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毛兔 《民族论坛》2007,(1):28-29
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坑村就是一个"概念",一个关于中国传统农村的概念.构成这个概念的所有关键词,比如:宗族、祠堂、老街、家谱、祭祀、古宅……在这个赣中南山区的古村落里依旧被详细而完整地诠释着.自从五代南唐年间始建以来,地理位置的偏僻让流坑村至今依然近乎完美地保留着纯正中国式农村的构成要件.当然,时间或多或少地会带来改变,但对于流坑村,这种时间的改变却似乎收效甚微,至少在建筑上,流坑村的时态显然与现在时相去甚远.这恰恰是值得庆幸的原因,千余年的历史传承没有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被斩断,否则,我们见到的又将是一个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幕墙玻璃堆砌的现代化村镇.  相似文献   

2.
色甫村座落在距离曲水大桥十几公里西北方向的一个山谷里。离开公路沿山坡往山谷里走,只见满山坡覆盖着绿油油的庄稼,山谷里到处可见小溪潺潺流淌,远处可见牛羊成群悠然而行,一派春色满园的农家景象。色甫村农家的房屋就依着山坡和平坝而建。在这绿色的包裹中,但见点点白色的农舍,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色甫村如今有8个村民组,361户农牧民,1641人。在民主改革前,这个山谷里有属于帕拉庄园的小卡,也有属于贵族加罗坚家族的色甫卡,还有属于当时其它大小贵族的几处小卡。1959年前的色甫村人大都是这些卡的农奴。这个村的旺堆老人今年…  相似文献   

3.
仙人洞村是位于云南省丘北县“普者黑”风景旅游区中的一个自然村。旅游业开发前这个村是一个贫穷落后出了名的“麻袋村”。199年3以来,仙人洞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在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抓住把云南建成文化大省的历史机遇,走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路子。经过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先后被评为“脱贫奔小康示范村”、“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和“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仙人洞村是一个彝族撒尼人村,因为村旁有一个天然石洞传说曾被仙人住过而得名。10多年前的仙人洞村十分贫穷落后,全村60%的人不会讲普通话,…  相似文献   

4.
田昌维摄 《中国民族》2007,(2):I0003-I0003
生活在云南省师宗县龙庆多黑尔的壮族.至今坯保存着典型的氏族“部落”遗迹。黑尔15个自然村.一个村就是一姓。不存在杂姓。每一个姓就是一个大家旗,每一村是一个小家族。这里风景优美,是壮族铜鼓的故多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五家子柯尔克孜族村的基本情况 五家子村是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家克孜族乡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这个村位于县城南13公里处。全村有129户,总人口621人。在这个村里居住着柯尔克孜族等4个少数民族,其中柯族人口2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1%。该村是我国除新疆之外,唯一一个有柯族聚居的村。这个村始建于1755年,至今已有235年的历史。全村幅员面积26 000亩,其中耕地1 836亩,草原20 000亩,水面1 000亩,林地900亩,苇塘800亩。境内有砂石资源,贮  相似文献   

6.
关键是建设一个好支部余正生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是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选好一个支部书记。较长时期以来,包括多民族居住地区在内的我国广大农村,曾经流传着"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说法又演化为"村子富不富,关...  相似文献   

7.
湖南桑植,有一个神秘的村庄。在这个村庄,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神秘的楚风巫舞。这些歌舞是中华民族古老歌舞文化数千年的积淀。神秘古老的文化村桑植县廖家村镇老庄坡村,有一个叫木鱼坪的小组,该组因其地形状似和尚打禅念经的法器——木鱼而得名。这么一个仅50户209人的小地方,却有着数千年历史,从古至今传承着10多个文化品种。歌有民歌、梯玛神歌、澧水号子,舞有摆手舞、傩舞、巫舞,灯有花灯、龙灯,戏有花鼓戏、傩戏、木偶戏、阳戏、佛戏、道统戏、八王鞭等,鼓有三棒鼓、渔鼓等等。每每逢上红白喜事,这些民俗歌舞文化便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  相似文献   

8.
伍献清 《民族论坛》2012,(10):24-25
团结村的事,如其村名。团结村是一个特殊的村落,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地灵乡和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地湖乡交界处。"地灵""地湖",名称仅一字之差,且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把湘黔边界两个乡交织在一起,外人至今还很难区分彼此的"地盘"和"人脉"。地湖是地灵境内的一块"飞地",而团结村是地湖乡境内的一块"飞地"。团结村全村135户508人,其中有3个自然团寨(三管团、岩板头、甄家磨)与地湖乡永光村村民杂居在一起,两村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人们交错杂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林、耕地、溪河界线交错,形成了"房前屋后兄弟在两省,上屋下坎父子是两乡"的奇特景观,共同描绘着两地跨省民族团结的新景象。  相似文献   

