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欧梅诗派是北宋仁宗天圣至神宗熙宁年间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为主要成员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长期的诗文唱和中他们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诗歌风貌:创作题材上取材广而命意新、创作风格上追求宋调风味、创作技巧上追求"状难写之景"和"意新语工"、创作方法上转益多师和博采众长.这些共同的创作特点开创了宋诗的主体风格,奠定了他们的诗歌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艺术史上,韦应物与柳宗元常并称,两人的五言古诗最为人称道.本文拟以韦柳五言古诗为研究对象,比较二者艺术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中唐时期,以韩愈为代表的古诗文革新十分兴盛.在诗歌方面,韩愈因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不因循守旧,从而使其创作有了个性化风格,别开诗界面目.韩愈诗歌作品风格多样,其中尤以怪怪奇奇、险奥隐晦的诗歌著称,形成了险怪奇崛的审美风格.对韩愈诗歌的"怪奇"风格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深入了解韩愈诗歌的特殊风貌,而且对"怪奇"风格本身的特点研究也具有推动作用.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新奇的意象、以文为诗三个方面是韩愈诗歌怪奇的风格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作为美国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开拓者和旧金山启蒙运动的促进力量,其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威廉斯的诗歌吸收了中国古典诗学中"目击道存"、"即物即真"的道家诗学立场,以摆脱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束缚,并通过"所有观念都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创作原则加以体现,最终得以形成独特的客体主义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5.
作为柳宗元诗的"第一读者",苏轼的意义与其说是对柳诗风格之审美阐释和历史地位的评判,不如说是关于陶柳同流、韦柳并提这一接受方向的开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历宋元明清数百年的柳诗接受主流,一方面突破了苏轼设定的框架,而呈纵深掘进的态势以清淡许柳诗,突出其峭的个性风格;以本色论柳诗,突出其精工的语言特色;以创作论为核心,着力探寻柳诗风格的成因,从而使得柳诗通过代复一代的接受,不断丰富和完形.另一方面,苏轼开启的解读方向及其对柳诗"清淡"风格的总体定位,在被发展、补充的同时仍然得到了顽强的传承,从而形成并强化着柳诗接受史的主流.这种从后世阅读活动尤其是接受主流来反观"第一读者"、判断其突出贡献的做法,应是理解"第一读者"之地位和作用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刘永祥 《学术研究》2023,(6):130-134
丘逢甲和黄遵宪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谊,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交往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们同为客家人,成长于国势衰微之时,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观念,尤其在实现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以及政治上与时俱进等爱国思想层面,自始至终保持一致。他们在诗歌理论和创作方面也形成相近的理念和风格,共同为中国诗歌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做出重要贡献。两人在政治理念和诗歌创作方面虽然存在细微差异,但并不妨碍整体思想和风格上的一致性,更没有影响到彼此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7.
萧梁帝王诗歌题材琐屑的多重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梁帝王诗歌体裁琐屑,其原因颇多.除了萧梁帝王喜好平俗外,乐府民歌的启迪,赋对诗歌题材的开拓,文学观念的演进,学术研究对诗歌题材的拓展,巩固政权的政治考虑等都是导致萧梁帝王诗歌题材琐屑的原因.萧梁帝王的诗歌,主题和风格均受到了乐府民歌的影响;而"赋"这种文学形式,更能表现萧梁帝王逞博示能的文化心理,所以,在诗歌中,他们也借鉴了"赋"的艺术技巧;进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萧梁帝王的文学观念,亦使题材趋于琐碎,他们的学术研究,更使其诗歌题材广泛化.  相似文献   

8.
被忽视的词学理论——清人的词品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华 《兰州学刊》2006,(1):103-106
清人的词品理论,主要是郭麐、杨伯夔、姚燮三人的词品理论。他们的词品理论既受诗歌风格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也是对千年词史丰富多彩的词人风格和词派风格的形象把握和系统总结。他们的词品理论具有诗意表现、意境阐释、意象组合的特点,标志着古代词学风格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经历了对古人作品的继承,同一的历史环境之后,他们的诗歌具有了一些共性;但不同的社会身份,个人际遇以及世界观的不同,又使三曹诗歌创作出现了差异。文章从诗歌创作题材和风格两方面做了比较,对三曹诗歌创作异同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沈佺期、宋之问二人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共同的承启性:在题材以及诗歌技巧上沿袭齐梁,广泛吸收齐梁诸诗人的创作风格;而盛唐及唐代以后的诗人在创作时也有选择性地借鉴了他们的诗歌。处在承前启后时期的沈宋诗歌,其实在唐代诗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宋“四灵”诗派,若从地域、人称、师从关系上说,都不失为一种渊源的因素。但他们四个人所以成为一个诗歌的派别,最重要的,还是他们的群体性,他们关于诗歌理论主张的趋同性,以及他们诗歌创作倾向的大体一致性。其总体风格,可以“清”、“瘦”概括。这种风格特征,是他们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感情所必然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两人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李白与杜甫是我国诗坛出现的两颗永远闪耀着光辉的明星。不可否认,他们之间不论在诗歌风格、艺术技巧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别,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互相排斥,互相倾轧。《全唐诗》所录达二千多家,诗歌近五万余首,象李白、杜甫这样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不下二十余人。正是由于不同流派并存,互相尊重,以致在诗歌艺术创作中表现了空前的“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从今天看来也是  相似文献   

