,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话语体系在持续的优化与调整中走向成熟与完善,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生态文明教育话语体系。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话语不仅引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发展,而且为全球生态正义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个体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够真正被大学生“信”且“行”的基础和关键。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个体认同要明晰学理基础、审视存在的问题,进而探清实践路向。实践路向的探寻,在理念上要达成社会期待与学生发展的互洽,目标上要达成自我构建与外界张力的平衡,主体上要达成认知主动与价值自律的谐振,客体上要达成内容生产与话语优化的共促,方法上要达成现实渗透和时代呈现的结合,评价上要达成评价思维、制度与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目标和价值观 教育目标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发展、变化了,教育目标和人才标准必然要随之作相应的变革。 价值观是多元化的。由于教育是通过传递文化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以,不同的价值主体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与社会发展、变化,特别是与一定社会的文化有深刻的联系。 “人”与“才”是矛盾的统一体。长期以来,在教育界,就有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同时重视培养“才”,还是教育首先是培养“才”而忽视培养“人”的争论,争论的核心也是教育目标和价值观问  相似文献   

20.
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乡土知识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因其独特的“话语实践”而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知识在乡土社区和现代社会均具有多种显在或潜在的利用价值,本文对如何利用乡土知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