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伟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6)
李劼人在不同时期谈起文学,多例举清末民初文学的例子.他在晚清报馆的文学历练,符合清末民初以报人为主体的中国第一代专业小说家应运而生的现实情形,这表明了一种并非是在中国新文学内部发生的,而更多是与清末民初文学实践的关联.并且,由这一关联及其延续带来的李劼人作品面貌的整体取向与底色,使其在地域历史的文学书写上,有着异乎寻常的宽广性与人文性,最终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个性与边缘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2.
刘海燕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2-65
文章以9世回王沙木胡索特袭王位至其逝世(1882--1930)这一时期为阶段,依据史料对哈密人的婚姻家庭、丧葬吊祭、节日庆贺、谚语方言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凸显其别样的精神生活,为我们考量现今新疆社会生活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丹噶尔藏人家庭文化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梳理了丹噶尔藏人家庭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并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丹噶尔藏人的家庭文化变迁,为研究西北地区民族婚姻文化变迁提供了实证素材。 相似文献
4.
杨君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335-337
在1300年的科举史中,宋代是科举制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其时的“凭才取人”与“分路取人”的论争更是精妙绝伦,本文从宋初的一系列科举改革措施出发,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现“凭才取人”与“分路取人”之争并探寻其实质,分析论争各方观点利弊,试图从中寻找对当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可用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凤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在辽钱学界,长期以来把右旋读的“开圣丹宝”钱对读成“开丹圣宝”,并误认为是辽代开国钱或建国初所铸的流通钱,并以此为据把面文凡有“丹”、“贴”、“千秋万岁”等字的圆铜钱一律定为辽钱,给辽钱研究造成极为混乱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学风太差,人云亦云,辗转因袭者多,认真读书,深入研究者寡。本文把“开圣丹宝”放到“丹宝”系列钱中去剖析,目的在于为辽钱研究的正本清源工作抛一块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6.
冯国林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91
官方邮局与民信局为争夺邮政市场,在资费与业务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为适应形势变化,民信局开始利用新式交通工具发展业务。民信局虽然通过请愿、走私等形式规避官邮控制,但还是走向衰落。民信局与官方邮局的竞争促使官方邮局更趋商业化。民信局积极利用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而大清邮局则积极学习民信局优点,拓展业务范围。 相似文献
7.
付佳琪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3,(12):29-31
清末民初上海的开花榜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从文人雅士走向普通民众,规模不断扩大。开花榜的兴盛最直接地反映出了当时上海娼妓业的发达,除此之外,开花榜这一浮世绘亦是了解当时上海社会的一面镜子:市民社会正在形成和发展;小报作为消遣性报业根据社会需求积极调整战略;文人借助这一载体抒发对国家不满的政治诉求;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成为开花榜的内在动因;作为开花榜主体的妓女不得不为适应游戏规则的改变而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暗弱的年代里,林白水将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前途寄托于普通民众身上,投身报业,主持、参与或创办了十余种报刊,用浅易的白话文积极宣传民主、启蒙思想,揭露列强侵凌的岌岌时局以及封建统治者和北洋军阀政客的贪渎行径,表现出极浓烈的平民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尽管在其行程中,有一段瑕疵,但那是特殊境遇里的短暂迷失,就其一生看,他未失去一个报人和杰出知识人的良知。 相似文献
9.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07-115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还是一场涉及人们的时间观念、服饰发型等日常习俗的文化变革。辛亥革命对帝制时代身份等级制度的解构,引发时人的文化认同危机: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和我将来是谁。以袁世凯为例,他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表面上完成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变,但他内心深处一直处于文化认同危机的状态。在更广阔的国家和文化认同层面,袁世凯在民国初年的身份选择,不仅是他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还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以来日益凸显的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朱文哲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27-30
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应采用何种纪年方式展开了激烈论争,纷繁各异的纪年方案都呈现出追求世界发展"公理"的取向,在此过程中,宗教性因素作为西方思想资源用以佐证不同纪年方案的合理性。而到五四时期,这一状况却根本改观,宗教性因素又成为知识分子对世界"公理"认同的障碍而被抛弃。这一转变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车冬梅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5-8
清末民初,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人们的眼光从器物、制度的维新升华思想文化心理层次上,出现了一股"新国民"思潮."新国民'思潮以求国、立国、建国为线索,以确立爱国主义为宗旨,给今天的"新国民"思潮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有益的启示,促进了一种新的向上的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戴长征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单级教授练习所”是江苏教育总会在清末开展的一项重要研究活动,这项活动从筹办到推广自始自终都有官方的参与,民间与官方在此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它是江苏教育会拓展其生存空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对政府的监督与制衡;另一方面,政府又何尝不是想借机对民间办学进行力不从心的规划与指引。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远非人们所想象那样简单,官方与民间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3.
白京兰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77-80
清末民初,沙俄无视中国主权在新疆地区非法发展中民为俄侨,侵犯了中国政府对其国民享有的国籍管辖 权,是公然违反国际法和无视中国法律的侵略行为。由此引起的新疆居民国籍的混乱以及社会的动荡,严重影响了 新疆政局的稳定与中国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新国民”思潮发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冬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3):105-109,116
清末民初研究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新国民"思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梁启超的"新民说"与严复的"三民说"为代表,注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第二层次以孙中山的国民心理建设为主.第三层次以新文化运动先锋解放国民主体意识为主. 相似文献
15.
王振顶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76-80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言文化与西方语言文化广泛接触,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方人员的交流,也产生了中西文化交流传播中别具特色的特殊人群即"香蕉人""芒果人"和"鸡蛋人",它们成为文化传播领域新名词,并为当代新闻媒体、教育界、文化传播工作者使用。三名词的产生反映了汉语记录国际社会人员交流的现实,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状况,这些形象化又符合认知规律的比喻词反映了对中西语言文化紧密接触背景下的特殊群体的范畴化、类型化。随着汉语文化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国际传播推广的加速发展,鸡蛋人会越来越多,香蕉人中的大部分会演变成传播汉语文化的芒果人或龙的传人,他们对汉语国际化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使女子学校教育进入了中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的视野,并最终纳入国家主流话语而迅速发展起来.清末民初的女子学制变革即为显证.它不仅促进了女学的发展和女子教育平等权的获得,也推动了女子教育观由“贤妻良母”向“女国民”的嬗变,使女性从融于家庭集合体内的身份转化为个体身份,女子教育不只停留于妇女对国家的尽责上,还肩负了恢复、张扬女权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满洲、满族和旗人、旗族等不同称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弄清这些称谓的含义,是我们进入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基础和门径,多年来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由于学界运用这些名词时过于随意,从而引发混乱。本文旨在结合相关史料和历史背景,对这几个名词进行初步梳理,以期引发学界的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舒习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1):112-116
自1871年以来,中日之间的人员往来、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在中日关系的建立和文化交往中,皖人和其他省份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李鸿章与中日建交、驻日使馆里的皖人与日本、皖人与赴日教育考察等内容构成了皖人与日本交往的主线;皖人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代以来中日交往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20.
陈永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54-58
上海是中国近代商业和时尚文化的中心,清末民初,京剧“坤班”、女子新剧团以及“男女合演”现象相继在这里兴起,这既是戏剧和电影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上海社会风俗与社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