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括张继《枫桥夜泊》在内的数首唐诗所言之“寒山”、“寒山寺”,皆为诗歌意象,而非实指。唐代尚无具体实在之寒山寺。宋人称今天寒山寺为枫桥寺或普明塔院。今天寒山寺之名虽肇端于张继夜泊之诗,而实乃定名于元明之际。寒山子“寒山无漏岩”诗所言之寒山,应是苏州虎丘。张继诗中的“寒山寺”若被理解为虎丘寺,或更近乎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
包括张继《枫桥夜泊》在内的数首唐诗所言之"寒山"、"寒山寺",皆为诗歌意象,而非实指。唐代尚无具体实在之寒山寺。宋人称今天寒山寺为枫桥寺或普明塔院。今天寒山寺之名虽肇端于张继夜泊之诗,而实乃定名于元明之际。寒山子"寒山无漏岩"诗所言之寒山,应是苏州虎丘。张继诗中的"寒山寺"若被理解为虎丘寺,或更近乎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3.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踩着《枫桥夜泊》的诗韵,踏入了寒山寺胜境。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佳句,使寒山寺名驰天下,蜚声海内外。如今的寒山寺,殿堂壮观,钟楼巍然。日前竣工落成的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普明宝塔”,金顶闪烁,宏伟端庄,又为这座名寺增添了新的景观。 寒山寺,建于六世纪初梁天监年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名僧寒山与拾得曾由天台山来  相似文献   

4.
凌郁之《寒山寺古史新榷》断言:唐代尚无具体实在之寒山寺;寒山子、张继等所谓“寒山寺”为虎丘寺,“或更近乎历史真相”。此论值得商榷。根据切实的证据,厘晰其间的逻辑,我们认为,现今苏州枫桥的寒山寺,就是梁代的妙利普明塔院,宋代的普明禅院、枫桥寺,唐代和元明以降的寒山寺。  相似文献   

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长期以来传诵不绝,脍灸人口。近日,友人见告,清俞樾书张继诗时,曾说:“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江枫”两字,宋代旧籍记为“江村”。为此,笔者对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了一番考察,拾得异文、疑义四点:一、“江枫”或作“江村”;二、“枫桥”或作“封桥”;三、“愁眠”或作山名;四、“半夜钟”疑无。对此异文、疑义,笔者稽查文史资料和苏州地方志,作文逐一辨证,发表些个人意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基本情况、关于“山中旧本”的分析和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文献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所依据的“山中旧本”似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寒山诗版本,因而大典本《寒山诗集》在寒山诗和寒山诗版本源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一千二百年来,传播中外,脍炙人口,是不朽之作,人们对诗的理解,也大致相同。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江西日报》,发  相似文献   

8.
拙著《“江枫”新解》(载《社会科学战线》82年1期)发表后,不料竟引起一场小争论。一九八三年秋,笔者在陕西师大图书馆偶而看到叶昌炽编篡的《寒山寺志》,摘记数条,以为《新解》的补证。一、诗题《枫桥夜泊》之“枫桥”,宋代以前本作封桥;诗句“江枫渔火”之“枫”字,原亦应指封桥,与枫树无涉。《苏州府志》引《豹隐纪淡》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待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翁逢龙亦有诗,且云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  相似文献   

9.
苏州号称“东方威尼斯”,以“泽国”著名于世。正由于它临近太湖水乡,所以小桥流水横贯城闉,风光异常秀美。白居易所谓“红栏三百九十桥”,也只是约略指出这里桥多而已。即使是像白居易那样的伟大诗人,也没有咏遍苏州的桥,真正以描写枫桥而驰名千古的,却是另一位诗人张继。 我记得张继的名声,并不比李白、杜甫、白居易低,凡是念过几天书的人,很少不会背诵《枫桥夜泊》诗的。只要一闭上双眼,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鲜明诗境,就会浮上心头,迫切希望身临其境去看一看那姑苏水乡的枫桥。  相似文献   

1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近年来见到不少对这首诗的考证和分析文字,真可谓注家蜂起.其中关于“江枫渔火对愁眠”,究竟是什么“对”什么,就有四种不同的解释:①《唐诗三百首新注》:“江枫,江边的枫树.对愁眠,愁眠人(实是因愁而未能眠)与渔火相对.”据此,相对的是双方一  相似文献   

