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老”思想的起源与吴越战争有很大关系。在思想方面 ,有 16条范蠡的思想为黄老哲学所吸收 ;在历史事件中 ,有 9条史实与黄老思想形成有关。可以断言 ,《黄帝四经》的成书与黄老思想的起源与吴越相争这一历史事件 ,特别是与范蠡的谋略是分不开的。《黄帝四经》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中国智慧集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从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成功转型为一代商圣,再到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范蠡跌宕起伏的一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道家思想对谋略研究有重要启示意义,道家著作尤其是《老子》中有一些论述可视为与谋略有关,比如"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善用人者为之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但《老子》以及其他道家著作并不等同于谋略书。道家一般都对"知"、"智"等持否定立场,也不提倡使用人谋,这是因为通过使用谋略即便会有所得,仍然会有所失,甚至有阴祸。从道家思想基本立场出发,对谋略应持的态度是懂谋略而慎用谋略。  相似文献   

4.
徐文怡  武强 《南都学坛》2005,25(5):40-41
范蠡作为中国甚或世界的第一代儒商,其经商之道为后人所推崇,从两个方面给现代商界提供了启示:一是范蠡成功的客观背景和主观条件;二是范蠡的经商之道。  相似文献   

5.
孙立群 《社区》2009,(20):18-19
当公众眼中的一些企业家明星突然“形象崩溃”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范蠡——从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成功转型为一代商圣.再到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范蠡跌宕起伏的一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激流勇退的人生智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向来是中国最佳励志故事。这是一段中国人无比熟悉的往事。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有一个异常关键的人物——范蠡。范蠡与文种相偕入越,被越王勾践用为谋臣.  相似文献   

6.
范蠡与文子的师承关系及《文子》一书对范蠡思想的影响是范蠡思想渊源探讨中必须涉及的问题。文子其人的有无、与范蠡的师承关系是否存在、《文子》一书的真伪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一一进行考证 ,认为 :先秦时存在两个名为“文子”的人 ,可能为范蠡之师的文子在楚平王之时 ;今本《文子》虽经后人改易 ,但它与竹简本《文子》有关 ,不能视之为伪书 ;竹简本《文子》更为可信。所以 ,本文以残存竹简为依据 ,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它与范蠡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 春秋末年,曾在临猗牛杜公社太范村居住过的陶朱公范蠡,不但是大政治家,而且是个重视预测市场信息的大富商、经营家。据史籍记载,越为吴所败后,越王勾践起用范蠡、计然。计然,乃范蠡之师。曾制定了助越灭吴的计策,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是农业丰歉循环论、平籴论、积著之理等。范蠡对“计然之策”推崇备至。他认为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  相似文献   

