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融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文学成就也相当突出。他的散文作品为我们整体融铸出一个血肉丰满的马融。其辞赋在模拟中有创新,体现出马融的才情以及东汉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陈国忠 《南都学坛》2001,21(4):7-11
东汉古文经学大师马融是一位非常奇特的人物,他“才高博洽,为世通儒”,又“生性任达,不拘儒者之节”,在这两面之中所蕴含的个性特征需要我们去深刻体认,以达“了解之同情”,而其在当时与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也有追寻的价值。马融此种双重人格揭示了东汉中后期社会思潮已经由经学向玄学潜行,马融一生的奇异行为正是反映这种变迁的表象。因此,马融不仅是两汉经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值得重视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是北宋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文学主张尤其是法度的重视对当时的文人以及江西诗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人对此也有不少的评论.此文从黄庭坚后期所作<与王观复书一>出发,分析文中透露出的信息,以此考察黄庭坚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文学,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样一种现象: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的文学,多多少少都表现出一种与它共存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不相融的倾向性,或者说一种与当时社会现存体制的悖反趋势;这实际上就是文学的“反体制”特性。探讨文学的“反体制”特性的二重特征和根本成因,并把它放到文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中进行考察,有益于我们对文学本质的深入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5.
《满洲评论》创刊前后——时事与文学的初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8月15日,时事评论周刊《满洲评论》创刊号发行,主编橘朴、文学专栏编辑山口慎一。本文叙述了在华日本新闻人士为《满洲评论》创刊而付诸的一系列活动,触及了《满洲评论》创刊与九一八事变的关联以及事变爆发前后该刊的舆论导向,侧重考察了《满洲评论》文学专栏中时事对文学的映射,还原了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时事评论周刊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学”,是指真实的历史记载所具有的艺术性的文字表述。据此,考察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述《史通》,发现有不少关于历史文学的论述。现试对其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7.
国内文学批评界对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作品的评论侧重分析其创作的源流与特色、宗教思想、主题模式等,强调其作品所凸显的犹太性及回归传统倾向。鉴于此,文章从揭示、探究辛格作品中的悖论情结出发,借用文化诗学的理论元素,将文学文本放入辛格个人及犹太民族的历史、宗教、哲学及社会学的语境中加以考察,对其进行文化阐释,揭示文学与文化之间的互文性,从而探究其悖论情结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回族民间文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一个民族文学的兴起、繁荣和发展中,创造与研究,作品与评论就如同一对孪生子,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与评论对于创作的影响还会更大一些。 回族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在解放前几近空白。虽然也曾出现过若干屈指可数的回族民间文学作品,但人们当时不论从歌谣学的角度去考察它,还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运用它,都还没有从回族民间文学特定的含义、功能、作用等等方面去研究,更不消说旗帜鲜明地提倡和介绍了。可以说,对回族民间文学的真正研究始于开国以后,勃兴于三中全会以来。  相似文献   

9.
沈约是齐梁之际的著名诗人和文坛领袖 ,其文学活动包括诗歌创作、提励文学新人、参与文学集团与倡导以“三易说”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思想四个方面。他所提倡的“四声” ,引起了声律说的广泛流行 ;求真向俗的文学思想更在当时起到了革除晋宋诗歌生涩僵硬的弊端的作用 ;而这种文学思想却又导致了后代诗人对沈约的批评与冷落。  相似文献   

10.
以往研究者在评论常新港的短篇小说时常存有困惑,即常新港的短篇小说与理论对少年小说"美学和伦理标准"的诉求形成冲突。从文学本身出发,常新港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主要在于成功塑造了"北大荒少年"群像,在细致刻画青春期少年困惑的同时营造出了"苍茫"的文学风格。评判常新港小说的得失,可以将其放置于中国儿童文学具体语境中去考察。这样一种评价方式是对"文学"的尊重和捍守。  相似文献   

