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各根据地相继建立妇女群众组织"妇救会",广大妇女在妇救会带领下逐渐摆脱封建束缚并走上革命道路。妇救会运用各种方法宣传新婚姻观、调解家庭纠纷,切实深入到妇女群众中,为将妇女从旧式婚姻中解放出来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局限性以及妇救会干部自身素质等因素,妇救会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工作方式,影响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充分开展。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试婚风潮曾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围城革命。如今,当快速增长的离婚率,考验着围城中男女婚姻观,又一种新婚姻模式成了人们介于围城内外的过渡选择,它的名字叫做试离婚。  相似文献   

3.
民国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明显体现。随着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和新婚姻法律的颁布,传统的以夫权为中心的离婚制度开始向以男女平权为原则的离婚制度转变,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由此受到猛烈冲击,并出现一些新变化。《大公报》在1927~1930年设立《妇女与家庭》专栏,比较详细地报道了当时天津女性的婚姻家庭状况,尤其在离婚问题方面给予女性更多关注。该报关于女性离婚事件的报道和讨论显示,这一时期天津女性的离婚原因、主动提出者、离婚年龄等方面均与传统婚姻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乡-城"流动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出现一种新婚姻模式——"外来媳妇本地郎"。由于制度和家庭(或自身)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外来媳妇在婚后选择留守夫家。那么,这些人过得怎样?本研究认为,农村外来媳妇的留守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再社会化,并以社会适应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皖西南M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外来媳妇的留守生活不太理想,存在诸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层面的约束感、劳作层面的拒斥感和心理层面的孤寂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欠缺、社会资本限制、心理资本不足和政策支持缺位是导致其留守状况不佳的根源。因此,需要构建全面的支持体系,以增强外来媳妇的综合资本,提高跨地区婚姻的稳定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共同纲领的精神,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但婚姻法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旧的婚姻制度、残存的宗法思想,顽固地阻碍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阻碍着新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党中央与各地方党、政、群众组织为宣传、贯彻、执行婚姻法做了大量工作,使得体现男女平等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逐步得以确立,体现文明、平等、简朴的新的婚俗得以出现,这对新中国婚姻家庭与婚俗此后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而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婚姻便成为法律上的概念。凡男女两性的结合,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才能构成婚姻,为社会所确认,并受法律保护。实质要件是指婚姻成立的本质要件,它决定婚姻的性质,形式要件是婚姻取得社会承认必不可少的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异地联姻是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县、市、省而形成的跨地区通婚,婚姻移民是因为异地联姻而发生了迁移的人员。婚姻移民家庭融合程度较高,这是因为异地联姻是在各种结构性因素限制下联姻双方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符合婚姻移民和当地居民双方的利益。但是,异地联姻家庭中也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家庭问题与家庭矛盾,"异地联姻"的因素仍对其家庭融合产生负面影响。家庭融合对婚姻移民的异地生活适应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区》2011,(15):18-19
现在荧屏中热播的婚姻题材电视剧,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收视率一路飘红,更有经典名剧被誉为80后的婚姻教科书。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不妨从这些电视剧中学学娼姻保鲜的秘笈。  相似文献   

9.
何俞成 《百姓生活》2010,(12):31-32
新婚在即,23岁的王喜梅向公安机关举报了犯罪的未婚夫。她自己在高墙外,用12年的执著等待,等来了未婚夫的幡然醒悟,等来了和积极改造提前出狱的未婚夫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相似文献   

10.
新婚期既是家庭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也是家庭问题和矛盾频发的阶段,开展新婚家庭辅导具有重要意义。从系统视角理解家庭,发现新婚家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婚姻角色适应不良、亲属关系处理不当、家务和家庭决策分工不清、财务管理权利不明等,相应的家庭需求有正向积极的夫妻关系、和谐友好的亲属关系、明确清晰的家庭规范以及实现以上三点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和需求,系统视角下的新婚家庭辅导提出通过直接辅导和沟通技巧的传授,协助新婚夫妇处理好夫妻关系、亲属关系,引导建立适切有弹性的家庭规范和家庭原则,通过平等民主的协商制定家庭计划,并在此过程中帮助新婚家庭构筑符合夫妻双方期待的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11.
虽说“非典”搅黄了阳光五月的婚庆市场,却给金秋十月预留了“爆棚”的空间。而自10月1日起,新婚姻登记条例的正式实行,婚姻登记已不再需要单位介绍信,申办结婚更觉轻松。据了解,仅国庆黄金周期间,上海就约有3万对男女举行了婚礼,几乎是正常情况的10倍。  相似文献   