9.
伍献清 《民族论坛》2012,(19):24-25
<正>团结村的事,如其村名。团结村是一个特殊的村落,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地灵乡和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地湖乡交界处。"地灵"地湖",名称仅一字之差,且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把湘黔边界两个乡交织在一起,外人至今还很难区分彼此的"地盘"和"人脉"。地湖是地灵境内的一块"飞地",而团结村是地湖乡境内的一块"飞地"。团结村全村135户508人,其中有3个自然团寨(三管团、岩板头、甄家磨)与地湖乡永光村村民杂居在一起,两村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人们交错杂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林、耕地、溪河界线交错,形成了"房前屋后兄弟在两省,上屋下坎父子是两乡"的奇特景观,共同描绘着两地跨省民族团结的新景象。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丽江东部,金沙江东岸的永胜县大安地带,旧时被人们称为东香格里拉。这里脚下奔流着清碧秀丽的金沙江,门窗含着四季晶莹的玉龙雪山,山坡上草深林密,溪沟里清泉潺潺,常年绿意悠悠,鸟语花香,小湾子村便坐落在这里。它只有30多户人家百十来人口,包含汉、藏、傈僳、普米、苗、壮等多个民族,他们世世代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爱与爱交融,小湾子村的人和动物便都生活幸福。这里至今安然生活着獐子、黑熊、野鸡、猕猴、野兔、穿山甲等众多野生动物。红脸猴·黑脸猴见过猴子的人都知道猴子的脸是红色的——一年四季,天天如此。而小湾子村附近的猴子,…  相似文献   

11.
红河南岸彝族与哈尼族在交往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通过建构族际间仪式共同体方式,实现了两族“相遇到相融”的社会整合。红河南岸绿春三猛乡哈德村寨神、寨神林是彝族与哈尼族所共有,也是彝族与哈尼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哈德村的村寨共同体实践的物质基础、情感基石。寨神是哈德村全体村民共同的建寨始祖与图腾崇拜对象,是他们图腾信仰的基础。而寨神、寨神林物权、产权归哈德村民共有,主要表现于哈德村所有村民对祭祀寨神仪式活动具有同等参与权、仪式祭品的分享权、共同分享寨神灵力以及保护寨神林的日常化职责等。通过庄严而肃穆的仪式共餐与热闹的“流动的宴席”互享,维持着哈德村村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初探吴兰,白晓清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柯尔克孜主要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黑龙江省富裕县达满柯乡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各分场居住着部分柯尔克孜人。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形式多...  相似文献   

13.
试谈北沟脑村藏族风俗变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谈北沟脑村藏族风俗变化的价值取向华热·多杰北沟脑村位于湟水北岸互助县南门峡乡,是一个脑山村庄。解放前,这里人口不多,仅有几户藏族人家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解放后,尤其是土改以后,由于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一个以农为主,藏汉杂居的山村。40多年来,这里发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海沧街道青礁村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等一系列指示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强村"的理念,按照"传承耕读文化、推进转型就业、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幸福家园"的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创办芦塘书院为平台和依托,把传承耕读文化、乡贤文化、乡愁文化、家风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着力打好文化兴村强村主动牌、组合拳,较好地凝聚了向上向善的村风民心,有力地推动了富民强村工程,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歌声吟唱得清新凄艳,飘渺哀怨。有一种歌声演绎着乡土风俗、儿女情长。这就是独具艺术魅力的土家族民歌。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毛坝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民歌村——新河村,在这里人人都是歌手,个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海沧街道青礁村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等一系列指示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强村"的理念,按照"传承耕读文化、推进转型就业、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幸福家园"的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创办芦塘书院为平台和依托,把传承耕读文化、乡贤文化、乡愁文化、家风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着力打好文化兴村强村主动牌、组合拳,较好地凝聚了向上向善的村风民心,有力地推动了富民强村工程,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  相似文献   

17.
一个小小的寨子,40来户人家,团在山脚下。村前是山,村后是山,远处也是山,一层层地延伸到云朵那边去,在无涯处形成了灰朦朦的一线。人是进不来的。要有,也只是由湖南那边来的补锅匠或劁猪匠,挑着行头,懒懒地叫唤着从田坝上走过。一条清明的山溪绕过村前,汇入八卦河,再往下,便是清水江,继而长江了。五月间涨了洪水,村里人就把杉木或松木放下小溪里,赶胡鸭似的一路赶着走,到下游的码头里拉上岸,堆成垛,等县林业站的人来检尺。  相似文献   

18.
地处利川市汪营镇西部的红鹤坝村,据说是因当年坝子中一口池塘里栖息着一对红鹤而得名。据村里老人讲,以前这里山水环绕,古木参天,成群的白鹤在这里栖息,到处是天人合一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熊英 《西藏研究》2022,(1):113-121
“村转居”伴随着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而产生。西藏城镇化进程中“村转居”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村转居”管理体制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匹配、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综合治理体系有待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应理顺管理体制、做好基础工作、完善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人才管理体制建设,以促进西藏“村转居”工程的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20.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也是恩施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自2002年成立蒙古族村以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各级部门的倾情支持下,三家台蒙古族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趋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2012年12月19日,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