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虚拟技术对原有的审美认识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人类的审美认知是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所缔造出来的虚拟现实却有打破这些的征兆,虚拟现实的一个后果就是人沉浸于其中,甚至忘掉了自我,完全融入虚拟现实中去,这对于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无疑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虚拟中的审美是一种人类从未遭遇过的审美新形态,它无疑会成为未来人类需要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对人类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虚拟和审美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5):129-136
消费社会与现代传媒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社会背景。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场全面的审美化运动,它审美地建构了整个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解构自身的倾向造成了审美的时尚化,而审美时尚则使得审美成为抽象的存在,进而导致了审美霸权的产生。审美霸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感性霸权,二是意识形态霸权,三是工具理性霸权。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其审美霸权具有消极的后果,它造成了审美的泛化、审美的异化及生态的灾难,需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晚唐政治、经济、文化切入 ,探讨了唐诗的渐变过程 ,以当时的审美心理构成、审美意象、审美趣尚为核心 ,论述了中晚唐诗歌趋俗化的审美流变 ,并指出其对后世文学转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审美从来都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展现,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既有精神性又有交往性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意向和审美内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以不同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为区分尺度,逐步形成不同的审美群体,即"趣味共同体"。这是理解当代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6.
文化工业与审美自治分别是艺术生产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理论的代表,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追溯,试图揭示出它们之间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同一,并通过当代审美实践的理论考察,指出它们之间看似截然不同的理论主张却统一于启蒙理性的当代实践———审美泛化。  相似文献   

7.
将通货紧缩成因之源从货币推导到虚拟经济,是本文的新颖之处。文章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沿着马克思研究货币产生的路径分析了货币在不同背景下内在矛盾演化的进程及其与通货紧缩的关系,把是否创造剩余价值作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水岭,推导出随着货币虚拟化和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提升,必将加深实体经济部门从而加深整体经济的通货紧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艺术审美是一种发现性的思维;艺术发现促成了审美对现实的反思;艺术反思总是包含了对现实的针吸,因此是一种需要勇气的文化批判;艺术发现增强了审美的效果,突出反映了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1.
论虚拟时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跃辉 《东岳论丛》2002,23(3):83-86
虚拟时空是与现实时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时空形态 ,是通过运用特殊的时空构筑手段 ,变换既定的时空运动方式 ,营造超常的时空运行状态 ,勾画特定的时空维度 ,展现新奇的时空场景 ,给人以特殊的时空感觉和体验。虚拟时空具有仿真性、非线性、交互性、自主性等重要表征。虚拟时空的生成 ,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环境产生着巨大影响 ,科学把握虚拟时空的本质特性 ,深刻认知虚拟时空的生成条件 ,正确对待虚拟时空的巨大影响 ,是现代哲学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理性生活的感性突围被视作维系审美基因清澈性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我们默认审美艺术需要与生活、与观者保持距离以避免其溺毙于现实的泥沼,但数字技术与消费主义的高歌猛进却在悄无声息间改变了现代人的生存图景。艺术与日常生活间的密切交往引发了学界对泛审美化的担忧。传统思想认为文化工业以机械生产方式来创造“诗意”表现的消费话语体系,通过制造感知“麻木”来杜绝主体反思的可能。而韩炳哲指出:从“麻木”向“平滑”的转变,预示着文化工业迎来新的发展,视觉谄媚的背后潜藏着同质化的恐怖。面对平面化、单调化的审美经验,韩炳哲期冀于重建否定性的审美经验来对抗审美泛化背后的资本逻辑与加速化需求。  相似文献   

13.
古典时期的美学形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审美理想:把杂多导致和谐统一;2.审美价值:给人教益和愉悦,真善美统一;3.在文艺上的表现形态:典型、英雄、正义、真情、诗情画意、宏伟叙事;4.总体美学形态:客观的、外在的、理性的、静态的。而现代时期的美学形态则有如下特点:1.非理性主义、个人主观主义成了现代审美思想的一个基础;2.在文艺作品里的表现形态:反英雄、个人感受、平面零散、直觉印象、非视觉形象性;3.总体的美学形态: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研究是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直接引进下开始的 ,中国的美学研究呈多元化趋势 ,而审美的视觉对人的发展将成为本世纪一个重要议题 ,美学将作为人学而存在。因此 ,审美教育在本世纪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怀疑论美学认为在现代文化语境里 ,我们必须意识到重建审美乌托邦对于提升主体精神的重要意义。而重建审美乌托邦就逻辑地包含着审美拯救和艺术拯救两个方面 ,借助这种拯救策略 ,可以建构适应历史发展的新型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论虚拟物品财产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网络游戏的兴起和发展,虚拟物品财产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理论上对这一问题也存在很大争议。在我们看来,虚拟物品属于财产,它是一种新权利,在性质上不能被划归目前已有的任何一种权利。  相似文献   

17.
编辑既具有割断各种信息进入传播渠道的控制作用,又具有承前启后的纵横导向作用。这就决定了编辑主体既是信息的中介者,又是出版物的创造者的双重身份。编辑作为能动的富于创作性的主体,只有将其审美理想与审美原则投射到编辑对象上,进行再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实现编辑主体的审美目的与编辑对象的审美规律的结合。编辑主体审美目的的实现在于对审美对象的敏感性与选择性的操作上。因此对编辑对象的组合优化过程,就是对原文化信息的审美超越过程,并重构高出原信息的具有创造意义的新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8.
审美静观论     
"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是最深刻、最系统地论述审美静观的美学家。叔本华、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美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审美静观说。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也有许多审美静观的思想资料。如老子的"涤除玄鉴",《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说,宗炳的"澄怀味象",苏轼的"无厌空且静",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都展示了静观说中国美学中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中西的"审美静观"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虚拟政府是电子政府研究中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因为,当今社会的虚拟化带来了政治与政府组织的虚拟化,也引起了政治与政府权力的转移.结果,虚拟政府对传统官僚制构成了一种挑战与变革的力量.在利用网络空间重塑官僚制的过程中,政府再造必须落定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而且,只有在公共服务质与量的提高上,才能着实超越虚拟的美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化是东方文化代表,中国艺术家在认识宇宙世界的特殊思维中,常常以自己的审美态度去观照宇宙,觉得“万物皆备于我”,所以总是以“高洁豪放”的性格去面对人生,而在艺术追求上,则常常以“空灵”作为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