12.
清代麻溪姚氏是桐城著名的文化世家,其姻娅网络是当地望族婚姻形态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从缔姻对象看,姚家主要是与桐城境内外的著姓望族结亲;从婚姻形态看,以中表婚为主,且多累世婚姻甚至连环婚姻;从文化功能看,姚家与联姻家族之间交相师友,文艺交流频繁,共同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概言之,姚氏的联姻行为,不仅对桐城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有促进作用,也对桐城派文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境内建立了晋察冀、晋绥和晋冀鲁豫等三大抗日根据地,并在抗日根据地内制定和实施了许多土地法规。这些土地立法以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主导思想,具体表现为重视经济建设,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民生;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土地法规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译者按:《东洋史研究》52卷3号载有宇野伸浩的一篇题为《成吉思汗系通婚关系变迁》的论文,角度新颖。作者从人类学的婚姻理论出发,研究了成吉思汗系与其两。大姻族弘吉利部的按陈一族和斡亦刺部的忽都合别乞一族展开通婚关系的变迁情况。因篇幅所限,译者从中摘译了弘吉利部的按陈那颜一族同成吉思汗系通婚关系的变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前言成吉思汗系和众多的部族保持着通婚关系,在这些部族中,弘吉刺部的按陈那颜家族即人所共知的成吉思汗系的姻族之一。该家族世为元宫廷选送哈屯,成为忽必烈系的一个繁盛的姻放一。本文着眼于这…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边区政权法制建设中,对贪污腐败问题进行了专门立法,即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惩治贪污暂行办法》.文章通过对其在当时边区政权立法体系中的地位,它的立法程序、立法技术、相关配套法规以及实践效果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惩贪运作机制进行从立法到司法、从文本到实践的动态剖析,可以为今天的反贪机制提供一种历史维度的解读,为当代反腐的刑事立法及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东晋南朝婚姻礼制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婚姻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其特定的空间背景,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东晋南朝婚姻礼制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吴会地区、荆襄地区是承继东汉婚姻礼制传播高潮而继续拓进的区域;建康京口地区、豫章地区则是因婚姻礼制的阶层渗透和地域拓展而跃上时代发展前列的两大地区;淮南地区是婚姻礼制由发展的先进地区而趋于缓慢的一个地区;岭南地区、闽中地区则是婚姻和制从无到有、开始萌芽传播的新地区。由此可知,东晋南朝各地区实行婚姻礼制并非是整齐划一的,婚姻礼制的拓展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7.
汉代在中国姻婚历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先秦时代初具形态的聘娶的一夫一妻(多妾)婚制在此时期得以定型。一方面先秦礼教在汉代儒生那里得到体系化的发展,并在皇权政治支持下成为最有影响的伦理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礼教开始和法律结合起来,礼法统一地确立婚姻形态、方式、制度的规范,在汉代以前,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曾将礼仪、道德、法律结合得如此严整,如此相得益彰。先秦时代多元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被继承强化,更多因素被抑制,顾颉刚将此表述为“汉代统一了鲁国的礼教和秦国的法律”。①婚姻模式和两性关系的统一规范化趋势体现在择偶、成婚、结构、关系、离合等方面。本文集中探讨秦汉两代婚姻结构及其社会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晋冀鲁豫边区诗歌(1937—1948)是晋冀鲁豫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晋冀鲁豫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支诗人兼文艺战士的创作队伍,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在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上还存在很大不足。晋冀鲁豫诗歌可从主题、形式及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在研究上呈现的空白点客观上决定其具有相当大的探索空间与可能。  相似文献   

19.
党内法规执行不力是影响党内法规制度达到预期效果的桎梏。主要表现为党内法规制度不完备、党员主体地位的"虚置"、执行环节沟通和监督不力以及外部因素的负向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忠"文化,法家法术势思想,墨家强力从事思想是当代党内法规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提升党内法规执行力建设,需要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加强思想教育,重建执行主体的精神长城、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惩罚体系和优化党内法规的执行资源与环境等。  相似文献   

20.
"喜不见喜"作为一种婚姻、生育等礼俗中的民俗禁忌,在闽南有很深的渊源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限制新婚或生育的交往行为上,是人对生育、对生命诞生的细致入微的关切,也表达了闽南人在人际交往中体现的细腻关心。它包含着神秘的命运观,阴阳和谐思想等中国传统的观念,体现了闽南人们独特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