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文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承续着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 ,同时光大了唐代儒学复兴的思想渊源。在宋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 ,新儒学成为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标志 ,因此 ,宋代的古文与理学实际上诞生于同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无论是文人古文还是理学古文 ,都深含着理学精神 ,并对整个宋代古文的行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乔彬 《求是学刊》2006,33(4):99-104
宋代文学以雅为尚,与“雅儒”精神相关。“雅”的内涵包括语言的雅洁,作品政治内涵的“正”,具有特殊的民族意义。宋代文学在以雅为宗的同时,又呈雅俗结合的变化,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文化消费促使了俗文学的发展;其接受效应影响了雅文学作者的创作思想,使之转向了雅俗结合。宋代文人既能接受俗文学,又有意于改造传统雅文学,努力探讨雅俗结合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释、道三教是在不断冲突、不断融合中共同发展的。从社会教化角度的三教一致到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地位上的三教鼎立、三教争衡,再到思想义理、哲学层面的三教融合,至宋代,社会思想领域最终确立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思潮铸就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迥异于前代文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世心态,从而使宋代文学呈现出与前代有所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面貌。其中,文学主题的演变即是宋代文学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宋代隐逸的精神化转向、迁谪文人的自适情怀以及宋代诗文中怀才不遇主题的淡化,均与当时三教融合的思想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海美灵 《生存》2020,(6):0201-0201,0200
宋代集会、结社之风盛行,是文学会社发展的成熟期,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而宋代文学的辉煌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貌,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浅谈宋代文学的文化地位、文化发展,以及文化文学繁荣的原因和研究的现状。以及苏辛两位豪放派词人的词之异同与原因。  相似文献   

5.
吕肖奂  张剑 《阅江学刊》2010,(4):96-102
宋代的教育,可以说是围绕着科举考试的教育,而宋代的科举考试,又是对宋代教育的考察和检验。科举与教育,在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和社会风气中展开,而文学教育就在"人文性"极强的科举制度下普及到宋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王小舒 《求是学刊》2001,28(4):80-87
过去学术界将北宋诗文改革的对象一般视为形式主义文学 ,这是不正确且不客观的。宋初文学自有其不可抹煞的审美价值。然而并不能因此否定诗文革新运动本身的意义 ,这场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确立一种支撑士大夫生存信念的文学精神 ,该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危机的产物 ,带有明确的功利倾向 ,但本质却是指向人的内心的 ,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存观念的体现。宋代文学的主流正是这种精神的派生物  相似文献   

7.
两宋时期私家园林别业发展兴盛,不仅拓展了宋人身心游憩的空间,也成为文学活动的重要场域,对宋代文学风貌的生成具有深刻影响。南宋杭州张镃南湖别业作为迄今保存资料最完整的宋代园林,规模庞大,造物精致,功能齐备,集中展现了宋人以园林别业为中心的丰富多样的休闲雅集活动,并在与园主张镃及当时文人士大夫发生密切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和文学创作,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时代蕴涵与独特美学意味的文化场域和文学空间。以"园林"为核心空间意象的诗文创作,其走向精细和日常化的美学特征,体现了宋代诗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具有独特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崔炼农 《唐都学刊》2001,17(4):51-55
宋代社会,三教合一的影响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它直接深入文人文化心理素质层,对文人心胸涵养、思维模式的扩展和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审美主体意识的强化,审美执著的破除,审美域限进一步扩大,美的本质得到深入的发掘,导致审美形式创造的充分自觉及其有效的灵活性把握。同时因心性修养削平情感的高峰,重理节情的体貌,沉稳平淡的意境,标志着审美情趣的翻新。宋代文学在此基础上得以灿烂辉煌,盛极而变。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文学领域,重视文化对文学影响的层次性问题,辩证地历史地把握其过程,作深入细致的动态研究,进而提出创作主体心理结构问题以及文化影响文学的美学中介问题,对当前文学史研究观念的调整、视角的更新、思路的开拓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时代西部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勇 《唐都学刊》2003,19(1):51-53
文化的全球视野不断激扬着对本土文化 (文学 )的深层发掘与再认识 ,同时 ,它又是本土文化 (文学 )与世界对话的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强劲一翼的西部乡土小说创作 ,以其坚实、厚重的实绩 ,有力地回应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也再一次印证了在全球化语境中 ,坚守文学的本土化的意义及前景。西部乡土小说不只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学精神的体现 ,这种文学精神有它一以贯之的延续性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文学载体的精神板块。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使西部乡土小说创作的精神主旨又发生…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大众文化背景下 ,文学面临着大众传媒的威逼和改造 ,但是就在这样的境况之下 ,精英文学和一些大众文化产品中显现出了一些新变 ,表现为悲剧精神的缺失与崛起、喜剧精神的崛起 ,这些与纷繁的大众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今大众文化背景下复杂的中国文学地图。  相似文献   

