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18年春制定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的理论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平复战争创伤,挽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它在农业、工业及商业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提高了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挽救了苏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但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后期,由于实行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开始排挤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定,新经济政策至1936年彻底消失和中断。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所指引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苏俄本应顺着新经济政策所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理论的分歧,加之城乡关系的错综复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政策推行不久就被废止了.  相似文献   

3.
苏俄是与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在意识形态上完全对立的新生国家。威尔逊领导的美国政府对苏俄的政策先后经历了不干涉、反对日本独自从东方干涉、联合干涉、单独撤出干涉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威尔逊政府对苏俄政策演变的深层原因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并不是完全由某个历史人物的意志决定的,而是根源于不同时期美国国家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政策不只是退却,而是经济落后的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是长期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同于政治、军事斗争的任务,必须用改良的方法来进行,不能夸大革命性;列宁对带有小农国家特点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建设道路、依靠力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了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统治地位,以一定的批评标准翻译引进了众多外国经典。其具体情形为,在国别标准上,苏俄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占据压倒性优势;就国家之间的差序而言,以政治意识形态作为翻译的取舍标准;就国内的阅读权力而言,采取内部发行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领导建立了党的监察委员会,领导改建了国家的工农检查院。根据严格治党的精神和监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了监察委员会的工作。规定工农检查院的任务和职责是检查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经济组织执行国家政策的情况和开展经济活动的情况,促进了行政检查工作的进行。列宁逝世前夕,提出了在组织上和工作上把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结合起来、选拔优秀人才从事监察工作和检查工作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晚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晶。列宁从当时苏俄国情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把苏俄的经济建设转上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轨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贵探索 ,新经济政策对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在美国外交史占有重要地位。以《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界,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分为笼络与敌视两个时期;它推行这些政策既是美国国家利益决定的,也是实力使然,还是意识形态、苏俄外交影响的结果。这一政策被他的后任继承和发展,导致了美苏关系的长期非正常化。  相似文献   

9.
俄共(布)的建设与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和俄共(布)在苏俄要不要同德国签订和约的问题上反对“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革命空谈,指出其思想方法上的原因一是主观脱离实际,二是教条主义,不恰当地乱套革命理论。经过思想工作和思想斗争,党端正了思想路线,通过了赞成苏俄同德国签订和约的决议,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1921年春,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这一时期,俄共(布)强调党的统一,反对派别活动,使党能够正确地制定并顺利地实施新经济政策;俄共(布)还强调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实践,促进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这说明,俄共(布)把党的建设与经济政策的转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0.
列宁晚期在探寻如何使苏俄从一个小农占多数的落后农业国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和理论,在列宁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一笔极为厚重的的财富,而且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苏共能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广大干部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清正廉洁、开拓创新……就能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兴旺发达、蒸蒸日上。苏共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生活腐败堕落、脱离群众……这就是造成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不得不向苏联学习,但同时也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它曾经使我国取得了“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但是,到1956年左右,苏联模式的弊病不断暴露.苏共二十大后,我们以苏为鉴,试图修正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式的自主发展道路并不顺利,始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继续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成功,而且最终突破了苏联模式.说明走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根据本国实际和人民的意愿和能力来选择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 ,美苏争霸态势是苏攻美守 ,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 ,在亚洲采取收缩政策 ,在对华关系上采取寻求打破僵局的出路和办法。中苏关系恶化到接近战争的边缘 ,从维护国际和平和国家安全利益考虑 ,中国领导人依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 ,相继调整了外交战略 ,由反帝反修转为联美遏苏 ,中美双方立场的日益接近 ,使中美大使级会谈得以恢复 ,由此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敌对状态  相似文献   

14.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在资本主义土壤上诞生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纪元。1991年,苏共以国家解体方 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进程。苏联共产党垮台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内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外因是美苏争霸以及西方的和平演变,而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其腐败 导致民心尽失是直接原因。这段历史在苏联已怆然定格,但是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不能忘记,十月革命的成果不能否定。追溯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以史为鉴,特 别是对于源于十月革命胚胎的、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传承发展中纪念它,在重新审视中借鉴它,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5.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产生了严重的政治信仰危机,政治信仰危机直接导致了苏共亡党亡国。分析其政治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对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政府鉴于苏联在新疆的特殊影响 ,又鉴于新疆孤悬塞外的地理因素 ,不能不采取一种有别于整个对苏政策的特殊政策 ,即始终对苏进行妥协、以英美力量掣肘苏联在新疆的活动、允许新疆对苏实行睦邻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17.
从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合法地位,以强硬的态度,要求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开除国民党集团的决议朝鲜战争对中苏 两国政治联盟的考验等几个方面,分析苏联因素对中国台湾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时期,美国一改之前的亲巴政策,态度明显向印度倾斜,对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企图改变印度的外交政策,实现"以印制华",并实现印巴和解,从而团结起来共同承担冷战的责任。但美国的构想与其努力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印度不仅没有放弃其固守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而与美国建立长期的安全关系,反而向苏联靠拢,"以印制华"战略不攻自破。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巴基斯坦向其冷战对手中国靠拢,标志着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意识形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明 :美国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并不单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 ,要用意识形态来号召西方国家团结在它的阵营中 ,但为在对抗中取得优势 ,又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合作。冷战结束后 ,为遏制中国的崛起对美形成挑战 ,美国又举起意识形态的旗帜 ,拿“人权”大棒打压和妖魔化中国。可见 ,意识形态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不过是一件工具 ,要视各个时期国家利益的需要 ,来决定其在对外政策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导致苏联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在所有制改革中要吸取苏联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教训,继续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