11.
<正> 自唐代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问世后,千百年来寒山寺的钟声常常回响于历代文人学士的篇章之中。相传该寺因著名诗僧寒山子曾来此住持而得名。关于寒山子生活的年代和身世,由于资料缺乏,历来研究者都有歧议;对他的诗歌的评价,看法也不很一致。本文试图就已有的资料作一些整理,谈一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读者和专家。一、关于寒山子的年代及身世目前有关寒山子生活的年代及身世最早而又较可靠的资料主要是《寒山子诗集序》(署名为唐初闾丘胤作)和《太平广记》卷五十五引《仙传拾遗》一段记载,  相似文献   

12.
凌郁之《寒山寺古史新榷》断言:唐代尚无具体实在之寒山寺;寒山子、张继等所谓"寒山寺"为虎丘寺,"或更近乎历史真相"。此论值得商榷。根据切实的证据,厘晰其间的逻辑,我们认为,现今苏州枫桥的寒山寺,就是梁代的妙利普明塔院,宋代的普明禅院、枫桥寺,唐代和元明以降的寒山寺。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诗僧寒山,由于生平行为怪诞,难于稽考。他自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全唐诗收录他303首诗为一卷,另拾遗添补二首。他的诗全无诗题,诗的内容全无与时人投谒赠答之作,这就更增加了考索的难度。所以,在研究唐代的诗人中,对寒山问津的很少,他和他的诗作也真象一座幽远的“寒山”。现存研究寒山的依据材料有两个。一是署名“唐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的《寒山子诗集序》(又名《寒山拾得诗序》);一是《太平广记·卷五十五》引五代人杜光庭所撰《仙传拾遗》对寒山的记载。引录如下。序文说: 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之士。隐居天台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14,(6):44-45
寒山寺古钟去向之谜寒山寺以钟传名,到此游览的游客都想亲眼目睹一下张继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古钟。但现在寺中所悬的是清人陈夔龙所铸的铁钟和日本人所铸的一口铜钟,不但唐代张继诗中的唐钟早已不存在,就连明代所铸的铜钟也不知去向。唐钟早已失传,明代本寂禅师重铸了一口巨钟,唐寅《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载颇详。  相似文献   

15.
中华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同学们平时阅读、积累了不少的古诗文。如果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一定会使你的文章靓丽起来。一、巧用古诗文开篇,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巧用古诗文来切入主题,点明主题,说明事理,往往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有位同学写《寒山古寺》,开头是这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动人的唐诗,使我对寒山寺十分向往。”如此开篇,往往能吸引读者,激发兴趣。二、巧用古诗文绘景,锦上添花。古诗文中写景的…  相似文献   

16.
人名、地名并非都是无意义的代号。如果不顾其表意功能 ,一概音译 ,就会淡化译文的情味 ,丧失原文那种诱人联想、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寒山”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字 ,在《枫桥夜泊》中用意译比音译更能切近情境 ,表达题旨。  相似文献   

17.
寒山寺     
黄墙绿树、庄严幽深的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10里的枫桥镇,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曾在此当主持,遂改名寒山寺。宋太平兴国初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图七  相似文献   

18.
人名、地名并非都是无意义的代号。如果不顾其表意功能,一概音译,就会谈化译文的情味,丧失原文那种诱人联想、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寒山”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字,在《枫桥夜泊》中用意译比音译更能切近情境,表达题旨。  相似文献   

19.
论寒山诗及其在东西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史上有好多令人百思难得其解的谜,寒山及寒山诗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寒山,无庸讳言,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似乎对它淡漠了多年。这毫不奇怪。他是谁?是个诗人么?关于他的生平,史无记载,我们所知甚少;关于他的诗作及其品评,在《唐诗纪事》、《唐音》、《唐诗品(夂冖果)》、《唐人万首绝句选》、《唐诗别裁》等记唐代诗人、唐诗甚详的典册中一概不见踪影,所能见的只是《全唐诗》收录的三百余首,后人所辑的《寒山子诗集》较《全唐诗》所收录者所增无几,此外再也找不到什么完整的资料了。如果说他只有在“五四”提倡白话诗文之后的一  相似文献   

20.
所谓模糊,即:“不分明、不清楚”。模糊语境是指上下文内在联系的朦胧的、潜含着作者审美意识和心理活动,给读者留下想象追意的空间。作为译者,必须善于从这种语境中发幽掘微,再现原作的神韵与风貌,以沟通作者、译者、读者的心理,增强理解,有效交流。这种语境比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诗歌中,譬如唐朝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