11.
傅玄的女性题材诗有崇德倾向。这主要是通过改造人物、直接下定义或改动关键词、增加议论或者评论、选择增删材料以及恢复和改造乐府古辞来完成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晓谕而直接接受其伦理教化。傅玄女性题材诗歌崇德的原因,既与当时的士风、世风及其身世经历、婚姻状况和个人性格思想有关,也是受其挽救当时颓风的创造目的影响的必然结果。除了时代和个人因素也有文学因素,即对《诗经》、汉乐府的文学传承。这种倾向和手法对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东晋中期的政坛中存在着两大势力群,即盘踞荆襄的桓温政治集团与代表司马王室的司马昱政治集团。桓温与司马昱都爱好文学,招纳才士,围绕他们形成了两大文学集团。两大文学集团之间既有对抗,也有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东晋文坛的格局。它们改变了当时文人的生活,促进了各种文学活动的展开,更对玄言诗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代距今久远,很多文学作品未能流传下来.通过对先秦文学活动的考察,可以使一些个别的现象连成一片,恢复当时文学创作、流传、编集、扩散的立体结构,使我们看到只从作品本身看不到的问题,从而对先秦时代的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正确的把握.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或同民俗相联系,或同教化及礼制相联系,但在陶冶情操与愉悦心情方面都起到了文学应起的作用.这主要有民间节日的歌会,采诗、陈诗、献诗,各种仪式上的歌诗、诵诗活动,外交场合和贵族聚会中的赋诗言志,瞽史的讽刺嘉言善语、赋作以及讲说历史等.留到今天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梁代文坛繁荣的原因,考察了梁武帝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梁武帝提携文学后进和组织文学活动等举措对梁代文坛的繁荣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指出梁武帝对梁代派别文学集团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普遍认为 ,到了建安时期 ,诗歌已经取代辞赋 ,成为文人创作所采用的主要文体。本文从文体发展的一般规律 ,建安文人对诗歌与辞赋的不同态度以及当时文学的创作实际三方面出发 ,对这一定论予以重新考察 ,认为建安诗歌的成就虽然超过辞赋 ,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亦非辞赋能及 ,但它还是无法动摇辞赋在建安文学创作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西海固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自提出至今,经过西海固作家不断努力的创作及评论家的积极理论梳理与建构,在文学界内受到充分关注和肯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评论,相关的评论文章非常多见.在地域文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对西海固文学这样一种较为典型的地城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梳理与研究,很有必要和意义,对相关西海固文学评论文章的梳理与研究更显得重要.避开此研究领域内大多数论者普遍论及的西海固文学主题,视角转向对西海固文学评论文章的研究,在梳理西海固文学评论文章的基础上,分析西海固文学评论发展的情况,包括西海固文学评论存在的现状、价值、视域、问题与前景等.同时,努力探求西海固文学发展与评论之间的深入关系、相互作用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前人在论及明代中后期词坛对宋词的选择与接受时,多片面强调<草堂诗余>的突出存在,而忽视其余.笔者力求通过对词学评论、词集流布、词选印行、世俗文学选词与存词、模拟和追和词创作等方面的考察,较全面地考察宋词在此期被选择、被接受的情况.考察的结果是,此期词坛对宋词的选择和接受具有高度的认可性、接受的多元性、选择的面俗性、传承的变异性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比较诗学与文学发生论的关系可以从世界文学发展的总的逻辑进程来加以考察。比较诗学的发生理论主要包含诗歌、宇宙、听众和诗人四个基本要素。在比较诗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产生过模仿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表现主义理论和客观主义理论四大基本理论。以往的研究,大都是从文学的发生出发来探讨诗学的发生。论者认为,比较诗学与文学发生论的关系亦可以从诗学的立场而予以反向的审视。从比较诗学产生发展的角度,考察一般的文学发生论,可以拓宽和加深我们对文学发生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魏晋时期的文学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建安三曹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以及二十四友文人集团。这些文人集团的形成与消亡都与当时的学术思潮及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定时代的文化不仅陶铸了文学的内在精神,而且对于当时文学的总体风貌施加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探讨了魏晋时代的文化冲突、融合与蜕变对于文学演化的作用,描述了上述文人集团及其文学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并试图从中归纳出应有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与《红楼梦评论》二文的比较研究,从中考察梁启超与王国维二人文学态度、文学观念的同与异:同主要是指文学态度之"同",具体表现为面对"褒扬诗文、贬抑小说"(或称小说为"小道末流")这一传统文学观,二人或显或隐地对此进行纠偏与反拨的态度具有一致性;异主要是指文学观念之"异",主要体现在二人对文学的性质、功能等具体认识又存在显著分歧,并由此呈现出文学启蒙与审美的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