11.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12,28(4):81-83
宋代是音乐创作及表演中心转向民间、民间音乐表现活跃的转型时期,表现为音乐发展的雅俗共赏趋势,宫廷音乐活动的民间化趋势,民间音乐活动的商业化、专业化与形式多样化发展趋势,城市市民成为音乐消费的主体,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程杰 《阅江学刊》2014,(1):111-128
我国是一个花卉文化极其繁荣灿烂的国度,无论是园艺种植、花事观赏,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极为丰富繁盛。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从审美认识水平着眼,我们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间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我国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广泛的历史基础。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给花卉园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对花卉园艺生产促进良多。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构成了花卉文化创造的主力,无论是外延的拓展,还是内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们的奉献,也主要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对花卉观赏的影响从来都是正面、积极的,历史上从未出现其他民族那种基于特定教义对花卉使用的严格限制,西方中世纪普遍禁止那样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花卉文化的民族风格。我国观赏花卉以我国原产的木本和经济应用品种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名花、名树体系。我国人民比较重视自然生长、园艺种植的植物生姿,特别欣赏植物的生机天趣,西方社会那种花环、花冠等采结献赠为礼的方式在我国并不多见。在花卉象征上,我国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了“比德”、“写意”传统,即通过花卉形象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高雅情趣,体现了我国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与西方花卉象征多具宗教意义颇有异致。我国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体现着我国民众独特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系统“花语”。  相似文献   

13.
沈金浩 《求是学刊》2006,33(2):109-114
宋人自称“老子”自北宋范仲淹始,至苏轼、黄庭坚而成时尚,至陆游、杨万里而泛滥。宋人自称“老子”的原因一是对老敏感,好言老弱病懒的时代文化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有多种成因;二是向往晋人风神;三是几个典故都合宋人口味;四是范仲淹的正面效果;五是宋人好以才学为诗;六是“老子”一词可影响作品风格、显示作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在宋初文治复兴的语境下,宋太宗不断以御书赏赐来传达崇文的政治理念。其御书赏赐的方式由最初效仿和取法唐代到突破唐代的既有模式,逐步建立自己的风格。在飞白书赏赐时,太宗将“当代”的御书故事与唐代的御书典故对应,这透露出他试图复兴由唐代的御书文化所代表的盛世意象的政治意图;而随着宋太宗与词臣们频繁地进行诗词酬唱,他创造性地用御草书诗赏赐翰林学士和两制词臣,这在后人的追念中成了宋初文治昌盛的象征。此外,宋太宗还选择抄录经史故事和儒家经典这些颇有劝谏意义的内容规鉴和引导群臣,并赏赐御书历子给地方官员不断强化皇权与地方的联系。可以说,宋太宗御书赏赐是宋代文化的一个新旧相兼的政治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11,27(2):78-81
宋代是音乐创作及表演中心转向民间、民间音乐表现活跃的转型时期,表现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生活,参与表演者阶层广泛,演艺场所层次多元化,民间创作形式丰富,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关注,城市市民成为音乐消费的主体,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吴凤霞 《求是学刊》2012,39(2):151-155
宋元正史在民族史编纂上所体现的境界是不同的.北宋史官在记述对象的选择上针对性较强,元修三史对民族史的记述不仅表述形式丰富,更试图全面展示辽宋金时期民族与民族关系发展的整体面貌.而宋元正史民族史撰述的各具特色与宋元两朝处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宋所处的多民族多政权的格局赋予其民族史撰述更加务实,在民族观上受此疆彼界的影响较大.元朝多民族统一的实现,各民族一体观念的增强,造就了元代正史民族史撰述较少政治影响,更追求历史真实,极具恢弘的气度.  相似文献   

17.
施常州 《阅江学刊》2014,(6):120-128
世人皆为同胞、万物俱是同辈的理念正是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体现。赵蕃的田园诗,再现了南宋中、后期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农人快乐的劳动场景,也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的艰辛,更有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渴盼神灵降福而举行的祈雨仪式,充分反映了诗人民胞物与的情怀,代表了宋代士人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早在17.5万年前黑龙江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民族可分为东部的肃慎、中部的秽貊和西部的东胡三大族系,他们对开发建设古代黑龙江地区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金灭北宋是中华民族内部事务,作为腐朽王朝的北宋是应该灭亡.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抗击沙俄,巩固东北边疆是有功绩的,但对黑龙江地区的封禁,使黑龙江地区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韩玺吾 《唐都学刊》2006,22(3):135-139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