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唯物史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反思工作文明的成果,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观,它与唯物史观在许多方面有相近之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对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本体论层次上,唯物史观为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哲学基础。在认识论层次上,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同样,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发展,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生态文明的成果,人的价值观与世界整体价值的统一关系,克服科学技术异化理论等,对唯物史观都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理论界正在研讨如何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论争热烈,见仁见智.笔者以为,只有遵循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才能科学地认识经济学价值的真谛,避免许多误解和盲目的争辩,从而客观而辩证地反映社会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实际,推动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及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尔·拉法格(Pau l Lafargue 1842—1911)是第二国际时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有天才、最渊博的传播者之一”。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在同资产阶级的理论进行斗争中,他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历史的进程的理解方面。但是,由于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基本上是继承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规定,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实质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使他的理论又存在着局限。一、经济因素:历史发展的动力拉法格认…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具有体现唯物史观特征的基本框架,作为自觉运用的科学分析方法,它是经济领域的客观辩证法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原理的分析功能和把握唯物史观分析路径的辩证法要素这两个方面;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比,唯物史观经济分析方法具有显著的科学特征和优势,其理论创新是由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使中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与迅速变革的新时期,而且也使很多基础理论得到了深化。从哲学角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首先,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它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的社会劳动物质交换方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意味着市场经济已从与自然经济对立的商品经济的低级形态,过渡到高级形态,它显现了市场经济的历史内容。马克思曾…  相似文献   

6.
<正> 任何一种严密的科学理论,总有它的核心思想。这种核心思想贯串于全部理论。离开了这个核心思想,它的众多原理就不可能被正确地理解。核心思想,体现着某种理论的最高创造和最重要的贡献。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文将在这个问题上作些新的探索。一长久以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根据是: 1.哲学基本问题的引申。“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意识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社会意识和社  相似文献   

7.
把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对立起来,是当前人道主义批判者们的最基本的论点。一位我所敬重的学者写道:“人道主义是在历史上特定阶段形成起来的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它具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唯物史观正是扬弃了这种思想体系才建立起来的。”(四月十一日《文汇报》第三版)“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以劳动的发展来说明社会的秘密,而人的本质则要由社会关系来说明”(第三十八期《理论战线》)。这一观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潘福元 《社科纵横》2010,25(6):122-124
马克思的人学突破了西方人学的基本框架;“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唯物史观包含了人学理论但不等于人学。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为自然与社会的关联提供了现实的中介,可持续发展观确立了从自然审视社会历史、从社会历史审视自然的互动视角.对可持续发展历史观意义的解读,将以新的视角重新阐释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拓展和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将在历史观的层面上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人类发展的目标或未来趋向是康德历史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康德看来,由于人自身所具有的特质,使得人类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出一个总体性的理性目标,但是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本身有自己的目的、计划,进而可以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发现某种自然的目标.以大自然的意图为前提,康德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总体的解释.不过,康德对历史的理解,毕竟借助于大自然的意图,因此这种历史观对人类发展的理解只能称之为一种类似神谕的预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人类发展的前提,超越和推进了康德历史哲学的革命性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文明时代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特征;揭示了全面生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阐明了社会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必然归宿,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信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学明 《浙江学刊》2006,2(3):55-66
不可否认,当代一些中国人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增强共产主义信念,相反,这些人对共产主义时时表现出怀疑的情绪,甚至个别人还不断发出讥讽言词。事实告诉人们,当代中国需要密切结合实际的唯物史观的启蒙教育,因为唯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当代中国人真正确立起共产主义信念。80多年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接受唯物史观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人民知道了自己该走向何处以及究竟该如何走;8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仍然需要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启蒙读本,以通过确立共产主义信念来进一步拨正自己的航向。80多年前的中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需要用唯物史观来确立共产主义信念,8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仍然需要唯物史观来确立共产主义信念,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当今这种需求比起80多年前来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阿尔温·托夫勒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他的《未来冲击》、《关于经济痉挛症的报告书》,特别是他的《第三次浪潮》一书,纵论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汹涌世势,提出第三浪潮文明说,在世界上反响很大。《第  相似文献   

15.
历史和经验证明,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实践,也不会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党中央对唯物史观的学习与重视,再次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国改革仍然需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根本坚持。  相似文献   

16.
在对唯物史观的研究中,人们只注意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即生产力序列内容的阐发,而忽视了对生产方式序列内容的探讨,因而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看法,似乎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只是生产力序列。其实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还包括生产方式序列。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学术挑战的一种回应.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路向而言,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主要方向是:变革已有的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要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哲学必须开展文化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模型来改造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实现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11,27(6):55-5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三种形态:实践论历史观——生产论历史观———社会论历史观。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阶段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形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异化劳动到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存在着政治转变与理论转变的不同步性,导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在研究范式及内容上的局限性,使异化劳动的批判功能与分析功能、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生活劳动与生存劳动未实现统一。但其人的劳动本质论、对异化劳动分析与批判、历史必然性思想是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以人为本、社会规律思想的必要理论准备。当代的将《手稿》和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以及否认其当代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的思潮,作为两种不同的解释框架,不仅误读了《手稿》,而且割裂了唯物史观内在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的叙事结构具有三个方面的理论特质:理论范式方面坚持“主体间性”的关系论,实践原则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价值诉求则指向“世界历史”。上述三个方面的理论特质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提供了重要参考。从理论向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于唯物史观的关系论视角,从主体间性的层面阐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实践向度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现实的人”的需要为现实基础;就价值向度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体现了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