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旷野呼告──鲁迅与列夫·舍斯托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旷野呼告──鲁迅与列夫·舍斯托夫魏韶华我忘不掉第一次看到丢勒那幅著名铜版画《骑士,死神和魔鬼》时的心灵感受。骑士独自一人面对落日旷野横穿寂冷山谷的“存在者”的勇气,令我想起鲁迅笔下的“过客”。“过客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这是一个从茫...  相似文献   

2.
城市里有那么一条街,漫着清浅的梧桐香。 我第一次来这个城,租了单车,拿了地图,百转千回只为寻找这条街。其实,我要寻找的,是他。  相似文献   

3.
作为本土作家的杰出代表,董立勃的小说创作极具鲜明的新疆兵团色彩,其创作底色被深深地打上了新疆兵团这一特殊地域的烙印。"下野地"的独特存在,既是董立勃小说世界的核心关键词,也是新中国初期压缩版新疆社会的组织再现。"下野地"这一艺术空间极富诗性维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地理的某种自然呈现,它的意义是多重的,具有丰富的阐释可能性。可以说,"下野地"属于董立勃,它的艺术内涵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4.
神机妙算     
二小是我的表弟。说是表弟,其实只比我晚出生两天。 我们都是家里的老二,我上面有一个姐姐,他上面有一个哥哥。从前乡下人家,父母对第一个孩子,都是期盼且欣喜的。到了第二个孩子,那期盼与欣喜的心,已淡了,给予的疼爱,也是有的,却少了细致与周到。我们是那么不引人注目,像野地里的芨芨草。兀自顽强地生长着。  相似文献   

5.
刘亮程 《社区》2013,(5):52-52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  相似文献   

6.
莫小米 《社区》2008,(20):51-51
赚了点儿钱,我周围的许多人都开始了寻找,寻找山清水秀的地方,买房置地。 这没错,但结果与美好想像往往存在差距。道理很简单——你去了,他也去了,大家都去了,山清水秀的地方往往就不再风光旖旎。  相似文献   

7.
张炜在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把自己融入野地并以独特的姿态坚持在大地上行走,凭借坚定的文学信仰和独立精神抵御横流的物欲侵袭,探寻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他的创作过程和他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之中,也就处处体现着这样的"坚守"、"行走"和"寻找"。  相似文献   

8.
钱伟 《社区》2013,(27):54-54
长长的“十一”大假又快来临,自驾车到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或去人迹罕至的野地,放飞浮躁的心,重新找回“我本狂野”的感觉,成了都市许多有车族的假期重要安排。今年让我们将驾车出游的目光锁定在行车安全上。  相似文献   

9.
碎心菊     
《北方人》2008,(9)
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院长说,我是两个月大的时候从门口抱进来的,那时我冻得奄奄一息,身上连只言片语都没有,这断了我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我亦不想去寻找。或者,我只是一对男女偷  相似文献   

10.
陈之杂 《社区》2010,(35):39-39
在摄影圈,“扫街”并不是指清扫街道,而是拿着相机在街上寻找摄影素材。作为一位摄影爱好者,这是我最爱做的事情之一。暑假期间.我随团去了德国旅游。当然不会错过这种“异国扫街”的机会了!  相似文献   

11.
一代人的心灵雕塑──论顾城的诗《一代人》黄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在顾城的诗中,最能反映出诗人心境的莫过于他的这首曾经震动整个当代诗坛的《一代人》。这首诗与其说表现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个在荒谬现实中扭曲、压抑...  相似文献   

12.
张炜创作了很多以大地和自然作为叙事对象的小说,其中《蘑菇七种》、《我的田园》和《九月寓言》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反映出张炜意欲复活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诗性关系,在自然性和人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思想追求。在工具理性甚嚣尘上的时代,张炜“融入野地”的写作,是对现代性直线发展思维的一种反拨,和对机械人本主义的纠偏,其内在精神遥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天人合一的血脉和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3.
古镇国魂     
衍荣 《中国农村》2007,(9):39-40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为了寻找放翁这两句古诗的最佳理解感觉,内心深处,就像寻找其他千古名句的感觉一样,我不知留意了多少年。这种留意找“感觉”,其实是一种心灵的寻找,一种灵感的捕捉,一种精神的呼唤,一种境界的渴求。它不同于拍电影找外景地,既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既定的行程,更没有某个特定的目标,完全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其特征是常怀心中,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4.
学完《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老师布置我们进行一次小小的采访活动,到生活中寻找幸福的答案。下面就是我的采访记录。  相似文献   

15.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我是山西省万荣县的一位农民,我父亲赵海山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在晋陕狭谷黄河滩上的一次游击战中救过一位首长。这位首长在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期间,曾在国内一老年杂志上撰文回忆此事,并表示想寻找我的父亲。我父亲已在几年前去世,临终时他向我们交代,一定要设法找到这位首长,并替他转达几十年来的思念之情。那位老首长的回忆文章是我的一位老乡看到的,他没有记住作者名字和那本杂志的刊名。这让我们的寻找工作遇到很大的困难,一度几乎要放弃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朋友告诉我说:“《山西老年》是在全国老年读者中…  相似文献   

16.
《我的家园》通过土著人的视角展示了历史的变迁,萨利通过亲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重述历史,来寻找自己的真正的根,这也是土著文化身份的体现。通过亲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和重述,来寻找家族的“根”,通过后殖民理论中文化身份的概念来分析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表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收集阳光     
那段时间很不如意,连抬头看天都是阴沉的。 我是午后在田野里闲逛时遇见那个小男孩的。他大约七八岁,拿一个玻璃瓶子在野地里来来回回地跑着。他单薄的衣衫被风吹得鼓鼓的,像是一张小帆。  相似文献   

18.
鸟语     
总是忘不掉在香山背后住家的那些日子。那盯住的破屋裸露在野地里,门前是干涸的河道和圆的卵石。很少有来客,不大烧茶。每日煤球炉子竖起的一束"狼烟"。孤孤单单的生死。我的野屋像是被都市和名山遗弃的孤儿。幸好,屋后有一片杂树,用浓浓淡淡的绿润着我,抱着我。那也真算是"小鸟天堂"呢,远远近近的星星点点的,高高低低的。自在、蓬勃、跳跃、戏谑的,都是野鸟儿。寄居香山这一段岁月,最依  相似文献   

19.
深秋时节,我和几个同学到野地里去玩。听爸爸妈妈说,现在大田里有农民收剩下的花生、地瓜和豆子什么的,我们便到处去找。我们翻土块,抠垄台,果然找到一些半截的或是细小的地瓜,还捡到一大捧花生。可放到嘴里—吃,却是土腥味儿十足,一点儿也不如家里的烤地瓜、炒花生好吃。“要是有火烤一烤就好了!”不知是谁出了这么个主意。我们在野地里四处张望,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杂草。那草足有齐腰深。一个同学说:“咱们把草点着吧!烧熟了地瓜再把它扑灭。大家分头准备土和石头,灭火时好用。”  相似文献   

20.
切尼七岁那年冬天,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昏迷不醒,唯一的亲人外公在野地里发现了他,醒来后感觉胸部疼痛难忍,在好几个资深医生反复检查后,依然找不到问题所在,他们说可能是有一种坚硬的物质撞击了切尼的胸部,致使他的神经产生了一种紧迫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