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利益关注的重心也从精神利益向物质利益转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发生了从"价值认同"向"利益认同"的转变。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整合不同利益冲突并把冲突控制在有序范围内的社会。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归根到底都与利益有关。能否发挥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具体来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导向的同时开展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在沟通中实现对多样利益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生活正在被信息技术所改造,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而又令人忧虑的时代。作为社会行动载体的"虚拟技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更新着人们的社交网络,影响着人们的媒介化生活方式。处于"移动浪潮"阶段的"网民社会",存在着许多虚拟生存问题,面临各种技术社会的危机和挑战。只有了解和正视了人类虚拟社会生活的现状和前景,才能更好地预测和把握当代社会的本质及走向。  相似文献   

3.
陆青  张春 《兰州学刊》2010,(9):211-212
文章对网络中网民生存状态的关注,说明技术、社会和网民心理三者在网络生活中体现出的互相影响的关系,即网络生存的参与是一个现实和虚拟难以区分,彼此推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认同是执政党社会整合的价值基础.当前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社会意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倾向,以及阶层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应该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格局,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努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5.
刘少杰 《江海学刊》2007,(1):111-117
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十分活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度深刻变迁引起意识形态分化的突出表现。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作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社会思潮,其不同价值取向不仅会引起相互间的整合矛盾,而且也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提出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既要创新理论观念,又要调整表现形式、拓宽传播途径,进而有效地实现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理论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背景下,其整合功能日益凸显出来。因此,要提高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力,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机制。本文认为,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发展态势以及社会文化的分化发展态势,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整合要求。为此,本文从分层整合方式、规范整合方式、强制整合方式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方式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余源培 《河北学刊》2013,33(1):128-132
新媒体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强势媒体,网络技术已构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政治斗争阵地。所谓对新媒体采取"价值中立"的主张是错误的,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更是不可取的,但应正确看待网络时代意识形态的"虚幻"化现象。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随着"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出而更加突出。搞好新媒体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认识新媒体的特点。为此,要依靠全体人民,重视对社会心理的分析与研究,提高网民的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8.
邢洪儒  肖力 《河北学刊》2007,27(4):205-208
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涵明确、内容严整、理论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本文探析了当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所呈现的主要特点和对意识形态整合,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精髓,以及整合和重塑主流意识形态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团由网民以虚拟身份在互联网中组建而成,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非政府组织,是非政府组织在网络社会的嬗变。网络降低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门槛,公民可以通过网络社团表达意见并参与社会事务,因而网络社团在政府治理中扮演协作者、参与者、整合者和监督者等重要角色。不过,网络社团的制度还不完善,缺乏严格的规范性,对成员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较低,这是当前建设网络社团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表现在它对分散而相近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行转化、聚合,对异质而对立的社会意识形式进行批判、分化、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的时代诉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思想是拉克劳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克劳在其早期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中,整合、继承和发展了普兰查斯的意识形态要素学说、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以"接合"为核心的非还原论的意识形态思想。拉克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质疑阶级还原论。他的意识形态思想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当代现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新颖而极具价值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素养是网民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必备的基本素质。首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与重点目标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课堂教育,发挥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和校园文化的育人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和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等对策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整合资源是政党进行社会整合的前提、基础和条件,决定着政党社会整合能力的大小。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资源主要包括意识形态资源、制度资源和组织资源等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资源建设的载体和依托。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给党的社会整合资源建设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挑战,党的意识形态资源遭到一定冲击,党的制度资源有待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资源受到一些侵蚀。中国共产党需要正视这些挑战,不断加强社会整合资源建设,以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制度及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不断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团结和凝聚最为广泛的力量,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态作为一段时间广泛存在于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它可以从深层次折射出民众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态度。当前存在的一些危险的社会心态已经体现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对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等社会共同理想核心内容的认同危机。面临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严峻考验,我们需要在利益整合基础上实现社会心理资源再整合,通过"心态和谐"增强"社会认同",进而增强民众对社会共同理想的心理归属与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15.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最重要的战场,只有不断转变观念,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方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正面战场”建设,提高主流网站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加强对网络草根舆论的引导与管理,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能力与积极性;加强网民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素质,我们才能掌握网络宣传的领导权与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交锋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博客(Web Log)的网络交流方式、效果、传播文本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了个案的探讨.发现在博客交流中个体表现出对社会联系的强烈渴求,他们基于现实基础采用真实的社会角色建构了一个个紧密、互信、不断延伸的"高粘度"网络沟通场域,使得个体在网络中"破碎、零散"的主体形象得以整合,虚拟的电子交流回归到了现实的叙事方式与行为规范中.从而博客在社会层面上不仅成为个人言说领域兴起的标志之一,而且推动网络社会走向整合与规范,并且将会带来大众传播领域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出现了新的动态特点,而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战略大局的"重要一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至关重要,因此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追求网络政治理想合理化,打造网民的政治共识;促进网络舆论理性化,构建和谐网络生态文明;搭建健康文明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政治思想交互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经济理论忽视对人类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由来已久 ,认识人的观念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是理解新制度经济学发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将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对比 ,可以看到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是解决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与“全面人”冲突的关键。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正确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但他未说明社会何以获得一个节约国家组成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的有正面作用的意识形态。本文即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应该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和过程 ,正确、有效地把个人的观念整合成一个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网络催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型塑着青年网民的价值观。为了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治理质量,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富有包容和认同特质的发展思路。"忧""优"并存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分""隔"之势,但又生成了"和""合"的双向诉求,需要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向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嵌入阻力,寻找二者融合发展的共生共融之道,从而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能够持续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网络生态的优质建设。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引领和整合作用。我们党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升,积极促进社会大众的认同。但由于价值观、信仰是涉及人们内心深层的概念,当前人们在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思想上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很多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少数先进分子的事情,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更对意识形态的"灌输"产生严重的"心理拒斥"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