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电视、电影和网络成了大众最直接、最普遍的娱乐方式。大众在娱乐时反叛传统的审美观,出现了强烈的审丑倾向。此文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恶搞三个方面对大众娱乐审丑的表现进行分析,指出要对大众娱乐时走进嗜丑误区的现状进行必要的审美导向,最后提出正确的审丑观。  相似文献   

2.
网络审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以反审美的畸形方式实现自我肯定,体现了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生存焦虑,同时也是商业链条与利益驱动的结果。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审丑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标准模糊化、价值选择功利化、价值取向低俗化和价值行为失范化。从网络审丑走向审美复归,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精神,需要采取多种矫正策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出现了网络"审丑"文化。这种网络"审丑"之风的盛行不仅是新媒体语境下的独特产物,也体现了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生存焦虑,同时也是商业链条和利益驱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视野。当媒体和个人都以不健康的眼光对待网络审丑时,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就可能使大学生难以明辨是与非、美与丑。以丑为美,趋丑避美,长此以往,网络审丑泛化将会给社会公众,尤其是正在成长的大学生造成思想混乱、主流价值观颠覆及社会主流文化形态变异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迫切需要研究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异数” ,她有着独特的以丑为美的艺术感悟。本文浅要地分析了其小说审丑艺术形成的原因 ,审丑艺术的表现以及其审丑美学价值的独特表现形式。张爱玲自身生活经历和文化渊源的影响造就她独特的内心世界 ,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心世界映射到她的作品中和创作的人物身上 ,在悲剧性的世俗人生中展现人性丑恶的一面 ,并通过“含蓄”、“参差对照”的艺术充分显示了这种艺术方式所构成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艺术是以审丑为主潮的艺术。审丑冲击了传统美学,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美学,因为其透射着深切的美学关怀。审丑具有直面现实,促人警醒;反向思维,拓展疆域;震撼身心,恢复本性等美学价值。审丑是一种美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审丑散曲是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它以丑为对象、以俗为风格,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文学品貌。审丑散曲主要表现外在形态之丑与道德品行之丑,在品格风貌上具有世俗性、谐趣性、讽刺性三个特点。审丑散曲不仅在文学上风格独特、成就突出,其还具有三个维度的文化意义,即全景展现了市井社会的人情百态与市民文化,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的审丑文化传统,蕴含了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以《红楼梦》前80回中凤姐重复和模糊的"忙笑""陪笑"和"冷笑"三种笑态为例,从直译、功能对等的阐释和锦上添花式的增译三种显化英译策略,论证大卫·霍克思采用细节显化翻译原则英译《红楼梦》的体态语。通过霍克思具体清晰地英译三种笑态,得出霍克思采用细节显化翻译原则取决于译者专业汉学家身份、译者翻译目的、《红楼梦》小说本身因素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霍克思显化解码隐藏凤姐笑态背后的含义,让英语读者成功地理解东方文化下人们对自身和社会认知机制及心智活动过程。对霍克思版《红楼梦》凤姐笑态英译进行分析,也是解释不同民族与文化非语言交际单位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当丑被引入美学领域时就成为美学上的丑,即审丑。贾平凹1990年代后的长篇小说创作都带有明显的"审丑"倾向,《高老庄》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子路是《高老庄》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其本身凝聚了丑的多种意义,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贾平凹的审美观照。贾平凹选择以审丑的艺术方式来观照终极关怀的失重,就是以一种"反美"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批判来实现文化人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0.
在传播媒介多样化的时代,当代新闻的审美创造立足于文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表现出追求真、善、美,追求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完美统一,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一致,在表达方式上更追求个性,注重受众的需求。人们对新闻的审美,主要体现在对内容的吸收、消化、借鉴和对精神需求的期待、获取和满足上。此外,盛行网络的审丑事件背后也有群体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11.
从互动仪式理论出发,认为网络话题事件是一种新型的互动仪式,情感是网络话题事件的根本动力。事件主体通过参与互动仪式获取情感能量从而共享情感意义。事件的展开过程既是一个舆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刺激、互动与共鸣的过程,也即情感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梅尧臣诗中的审丑意识——兼论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功能,怎样去表现丑,是将丑当作通向美的艺术手段和途径,还是终极目的;是为美而丑还是为丑而丑。在中国及外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许多以丑为审美关照对象的作家,有些作家在审丑时却也透出了一些弊端,如果过分张扬丑言、丑行、丑态,那么美感就会受到伤害。因此,究竟如何在创作中表现审丑意识是作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4.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网络事件的发生与"事件"本身的特征有关,更与行动者对"事件"的选择性建构有关。因此,社会焦点问题并不必然引起网络集体行动,只有当某个"事件"被人们感知并赋予其特定意义时才会引发网络集聚,这需要通过意义建构将个体性矛盾转化为社会结构紧张。以此为基础,网民还要对"事件"被赋予的多重意义建构进行理性取舍和融通整合,这需要通过"我们化"来达成网络共识。一旦上述过程得以实现,网络集体行动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6.
中唐后期,韩愈继承、发展了前代文人的审丑意识,汲取了前人思想中有益的因素,适应时代的呼唤,变更了原有的审美观念,开拓出了诗歌创作中的审丑境界.他以奇崛突兀、狠重险硬的意境和创新的形式,幽默戏谑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7.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在审丑特质上,即审丑主体、审丑客体、对待美丑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审丑特质上的差异性正是《儒林外史》对《金瓶梅》反拨与拒绝的重要体现。分析前者对后者在审丑层面的反拨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准确认识小说自身的存在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有利于全面地发掘出两部作品之间的动态变迁,避免了拘囿于单向度的研究层面,从而使得研究呈现出一种双向的维度,令小说的独特存在价值得到更好的凸显。  相似文献   

19.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美作家代表,莫言和莫瑞森都可以称得上是“丑艺术家”:莫瑞森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盛世;而莫言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特点。本论文通过展示“两莫”作品中的外表之丑、自然之丑、语言之丑和意象之丑探讨人物的人生之丑和人性之丑,并最终指出历史之丑是一切丑陋的根源。审丑的目的在于:认识丑——改变丑——通向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