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试论“大跃进”的成因及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1960年,中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革命迅速胜利的驱动,有高度集权决策的失误,还有苏联方面的影响等.其教训是深刻的--工作务必实事求是,领导切实依靠群众,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2.
“大跃进”时期,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的运动。这场为期三年的运动严重违背了国情和教育发展规律,虽然客观上激发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兴办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但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结构失衡等严重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文章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梳理,回顾“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运动”的来龙去脉,以期对推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湖南大跃进运动经历了酝酿准备、组织发动、掀起高潮、继续跃进四个阶段.虽然,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大跃进运动期间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失远高于得,弊远大于利.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坚决克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的错误做法,以避免类似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在历史上重演.  相似文献   

4.
"大跃进"时期,由于毛泽东在调查研究中更加偏重于听取汇报和定点视察,加上某些干部不敢讲真话的负面影响,使他难以了解真实情况,造成了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发现这一失误后,毛泽东深刻反思,通过深入基层的系统的调查,先后解决了社队规模过大问题、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公共食堂和供给制问题,比较好地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跃进运动前夕,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苏联并参加莫斯科会议,这次出访活动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实,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提出"赶超英国",既与其在国内反"反冒进"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深受苏联的影响;同时,莫斯科会议使毛泽东感到中国作为政治大国受到了经济束缚.为消除经济束缚,实现"赶超英国"的目标,毛泽东决心发动大跃进运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共中央主办的一份政治理论性刊物,<红旗>在"大跃进"运动期间发表了大量关于论述"科学"的文章.它们主要表现为在破除迷信的旗号下提倡打破科学神秘论,主张科学要以生产任务为重、为生产服务,坚持全民学理论、办科学,强调在科学研究中大搞群众运动等几个方面,为科学"大跃进"奠定了相当的理论基础,为生产跃进提供了相当程度的"科学"依据.另外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在所有论述"科学"的文章中,对"科学"的界定只是局限在科学知识、科学事业、科学技术等方面,而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精神基本上没有涉及,更为讽刺的是"大跃进"中有关"科学"的论述在本着科学精神这一实质来看却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论“大跃进”运动的国际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跃进"之所以会在50年代末期发动起来.是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的:在东西方的冷战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很自然地生出一种与市国主义争时间、枪速度的紧迫感;在改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之后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通过中苏之间的龃龉,迫于苏联的压力,加速发展的意识被强化,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对撞中终于激起了"大跃进"的浪潮。  相似文献   

8.
再论“大跃进”的历史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跃进”运动作为特定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种历史性“创造”,它的发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原因,是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给予历史结局总的影响的结果。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是“大跃进”产生的政治心理原因;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种发展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选择是“大跃进”产生的经济原因;摆脱苏联束缚,走自己的路与自身建设经验的不足是“大跃进”产生的认识原因;毛泽东过分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大跃进”产生的思想原因;国家政治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和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形成是“大跃进”产生的体制原因  相似文献   

9.
农业“大跃进”运动的兴起离不开当时的政治运作。在动员方式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打掉农民的自卑心理,提高其自信心,运用大众传媒进行舆论灌输,使整个社会步调一致,统一到对运动的支持上;在运动模式上,循序渐进,开展鸣放辩论;在运动伦理上,实现价值观的重构;在组织保障上,建立严密的基层权力网络结构体系,经过上下互动,使运动顺利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食堂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产生的"新生事物",是集体生产、集体劳动的产物。本文试从公共食堂的由来、原因、进程、影响以及经验教训方面,对其研究现状作了初步概述。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大跃进"运动的产生也不例外。"大跃进"时期广泛存在着"急于求成"、"骄傲自负"、"‘左’比右好"、"盲目攀比"、"崇拜权威"、"趋利从众"等特殊社会心理。这些社会心理对"大跃进"运动的发生、发展和持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从"大跃进"运动的社会心理动因角度对"大跃进"时期社会心理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留给我们的启示等方面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2.
研究妇女问题既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女性问题研究》以中国古代小说为基础材料,对中国古代女性的不幸命运和涉及女性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当全面、深入的评述和研讨,具有以史为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跨越式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在我国的当前现实中,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同的发展战略。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性,那么如何保证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呢?这里的关键在于选择新的发展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4.
底层妇女的命运:当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特色在于它与国家民族阶级等社会革命紧密相连,这使得它一方面能够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从而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使劳动妇女的平等与解放成为整个运动的主体和目标,从而使劳动妇女成为这一解放运动的最大受益群体。但随着阶级斗争向经济为中心的转移,这种妇女解放的模式实际上被放弃并淹没于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在此过程中,前期以底层妇女为主取得的成果开始受到多重挑战,其中,“劳动妇女”成为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群体,并被男性精英和女权主义的主流话语体系忽略。这种演变过程既是中国特色妇女解放运动成就与局限的反映,也向当前女权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日语中的"形容词移动"现象根据动词的特点可以分为"变化动词句"和"功能动词句"两类。可以实现移动的形容词多局限于描述某物或某事的形态、色彩、程度等外在状态,这些形容词和它们所修饰的名词构成的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或目的语成分。形容词实现移动后所产生的修饰关系为状态修饰关系或结果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16.
第16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仅列第13名,是近30年参加世锦赛取得的最差成绩.分析本次世锦赛中国女篮的临场表现,发现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如内外线结合差,掩护质量低,体能不足,新老交替断档,教练员临场指挥水平有限,等等.从以上方面深刻剖析中国女子篮球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内在根源,以便其在今后的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由"精英"走向"个人"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女作家们用个人经验消解男权话语权威,用日常生活反抗大叙述,开辟了女性写作的一扇新窗。但随着市场化及对个人经验反复叙述的限制,其不可避免地从飞升走向徘徊。  相似文献   

18.
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叙事立场,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及华裔女性形象,记录了华人/裔女子在中国传统父权社会和美国白人主流社会里打破沉默、寻求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书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女性在其主体意识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反映,显示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华裔妇女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汤亭亭以崭新的美国华人/裔女性形象完成了对白人所持的华裔美国人刻板印象的替代,解构了美国文学对华人/裔妇女的丑化和侮辱.透过汤亭亭笔下的华人/裔女性形象,读者可以看到华人/裔女性建立自我意识和寻求性别身份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冲突话语语料,对男女两性使用语用缓和语以及指示性话语进行比较,以语用缓和语为例来检验社会语言研究中的“女性话语假说”,具有时效性和科学性.性别话语假说的效度判断并非简单的二元切分,这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女性比男性运用的语用缓和语更多,同时女性对于语言的敏感性要强于男性,其对于语言的控制力优于男性;第二,女性会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指示性词语,并表现出离散性与灵活性特征.从上述意义上讲,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影响的性别话语研究更有可能得到客观可信的研究结论,并且将性别话语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清末教案之发生与发展,都有揭贴传播发挥作用.文章主要对“反洋教运动”揭贴传播进行历时性文本分析,探讨其生产范式的转向.鸦片战争之后的“反洋教运动”揭帖显示出充分的传统“文化主义”取向,其内核依然为“怀夷附远”的儒教“天下观”,随着与天主教争夺文化霸权的展开,逐渐转向“民族主义”传播范式.在有效动员下层百姓参与反洋教斗争的历史运动中,书文揭帖之生产,纠结复杂,显示了典型的“文本性”特征与历史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