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动·互动·主动——论教学美的三个层次及其创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学美的创造,根本上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只有从更高的境界上认识和实践教学,才会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教学美。生动之美是教学美的基本层次,互动之美是教学美的第二层次,主动之美是教学美的高级层次。教师的教学应沿着生动、互动、主动之路,在着力使教学生动化、互动化、主动化的过程中,追求和创造更丰富更高层次的教学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结合西方文学来审视其与建筑之交往,认为两者之所以沾亲带故的最基本的内在契合点在于围绕“人”互动;而这种互动使双方萌生创意,相得益彰;而双方相得益彰之祈盼无非是:文学渴求一种建筑感,建筑渴慕一种文学性,力图实现共同的然而又独具个性的美的追求、美的表现之欲求,以期获致发展之活力。那种认为在两者之间作比较是“危险的”论调显然差矣。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和王尔德都曾强调艺术形式,追求愉悦作用,推崇艺术本身而反对表现道德。但他们对美的表现和本质认识不同。王尔德追求美而不真,属于美的偏执。闻一多则把真作为美的前提,崇奉美即是真和真即是美。王尔德颠倒艺术和生活的主从关系,闻一多却对其进行科学的辩证分析。王尔德的创作是唯美与颓废融合,闻一多却只唯美但不颓废。王尔德在个人表现方面极不严肃,闻一多却特别拘谨。我们将闻一多和王尔德进行比较,最重要者是要将辨别假丑恶和真善美作为评价坐标,以之增强我们核心价值观及其判断力乃至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谈心灵美     
爱美,讲究美,是人之常情。但从十年浩劫以来,有些人,尤其有些青年人,却美丑不分,香臭不分,高尚与卑劣不分,光荣与耻辱不分。甚至还颠倒过来,把低级趣味,庸俗东西当作美,把本来是耻辱事情当作光荣炫耀。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审美传统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实在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恢复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发扬共产主义精神,讲究文明,讲究美,培养人们高尚的审美情操,是件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事情。人们美的感觉,美的趣味,美的追求,只有和正确的美学观点、美的判断联系着,才能生活在真正美的境界中。长的漂亮,衣着讲究,发式新颖,假如这既符合朴实美,大方美、健康美;又符合  相似文献   

5.
楚式镜造型取象浑圆,其装饰纹样多取天地之象,或写实,或寓意,大多具有旋形特征,其构图的形态和风格多主导性地表达出一种神秘、庄严和旋转不息的气势。楚式镜的这种装饰形态和风格不仅是适形造型的需要,而且是楚人宇宙意识的直观反映,是楚人宇宙天穹的象征图式。这种图式对秦汉及以后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水工程是人类为兴利除害而自觉创造的成果,除了实用、安全的要求之外,还应当遵循人类创造的基本规律——"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水工程有着不同于一般工程建筑的特殊性,衡量其美学价值也应当从水工程自身特点出发。中国历史上的水工程,因距离统治阶级的直接享受较远,在美学价值方面一直不受重视,新时代的民生水利要求自觉追求水工程的美学价值。构成水工程美学价值的主要元素有:水体的形象美、水工程建筑物的美、附属物的形象美、工程与环境的谐调之美、地域文化之美、水工程管理中的形象美。  相似文献   

