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特征趋于高龄少子化,“双职工”家庭数量不断增加,社会相关育儿服务滞后,导致隔代抚养情况愈发普遍。但在当前隔代抚养中存在两辈间育儿观念冲突、老年人隔代抚养负面情绪多、老年人隔代抚养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上述背景,为解决现存问题,本文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隔代抚养观念;开设专业课程,定期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建设课程资源,搭建线上线下知识体系;借助体系优势,构建以点带面覆盖网络;加强政府扶持,健全政策制度经费保障,确保使得隔代抚养培训能服务于当前家庭需要,切实让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中老年祖父母隔代抚养孙辈的现象在农村日趋普遍。然而关于祖父母隔代抚养动因的研究却相对有限。基于田野观察和四十八份访谈资料,本研究阐明了农村祖父母的隔代抚养动机是“伦理为表,经济为里”。在伦理因素的包装下,农村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实质动机是多代直系家庭的经济发展和家庭城镇化目标,而这一经济动机通过与伦理动机挂钩的方式获得其应然和必然性。遵循“经济为里”的运行逻辑,农村隔代抚养呈现“大家庭小个人”的特性,祖父母和孙辈的生活质量与个人幸福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亦被极大压制。  相似文献   

3.
在形势下,面对老龄社会,国家出台"二胎"政策,隔代教育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通过对隔代教育的产生、隔代教育的利弊进行分析,并从政府出台举措、学校发挥优势、优化家庭结构三方面促进隔代教育良性互动,发挥隔代教育的最大功效.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现有关注点多聚焦于隔代抚养的负面影响。研究通过对扶风县某空心村儿童隔代抚养的深入访谈,发现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及传统美德的培养有其积极影响的一面。研究对此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5.
“宝宝乖,快点吃!”“张大嘴,一口吃光!”“你一口,我一口,吃饱饱啊!”……这样的场景大家并不陌生,用餐时,老人总是追着孩子喂饭.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生育高峰期的到来,新生命的诞生使许多家庭出现了“六大一小”的格局,让幼儿成为家中当之无愧的瑰宝.隔代教育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家庭教育方式,年轻父母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忙于工作、加薪、晋级等社会活动,往往无力顾及下一代的教育,不得不将这一重任交给自己的父辈.  相似文献   

6.
时下,一些年轻的家长或因工作忙,或图省事,将孩子的生活、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赋闲在家,难耐寂寞,也乐于代劳。教育专家称这种现象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虽然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负担,也为老人晚年生活带来乐趣,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凸显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隔代教育广度和深度的增强使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隔代教育现象都非常普遍.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强调了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及工作规划,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客观来说,隔代教育即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相较于父母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个触目惊心的惨剧,引起了我对当代中国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虽然家庭教育已引起广泛重视,但由于父母本身素质各异,期望值过高,家教方式不科学,以及隔代抚养问题突出,使得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9.
从过去到现在,新疆地区的许多法院制作的离婚案件的裁判文书和调解书中在涉及子女抚养问题上都是这样表述的:“子女××由××抚养”或“子女××随××生活”.这种表述是不规范的,它混淆了抚养与监护的概念,是长期以来轻民思想在民事立法理论研究和审判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婚姻法》第二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看客”现象作为社会的不谐和音屡屡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看客”现象的实质是人格丧失、道德沦落和社会责任消退,具有“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性”和“否认道德责任”的特征.从心理、人性、制度和社会维度分析“看客”现象存在的原因,可以看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消除“看客”现象的关键.必须大力培育社会公共空间,加强公民身份意识教育、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和公共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经济的研究结论显示教育是治贫的重要途径.但事实表明,增加教育投入并未能让贫困地区脱贫,“教育致贫”现象更加突出,因而按照常规模式难以实现“教育治贫”的目标.究其根源在于贫困地区只有教育成本的单向度支出而没有教育收益作为补偿,教育投入与收益之间没有实现闭合的循环.对此,应探索教育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为“教育治贫”提供新的思路.具体说来,应重新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区分三级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收益率,“经济先行”与“教育先行”并重,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涂小云  赵萌青 《中文信息》2013,(10):172-173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如何看待中国的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采取对策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养老的实质是依靠社会网络的生存策略。随着农村社会向城市变迁,老年人依靠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养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机构养老因为不能提供资源获取网络而失败;“隔代抚养”与“婆媳关系倒置”造成了养老资源的逆向流动;老年人面临严重的工具支持危机;交往支持网络缺失造成精神空白。这些困境主要是由长老秩序的瓦解、父权的衰弱以及资源获取能力的衰退所造成的社会网络缩减、断裂所造成。因此,应该通过社会网络的重建以解决农村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14.
性别因素对脆弱儿童的长期照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父死母嫁的情况下,女孩更容易被带入新的家庭,融入新的家庭中,成为其成员;而男孩则更容易被留在原生家庭中,形成与祖父母之间的隔代抚养关系。第二,在收养方面,女孩更容易被收养从而进入正常的家庭环境。以上这些状况的形成与亚洲地区男孩的性别偏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对于目前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照顾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政策。如:通过现有的社会救助体系对祖父母—孙子女的隔代抚养关系给予支持与照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为脆弱儿童提供支持与保护;充分发挥儿童福利院的作用,为脆弱儿童提供专业支持和心理、情感指导,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共同为脆弱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关注。但是,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或心理健康教育说教化的倾向。其原因主要是在认识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简称“两个教育”)的关系相混淆。为此,本文从“两个教育”相互促进、“两种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出发,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对“两个教育”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创新”越来越成为各学科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地球村”日益形成的局面下,新闻教育系统的陈旧性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桎梏。新闻教育现状存在的诸多困境,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在“新闻创新:迎接WTO的挑战”研讨会上,新闻教育专家曾建雄教授指出:“新闻教育的雷同化、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与创新能力,应大力进行新闻教育创新。”“大胆推行不同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特色、有专长的新闻传播人才,如新闻与经济、新闻与娱乐、新闻与网络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①。丁柏铨教授认为:“新闻…  相似文献   

17.
绝招     
潘华 《家庭科技》2006,(12):41-41
隔代教育虽不宜提倡,却是不少家庭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趋利避害?不妨看看下面这位爷爷的做法——编者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基本素质(能力)教育,目标是培养“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我国高校理工科学生培养存在重视专业培养,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的现象,而专业教育中又存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应用教学与创新精神培养的情况.按照爱因斯坦对教育的理解,全面改进理工科学生培养,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研究中“社会排斥”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提出“教育排斥”这一概念工具,并将其分为社会上层的主动排斥与社会底层的被动排斥,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排斥现象,分析了教育排斥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育排斥的后果——教育的阶层化,最后文章讨论了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所导致的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论德国家庭教育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当代民法典中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法律意义上的养育义务和监护权利。“家教”的立足点在于培养后代“自我意识”的形成。国家保护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使其免受不法侵害。家庭教育权包括教育和抚养两方面的内容。教育的法律含义是 :对后代心理成长的培养和调动一切合法的施教因素 ,对未成年人到达法定成人年龄 (1 8岁 )之前的监护。而抚养的法律界定是 :对后代生理和发育方面的照料 ,包括营养卫生、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等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属于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容。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