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向“三农”凸显高等农业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是中国特色高等农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价值取向。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三农”的需求,根据农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成才轨迹,体现农科教育价值,彰显农科专业价值,实现农科人才价值。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高等农业教育,努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以“农林”为主的的学科布局、形成独具农林优势的的办学特色、确立面向地方“三农”的服务定位、拥有优质的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重视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坚持改革与创新,走符合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实际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英、法、德、荷欧洲四国高等农业教育结构模式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英、法、德、荷欧洲四国高等农业教育结构模式有很大差异,英国是“综合性大学 地区学院 独立学院三元结构模式”,法国是“高等专科学校单一结构模式”,而德国和荷兰都采取了“综合大学 专科大学或国立综合性大学 地方农学院的二元结构模式”;四国的涉农综合性大学多以非农命名,除了德国外其他三国的涉农专科性院校多以农命名;德国、荷兰的农科类院校有升格、改名、合并现象,不同模式则适应了本国农业教育及农业科技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类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影响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基层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和政府政策因素,因为一部分农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就业信心不足和就业期望不符实际,以及大学生家人态度、家庭所处经济区位的影响,家人支持与否对农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服务农村基层的主要因素.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该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强化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返乡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5.
吸引农科类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对农村人口低素质化的纠偏,也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举措。基于582名农科类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以Multivariate Probit Model为分析工具,分析了农科类大学生农村基层服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家庭条件、社会资本、家乡环境和三农认知状况对大学生服务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建议从学校教学改革、农村生产条件改善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促进农科类大学生向新型职业农民演进。  相似文献   

6.
农业院校办公室肩负着协助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任务。但传统的工作模式已与高等农业教育和办公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作者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办公室工作应该在意识上进行创新,树立服务“三农”意识、超前意识、公关意识和绿色办公意识;在服务职能方法、工作方法和组织、协调方法上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高等农林院校近年来高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旗帜,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对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目前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农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在总结我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农业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模式,即:面向“三农”服务,把握实践教育的方向性;开展“三期”教育,注重实践教育的层次性;坚持“三化”要求,强化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高等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多数来自乡村地区,与艺术的接触机会较少,对艺术的感知较弱,加之学习课程以农科为主,缺少艺术氛围的熏陶,这制约着他们的整体发展.开展艺术素养教育对他们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农林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健全、教学方式方法不先进、学生热情不够、艺术氛围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农林高校艺术素养课程设置,整合艺术素养教学资源,增强艺术专业学科在农林院校艺术素养教育中的辐射作用.这既发挥了农林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专长,又提升了农林院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举办高等农林教育的高等学校牢记社会服务的办学任务,近年来高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旗帜,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探索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种模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对国内多所举办高等农林教育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进行了总结,期望对高等农林院校在为"三农"服务方面融合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政策研究等综合方面开展工作起到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东高考试行3+X科目招生考试改革,如何加强农科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摆在高等农牧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任务,因此必须对农科学生的专业思想现状、特点进行分析,采取措施以期探索一种新的招生体制下学生入学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农科院校“进不来,出不去,留不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科院校招生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本文就新形势下农科院校如何作好生源组织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农科院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1.1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为农科院校的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13.
依据农科高校自身特点和大学生素质现状,采用教育实验法,对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以课堂教学为龙头,以校园文化资源和社会实践为主体,以多领域、多环节综合渗透为手段,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动力,夯实大学生学农、爱农、情农、服务“三农”的思想基础,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对原福建农业大学 1999级农科类、经济类各专业学生参加华东地区高等农林水院校《高等数学》统考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初步得出结论 :( 1)两类学生高数统考成绩与高考数学单科成绩相关显著或极显著 ,而高数统考成绩与高考总分无显著相关 ;( 2 )两类学生中的理科生和文科生的高数统考成绩有显著差异。并据此提出若干有利于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实践教学是职技高师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双师”素质师资是职技高师肩负的重要职能。论文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对构建农科类专业“三三四”实践教学体系的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的融合,使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了解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情况,推进农科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就农科院校师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需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为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作为高层次农业人才输送基地的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农业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两个较为突出的障碍,一是来自农业院校办学条件的障碍;一是来自农科类大学生自身的障碍。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素质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帮助农科大学生转变观念,创新教育评估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型学位,为适应社会需要,其招生培养领域在逐年增加。从分析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人才的定位着手,研究了新增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内涵与外延,论述了新增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增设这一领域,对丰富专业学位内涵,填补领域设置空白,完善领域设置格局,充分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强化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中国农业科技的推广能力和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开展“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我校应用型本科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分析了“新工科”的内涵及三个层次,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定位,介绍了专业改造升级的内容与途径、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源期刊中 38所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科技论文数量及其所占的位置、重点与非重点、学科分布以及进入全国前 30名的中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科技论文数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 :科技论文数具有逐年上升趋势 ;重点与非重点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科技论文数差异悬殊 ,但增长率不高 ;论文分布比较集中。其中 ,以农科类学报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是林科类 ,而水产类所占比重最小。同时 ,对中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科技论文数逐年上升 ,以及个别院校学报科技论文数上升缓慢和论文学科分布既集中又不平衡的缘由 ,作了具体分析和评价 ,并就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各学科类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有关问题 ,提出了建议 ,可供各学报编辑部和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