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式规则和强制性社会规则具有下述特征:强制性、外部性和公共性,利益中性或非中性、意义的明晰性或模糊性、单件性和耐久性;非强制的社会规则不具有强制性和利益非中性,但具有其它特征.同时,普遍流行的个人规则不具有强制性、外部性公共性以及利益非中性、具有利益中性、单件性和耐久性(时尚不具有耐久性,但非强制习俗具有耐久性).深入分析单项制度的上述这些共同特征,将有助于提升对制度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存在两种制度变迁模式:激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和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本文根据系统经济学的观点和资源位理论的基本思想,从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相互关系角度分析比较了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式中企业制度变迁的异同及其不同经济后果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田国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决定企业制度变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制度变迁:温州民间金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间金融经历了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早期的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协调发展,民间金融响应获利机会实现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变迁存在内部规则难以外部化、制度供应不足和制度滞后等问题,制度供需矛盾要求政府推动强制性制度变迁。民间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受到政府的政治稳定偏好、变革动力不足、多个要素市场扭曲、充分的诱致性变迁、利益集团施压等因素的影响。温州作为金融改革试点,也可以理解为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东欧、前苏联有一个共同的制度起点,过去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近2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又都是社会生活的主题.然而,它们的经济制度的变迁方式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基于"构建理性主义"和正统经济学的逻辑,东欧、前苏联等国家的经济改革选择了"激进式制度变迁"方式,而"演进经济学"则表明经济制度的变迁应该是"渐进式"的,东欧、前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本文则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从"制度鸿沟"、"人力资产"及"制度记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上"渐进式"道路的原因,并据此分析了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的几个标准.  相似文献   

5.
评价制度变迁,不仅要考察其变迁的初始动力,还应和变迁过程、长期绩效改进以及利益相关者福利增进有效结合起来.张掖农户间水权交易市场作为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具有其值得肯定的成效,同时尚存在市场效能发挥不够充分,当地居民存在一定程度福利缺损,分水造成了某种意义上正的外部性等问题,正视和治理这些问题可得出改进强制性水权制度变迁的有益启示,进而推动水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经过二十多年市场化制度变迁的改革,中国已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总体上已达到50%以上的水平。但由于在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非正式制度变迁严重滞后,结果导致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只有加快非正式制度变迁,加速渐进式的改革,才能消除问题,才能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中"渐进"和"理性"的逻辑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十几年来中国和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改革实践对比,渐进式变迁已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由于人类的有限理性,这意味着人类不可能理解和承受激进式的社会变革运动的巨大影响.同时,改革不但呼唤新的制度,而且需要对新的行为模式加以学习.政府、企业、银行和其它部门,甚至一般家庭,都必须逐渐改变原来的行为,并尽快学会新的模式,这一过程绝不可能朝发夕至.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梳理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历程,探究其变迁机理。研究发现,由于制度的供求失衡而导致制度非均衡状态进而发生制度变迁;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存在成本与收益考虑,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才会推动变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即制度内容设计上依赖土地保障、家庭养老模式,推动制度变迁的方式上依赖渐进式强制性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转轨模式的特色突出地表现为以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为基本方向,实行转轨运行规则、转轨运行方法、转轨运行效应三者有机结合,兼有渐进式与激进式,或者说整体上渐进式转轨与局部激进式转轨并行的特点.其转轨运行规则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主体制度的有机结合;转轨运行方法稳中求进与改中求进相结合的渐进方式;转轨运行效率实现经济上台阶、波浪式的跳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行政法的变革其实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诺斯指出,制度变迁过程既可以由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和命令强制推行,也可以由个人或社会团体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前者被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后者则被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以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具有激进性质的制度变革。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以微观行为主体为主体、自下而上进行  相似文献   

11.
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瑛 《兰州学刊》2005,(1):287-288,277
本次研究是运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高校就业制度安排以及该制度结构中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安排的变迁.解释了"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动力问题,分析了路径依赖造成的户籍制度变迁的障碍问题,以及诱导性制度变迁对人事制度安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启动了一场多层次、多领域、系统性的激进转型,由此改变了俄罗斯原有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俄罗斯转型道路明显不同的是,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转型模式,中国俄罗斯两个大国在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模式逐渐走向分化。中国的制度变迁模式经历了从"制度供给主导型"到"中间扩散型"最终达到"需求诱致型"的发展过程,俄罗斯的制度变迁模式则经历了从"制度供给主导型"到"需求诱致型"又重新回到"制度供给主导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渐进式改革方式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在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渐进式改革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采取渐进式改革为主,适度采取激进措施,使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人企业发展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宿玉海 《东岳论丛》2000,21(1):72-74
把现成的家庭伦理规范移植到企业中 ,能大大降低组织成本 ,节省内部组织的交易费用和监督成本。社会潜网制度参与了海外华人企业的资源配置。这正是海外华人企业制度与西方企业制度表现出较大差异的原因所在。由于海外华商的资产专用性不强、外部性不强以及较少的等级分解活动 ,海外华人企业无法向现代企业制度顺利迈进 ,从而保留了传统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5.
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内在逻辑:外部性理论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的外部性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最终发生所有制结构的强制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得益于由其制度内生的“外部性屏障”,制度的对称性在支撑制度有效性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外部性理论是观察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的一个有效视角,其未来格局取决于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否有效地履行既定职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竞争过程,是一个职能替代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海关制度到新式海关制度的海关制度变迁历程,既是清政府与列强、中外商人的利益博弈,也是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海关制度绩效的竞争.以任用外籍人员为表象的中国海关制度变迁是清政府稳健式增量改革的成果,是一种以强制性开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种强制性体现于西方列强对地方政府的胁迫和不平等条约,造成海关制度变迁的殖民特征,使得新式海关制度长期履行异化的海关职能,代表着嵌入式内部规则的外国商人成为海关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而中国商人却处于失语状态.不过,中国政府在重新确定海关职能后,也积极改革海关,具有主导权.只有当中国政府完全认知现代海关职能并夺回海关制度制定权力之后,近代复杂的海关制度变迁才算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7.
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制度变迁的收益和成本以及制度变迁的效率无不与政府息息相关,政府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绩效和决定其成败。"扶植型"、"掠夺型"作为两个对称的理论概念,反映了两种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政府的基本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渐进式政治制度创新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结合本国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渐进式政治制度创新道路.通过渐进式政治制度创新,不仅加强和健全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而且积累了一些带有普适性意义的政治制度创新经验,呈现出一些值得认真总结和精心提炼的特点.其一,制度创新在保持制度结构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其二,将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起来;其三,在学习和借鉴中实行开放式的制度创新;其四,在制度试验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制度变迁的收益和成本以及制度变迁的效率无不与政府息息相关,政府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绩效和决定其成败。“扶植型”、“掠夺型”作为两个对称的理论概念,反映了两种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政府的基本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与农业制度变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农民对新制度的需求远远高于国有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与农业制度需求的差异分析 ,提出了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也应尽可能培养内生诱导性制度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国有企业制度内生诱导性需求的制度调整方式和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