13.
<正> 李贺诗歌“奇崛冷艳”的艺术风格,在中唐独树一帜,自成高格。李贺诗歌的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一“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分不开的。而作家的创作个性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家庭及个人经历密切  相似文献   

14.
浅草一沉钟社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思想的建构,贯彻了调和中西的文化精神.这不但对上代作家激进反传统的文化思路作出了有力的反拨,也为他们的同代和下代作家提供了更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可资借鉴的文化模型.在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思想的作用下,该社创作在展示"人"的处境和命运时,始终高扬着个性主义旗帜,顽强持守着个性主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文学主题在集体与个体关系问题上的缺失.此外,他们将"幽婉的情感"、"委婉的抒情"和"纯净的文体"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带有群体性的柔美婉约的风格形态,而这种社团风格的形成,不但使该社在文体上显示出独特性来,而且对于丰富此期新文学风格形态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诗歌中的一组特殊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清代,号称集十成。前代诗歌的各种体裁、风格、艺术技力等等,都在清代诗歌中得到了传承,又被清代诗歌进一步发扬光大,做了各种形式的岁展、变化和更新,意象创造亦然。清代诗歌常用的意象,除了大部分是以前代诗歌继承来的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意象却是清代诗人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独立创造,并经过广泛的创作实践而形成的,甚至有的还只限于在清代使用。(-)日十月一明明清改朝换代,给清代诗人带来了莫大的震撼和悲伤。出于抒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需要,他们在诗歌中经常要涉及明、清两个王朝。由于清朝民族统治…  相似文献   

16.
学者们通常从风格论层面诠释欧诗的"温丽深稳",其实"温"、"丽"、"深"、"稳"既能展现出欧阳修诗歌的主体审美风格,也可指向欧阳修在诗美追求、诗艺方式与诗歌语言方面所做出的诗学沿革。欲求开创宋诗新风的欧阳修没有墨守成规,却能够在革故鼎新中找到诗歌沿革的最佳契合点,开创了宋代文学的新体制、新格调。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戴望舒前期和中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探究了后期诗歌集中的诗集《灾难的岁月》。诗集根据创作时间总体上分为抗战前后两大部分,诗歌风格前后有所变化,在分析了每个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之后,对戴望舒诗歌进行"经验的生长"这一角度的阐释。戴诗的后期诗歌是"经验生长"的结果,在戴望舒经历了人生与时代的洗礼后心智思想成熟,同时诗歌艺术风格发展变化,都有了新的突破。后期诗歌是他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唐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主,盛唐时期,朝廷弥漫着崇尚道家和迷信道教的氛围,影响所及,道教诗歌兴盛。在唐玄宗周围形成几个道教人物的中心,他们既能对玄宗的政事产生影响,又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诗人,成为诗人与玄宗之间的桥梁。盛唐道教诗歌与前代游仙诗相比,在题材、风格、体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中唐、晚唐和唐五代而言,柳宗元在两宋时的接受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在接受态势上,由"寂寞"走向了"热闹",迎来了接受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在接受态度上,由"毁誉参半"到拥有了众多的同情者和支持者,为其"永贞革新"事件平反昭雪,出现了接受史上的一个"拐点";在接受方式上,把晚唐时散文领域的"韩柳"并称之法扩展为"韩、柳、欧、苏"之说,同时把散文领域的同流并提之法引入诗歌批评,由"陶柳"、"韦柳"并称之法推演成"韦、柳、王、孟"之说,此外,还开创了"删诗"之法。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基本奠定了柳宗元在宋代接受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高小慧 《中州学刊》2007,(2):204-207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