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言判断有种类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乎所有的普通逻辑教科书都认定选言判断可以分为相容的选言判断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本文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所谓的相容选言判断就是选言判断,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实际是复杂的联言判断。  相似文献   

2.
“没有……就没有……”句式表达何种假言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没有”后面不是一个判断时,它只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当“没有”后面是一个判断时,既可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又可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即如果把“没有”当作前后件的一部分,把“如果……就……”作为联结词的语言表达形式,则该判断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把“没有”后面的判断分别作为前后讲,把“没有……就没有……”当作联结词的语言表达形式,则该判断就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自然语言中的“只有……才”句式,表达何种假言判断,逻辑界一直争论较大。有人认为只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人认为只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还有人认为两者皆可,有时表达前者,有时表达后者。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有助于正确认识、恰当运用和准确表达假言判断。 (一)自然语言中的“只有……才”与逻辑中的“只有……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现代汉语自然语言中的“只有……才”句式,由于与“才”结合的语词、语境、具体内容的  相似文献   

4.
“非……不……”句式极易同“不……不……”句式相混,造成留学生学习该句式的困难和疑问。本文主要探讨了“非……不……”句式的语法、语义特点及其与“不……不……”句式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何……为”句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何……为”句式为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分为“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十之+为”五种句式。  相似文献   

6.
“把”字有表示前置宾语的作用,“把”字句是“倒装句”、“变式句”。——初中《汉语》这样讲,一些语法论著也这样说,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这个提法有问题,值得商榷。 (一) 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只能有一种,但是,语法教学体系可以有几种。无论哪种语法教学体系,都必须反映这种语言的现实,符合这种语言的内部规律,必须便于人们学习和应  相似文献   

7.
传统语法理论认为“如果……,那么……”句式是表示假设关系的条件句式,或认为是表充分必要条件的句式,本文认为这样界定是不科学的,其结论是“如果……,那么……”是表示充分条件关系的条件复句。  相似文献   

8.
“在+动词+中”表进行态的句式,在目前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本文从词性分析入手,深入剖析这种句式的结构、语义、功能,试图对“在……中”进行态句式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在……中”嵌入动词性成分,构成“在+动词+中”的格局,充当调语,“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进行”①。这种结论,在汉语语法学界,几乎已成定论。但是,究竟如何解释“在……中”的内部构成,却是一个颇有争议且是而未决的问题。具体地说,主要是对句中“在”、“中”词性的认识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A、这是介词短语“…  相似文献   

9.
《山西老年》2013,(2):66
编辑同志:我有一儿一女,几年前他们之间签订了一份协议,约定我由儿子赡养,我的所有财产也归儿子继承,女儿不继承财产,也不承担赡养义务。当时,我同意了这份协议。可天有不测风云,儿子因车祸致残,一家生活陷入困境,赡养我显得力不从心。而我已经70多岁,体弱多病,又无经济来源。无奈之下,我只得要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不……不……”,“没有……没有……”,一些逻辑论著历来简单地把它们视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对此,江显芸和倪正茂曾提出过异议,即认为具有这些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全都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见1982年《逻辑与语言研究(2)》)他们虽然没有明确地肯定“不……不……”和“没有……没有……”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但是,实际上已默认了“不……不……”与“没有……没有……”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标志”。笔者看来,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相同之处是把“不  相似文献   

11.
一为行文方便,我们把由“不是……吗”格式构成的反问句称为“不是+p”反问句,把“不是”“吗”以外的句子主干统称为P。“不是+P”反问句从语法结构方面看有三种类型: 甲组: (1)我不是已经跟你说了吗(黑体字表示相对轻读,以下同) 乙组: (2)为什么?他不是老师?(黑体字表示相对重读,以下同) 丙组: (3)他怎么也来了他不是干部、吗甲组反问句中的“不是”是一个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在句中要轻读;句中的“P”是动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整个句子是由反问语气副句“不是”加上陈述句,再加上语气词“吗”构成的反问句。乙组反问句中的“不是”要重读,是由两个词构成的。其中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逻辑学著作一般把假言判断分成充分条件的、必要条件的和充分必要条件的三类。这种划分已为大家所接受。问题是接触到自然语言,某种语言形式,某个关联词语,表达哪类假青判断,哪些条件关系,理解就很不一致。其中对“<如果>不p  相似文献   

13.
不少语法书(或文章)都认为“从……到……”是联合短语(或结构),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认为“从……到……”是偏正短语,两部分意思不是并重,而是有轻有重,前轻后重,前面的修饰限制后面的。请看下面的例子:1.从武汉到北京2.从北京到东京3.从大江南北到天山之滨4.从宁静的乡村到繁华的闹市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空间的转移,而这  相似文献   

14.
刑法分则中"……的,"是表明罪状表述已经完结的标志,具有这一标志的,"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要素,仅是"或者"后的行为类型成立犯罪的要件;另一种情况是:法条中存在这一标志,"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要素是"或者"前后的全部行为类型成立犯罪的共通的要素。上述从形式上得出的结论,若具有实质上的合理性,应予维持;若不具有实质上的合理性,则应进行补正解释。对刑法第397条和第398条应进行补正解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仅是玩忽职守行为成立犯罪的条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的,即构成滥用职权罪;"情节严重"仅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成立犯罪的条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的,即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转来了两封读者来信。信中谈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应该怎样分析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两种假言判断?问题是从对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语文(第一册)逻辑短文中的两个例句的不同分析提出来的。这两个例句是:  相似文献   

16.
“只有 A 才 B”这种句式,若 A 和 B都是形式完整的主谓句,大概不至于有人怀疑它们表达假言判断,但是碰到下面一类句子,争论就来了:甲、只有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人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P187)乙、只有年满十八岁的公民,才有选举权。  相似文献   

17.
“差点儿没……”句式在汉语中既可表示肯定又可表示否定,但在英语中,其对应的句子只能是肯定表示肯定,否定表示否定。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探讨该句式和其语义在汉语中的分布和对应规律,对比该句式的英汉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非独立句式“谁让(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系列论文中的一篇,描写并研讨汉语口语中的常用句式"谁让(叫)……".这种句式的特点是语义功能主要是强调责任,其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相悖;语用条件是用于反应一答话,而不能用于叙述,所以属于非独立句;在不同的语境中显示不同的情感意味;是一个开放性的句式,具有很强的组合功能;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语法现象,在现代汉民族的交际中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19.
“差一点”句式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一点"句式是语法学界讨论较多的一种句式.对"差一点"句式的内部结构关系进行分化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归纳出"差一点"的语法功能和表意特点,并从结构上总结出此句式的形义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20.
“所以”句式本是用来提取介词宾语的一种形式。从语用的角度看,提取的介词宾语(OP)或置于句首,充当句子的话题:或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述题,置于句末的,通常是表示原因的语义成分。这种句子从语义——逻辑的角度看,就构成了由果溯因的因果复句。这种语用表达,后来固化为语法形式。由于提取的OP是语义的焦点,这种句式可以转换为以OP为中心语的定中词组。在原因不言自明或无须说出原因的时候,OP可以缺省。在韵律句法的作用下,“所以”成为一个固化韵律词,其后的原因语不得不再加“以”字提示。“以”和“所以”互动,催生出“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型,“所以”虚化为一个因果连词。“因为……所以”句型则由“之所以……是因为”句型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