8.
范蠡是春秋末期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实业家于一身的人物。本文分三个部分对其作了分析评价。第一部分分析评价范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明锐机智的品格;第二部分分析范蠡的天道观和发展观,着重阐发其辩证精神;第三部分分析范蠡弃官出走后“三致千金”的事迹,对其经商致富、富而好行其德”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宋词对《史记》中"范蠡"这一人物典故的运用,探讨宋人对范蠡理想信念、人格精神等方面的接受情况,从而说明宋代词人是以当时的价值尺度、背景环境审视过去的历史人物,并从该典故中寻找一种宋代士大夫所追寻的功成身退、独善其身的情怀,由此进一步从接受学的角度阐释范蠡这一人物形象丰富的文学审美价值,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经营谋略是纵横家管理智慧的重要内容,其因事生谋的筹划法则、因人设谋的策略原则、阴道阳取的谋略手段共同构成纵横家经营谋略的重要内容,这些对今天的经营实践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奥巴桑乔超越部族、超越地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在尼日利亚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的军事生涯和还政于民的实践使他从一名爱国军官成长为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政治领袖。军政府时期的奥巴桑乔为国家统一进行了奋战,为还政于民大胆实践,推动了尼日利亚政治现代化进程。作为民选总统的奥巴桑乔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服务,注重国内民族和解,高举反腐大旗,整治国内环境,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赤壁之战后 ,孙权基于巩固孙刘联盟的考虑 ,建都建业。随着孙、刘关系的紧张 ,孙权移都武昌 ,为击败刘备集团、巩固长江上游局势奠定了基础。夷陵之战后 ,孙权为了维持与蜀汉的联盟关系 ,还都于建业。蜀汉灭亡后不久 ,孙皓即从建业移都武昌 ,以增强对北方政权的防御力量 ,然由于江东大族的反对 ,他不得不撤还建业。孙吴两次建都与撤都武昌的事实说明 ,决定孙吴建都地点的是政治、军事因素 ,而不是传统所谓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成为民族国家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一是与欧洲的均衡有关,二是在罗马存在着教皇国以及1848年所阐明的一些原则,三是缺乏一位伟大的将军.在加富尔和加里波第的努力下,1861年意大利成为独立的王国.加里波第被意大利人看成是只专注于指挥战争和贯彻其他人的战略的将军,但事实上,他却赋予其军事活动以意识形态上的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去病在辛亥革命前后撰写了大量治国方略的文章,从政治体制、疆域设置、军事建设、国家经济、水利民生等多方面详尽阐述了治国大策,为孙中山治国方略和民国政府建立后的国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宋初,接受中晚唐五代历史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必要的和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当时这种加强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在宋朝政权巩固以后,特别是宋辽议和以后,本应逐步纠正矫枉过正即过度集权的问题,但宋朝统治者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政策,相反,却继续加强集权,从而给国家管理造成种种弊端。这种过度集权表现为朝廷大臣不能独当一面,将从中御,上下级官员隶属关系混乱,地方政权软弱无力等。过度集权弱化和模糊了管理层次,使管理僵化、脱离实际,不但在当时造成恶果,而且对整个宋代造成恶劣影响。对此宋人已有较深刻的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早从理论上阐述近代国家理念的思想家。他通过发表一系列重要译著、论文,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国家学说,用进化论、民权说、自由论以及近代政治学、社会学等学说,否定"君权神授"的陈说,阐述近代国家理论原则,为国人提出一个全新的国家理念。严复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借鉴西人研究成果,提出以"图腾"、"宗法"、"军国"为循序演进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否定了历史循环论,推动了国人历史观的进步。严复不仅向国人介绍了大量新学说、新思想,给正在成长的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而且以出色的翻译成就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付出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代价,彻底击败了匈奴,巩固了汉民族的地位。在武帝时代,军事、文化、天文、农学诸方面均成绩卓著。正因为他在许多方面的功绩,常常使人忽略了其在音乐方面的才情和贡献,所以鲜有人对此进行论述,据此而撰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晚商时期商朝在对东土各族持续进行军事征服的同时,还在东土一带设置军事据点,屯驻师旅,抵御外族入侵,加强军事防御,此已初具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意义。卜辞所见商王在东土之境的田猎活动,既有经济方面的意义,又具有政治经营和军事演习的性质。商王经常不定期地到东土各地,举行一系列政治和文化活动,可以视为先秦时期巡省制度的萌芽。商王与东土诸侯之间经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初步确立,对东土方国军队的调遣和指挥权的掌握,是商王在东土有效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以上表明,商朝已经不再是局限于千里邦畿的国土范围狭小的邑土国家,而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拥有一定领土主权的早期国家。  相似文献   

19.
齐国由初封时地处一隅的东方小国,到终太公一世成为大国,进而在春秋时首霸诸侯,战国时争雄天下,这与齐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有关。而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齐国为什么在五国伐齐时不堪一击?齐国为什么在秦国相继灭亡其它五国之时,竟然坐视不管,最终出现不战而亡的历史悲剧?齐国军事力量强盛的经验固然值得我们认真总结,齐国军事力量衰弱的教训更是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越国兴起于春秋晚期,从一个小诸侯国到最终灭吴称霸,其发展壮大的原因除了越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外,还应归功于军事制度改革的成功。越国实行“全民皆兵”,“兵农合一”的兵役制,而这种兵役制得以实施的经济基础是勾践推行的国家授田制。越国在军事编制上设有三军,兵种则包括水军,步兵,禁卫军,后勤保障以及地方兵等。此外,越国推行严格的军事纪律,有较为完备的赏惩条例,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综合来看,勾践时期越国的军事制度在其所处的时代而言是相当完备的,越国的军事制度是成就其后来称霸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