7.
流行色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色彩的物理作用、心理作用和生理作用,流行色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作家一生都在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美是一切艺术追求的目标。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艺术,会使人们心旷神怡,对它一唱三叹,玩味无穷。人们鉴赏美的艺术,也是为了认识美、向往美、追求美的实现,要把美带到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9.
建筑文字装饰是以意形俱美的文字,以文字的意境介入建筑意境的一种建筑装饰手段.其可以按装饰文字的结构,被装饰的客体加以分类.建筑文字装饰在古代具有显著的特征与功能,在现代扔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美的创造,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美的形式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本文从真实美、句式结构美、形象色彩美及音韵美等方面,探讨了翻译美学的存在以及追求译文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楚文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拓空间,应该将楚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辽阔的空间领域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做整体研究,这就需要一种"大楚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楚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周至春秋时代 ,楚与周是南北对峙平行发展的两个政权。几百年间 ,战争不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周王朝逐步衰微 ,而楚王国日益强大 ,北方逐步分裂 ,而南方渐渐统一。楚国对中国的统一大业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秦统一中国的大部分工程已由楚国完成。不仅开拓了广阔的疆域 ,而且融合了南方各个民族 ,秦完成了统一 ,但只是一个序幕 ,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 ,建立稳定政权的仍然是楚人。南楚的文化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北方的思想家重视政治伦理 ,南方的哲人关注宇宙自然。中原的文学泥着现实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南楚的文学富于幻想 ,闪耀浪漫主义光辉。南北文化融合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楚国科技与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国辉煌的科技成就 ,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楚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直接影响到楚文化的各个层面。楚国科技成果体现出华夏民族文化中被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物所掩盖的一种文化传统 ,这就是楚人积极进取 ,兼融并蓄 ,锐意创新 ,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楚人的科学理论思维充满了玄虚的色彩 ,天人合一、万物同构同感是其对自然认识的基本出发点。这对于当今的我们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仍不失其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向楚传略     
向楚,字先乔(仙樵),号觚翁(1877—1961),生于四川巴县,著名文史学家。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多年,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校长,对成都地区各高校的发展壮大贡献良多,晚年任《巴县志》总纂。《巴县志》成书25卷,不仅在国内各大图书馆,而且在国外图书馆都有珍藏,是研究蜀地风俗历史的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5.
西楚考论     
古今学者对"西楚"源于何时,区域到底多大的研究,一直争论不休。考论通过史料证明:过去大多学者认为楚的发祥地是"荆",即今湖北一带,这个认识是错误的。甲骨文里,只有"楚",没有"荆"字,直到商末周初时才有"荆"字。由此看出楚比荆早,楚起源于东方,东夷文化是其源。出土的材料证明"西楚"之名,至晚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其区域主要在豫东南、苏西北、鲁西南、皖东北部。  相似文献   

16.
西周时期,楚国远在华夏记述视野之外,导致许多史实不清,特别是周人封楚之史实更是扑朔迷离。楚人受封立国,正式跻身于周室诸侯之列,当为周成王七年三月于成周之会上所为,其始封之君为熊绎。楚人的受封,其原因除楚先祖勤劳王事的功绩之外,也与周公奔楚在楚地受到楚人的礼遇有关。"周公奔楚"的时间当在成王六年末至七年三月之间,即周公归政成王后不久。周公受谗言而奔楚与周公因管蔡流言而居东东征非为一事,太史公司马迁所记应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17.
楚蛮是商周时代南方居民申与中原联系较为紧密的一部分,为古三苗的遗裔,又称"荆蛮",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夏末商初.三苗衰微之后,其遗裔散居于江汉地区.楚蛮在商代后期已较为强大,与华夏集团有较多的交往,在文化面貌上可能与中原较为接近.楚成王时,楚蛮主体被楚国兼并,作为一个族群不再存在,其余脉蛮子国为楚昭王所灭,此后,楚境內再无蛮族活动的记录.商代的楚蛮居住在汉东和鄂豫陕交界地区,周代的楚蛮居住在汉水中游地区.楚蛮与楚国有区别:熊绎受封之前,只有楚蛮而无楚国;楚蛮和楚国公族族源不同;初期的楚国很小而楚蛮分布广泛;楚是周朝的封国,而楚蛮则往往成为周朝的征伐对象.楚蛮与楚国又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楚国始封时就在楚蛮之地,熊渠以后楚国逐步融合楚蛮.早期楚国与楚蛮在文化上很难区分,早期楚文化是江汉土著民族与周代南土诸国共同创造的,楚蛮当是其中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8.
萧纲与楚辞     
本文通过对梁简文帝萧纲的生平经历、文学理论以及诗文创作的分析研究来考察萧纲与楚辞的关系,进而对楚辞的艺术性以及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9.
楚辞长语     
《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之语,注家已指出歌与辩皆为古乐,但辩何以为古乐,意者《世本》有“帝喾乃令人拧”之语,辩读若拧,正谓两手相击尔。《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实亦读若抻;《诗小雅》“弁彼赛斯”读亦同耳。《湘君》中“吹参差兮谁思”,参差指排箫,曾侯乙基出土实物可证。《河伯》中之“乘水车兮荷盖”,犹吴语之“出辔头”。  相似文献   

20.
《楚辞》中既有对现实建筑的描写,也有对想象建筑的勾勒。由前者,可以窥探古楚建筑的形貌和风格,从而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壮丽、精致、柔美、与自然相合的审美理想,以及尚红、接受龙蛇意识、鸟崇拜的文化特征;从后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所寄寓的洁身自好的人格。渴望居于清明有道环境中与明君贤才遇合而一展宏图的情怀和志向。最后,从建筑与自然相融的视角,也可感受到楚民与自然亲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