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唯物史观,是当下《资本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要分析这种倾向就得重温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诞生及其关系。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其第一个科学发现,即被称为唯物史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现的指导下,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而作出了第二个科学发现,即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二个发现对第一个发现又起到了证成作用。因而这两个科学发现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不是两种哲学的关系。脱离剩余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与脱离唯物史观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在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唯物史观,是当下《资本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要分析这种倾向就得重温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诞生及其关系。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其第一个科学发现,即被称为唯物史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现的指导下,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而作出了第二个科学发现,即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二个发现对第一个发现又起到了证成作用。因而这两个科学发现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不是两种哲学的关系。脱离剩余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与脱离唯物史观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理论学说之间的理论传承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且古老的理论话题。深入解读和反思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及其传承对从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理论特质至关重要。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集中体现在对其"抽象性"的批判。马克思把整个古典政治经济学抽象性特征极其形象地描述为"抽象性"统治人这一荒谬现象,并对这一现象展开了极富历史现实感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要创建一门新的政治经济学,也不是创建一门所谓的经济哲学,而是体现了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批判,即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范畴所遮蔽的社会关系及其基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展开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不仅展开了对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的双重批判,而且对其进行了感性改造。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彻底揭露和批判其形而上学性质。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方法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经济范畴的感性来源,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伪历史主义的披露,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关系赋予了辩证法真正的历史性,彰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主义原则;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伪批判性和抽象实证性的揭露,马克思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门“革命的科学”和“历史运动的科学”,凸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革命向度。立足于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探讨了哲学方法论的问题,又在哲学方法论视域中考察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质问题,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初融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最先开始研究的是哲学,后来转向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他的哲学著作集中在前期,青年马克思曾经有过一个哲学时期.曾有过一个站在唯心主义哲学立场上看问题的时期,而后出现过“否定哲学”,否定思辨哲学提倡实证科学转向,是什么促使马克思的思想发生转变,本文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德国唯心思辨哲学和它们与现实角度来说明。本文认为马克思否定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是一致的,而否定思辨哲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结果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在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时,我们面临如下问题:面对马克思同样的哲学文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或那样有时是相反的解读?关键原因在于马克思哲学内部存在着张力结构:马克思文本中存在着哲学话语与科学话语重叠的情形,这就使得马克思哲学既具有哲学性,又具有科学性,正是这种张力的存在为后来的研究者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时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首次深入接触政治经济学的结果。对照此后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该文本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前夕,探讨其理论地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转向。马克思同政治经济学的这一接触也是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的接触,在文本中他以哲学的方式"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的矛盾,赋予了哲学对其对立面的绝对统治,使哲学获得空前的理论"胜利",而这一"胜利"恰恰是哲学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1847年12月在布鲁塞尔为德意志工人协会作的几次讲演,从1849年4月4日起它以社论的形式陆续发表在马克思任主编的《新莱茵报》上。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蒲鲁东的论战过程中所阐述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尤其是劳动价值理论)第一次获得了正面的、系统的完整的表达。该书是马克思40年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系统总结,也是这一时期最成熟的一部经济学著作。继《哲学的贫困》之后,马克思再次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根据政治经济学中科学的内在的方法(劳动价值论),首次全面地对人类  相似文献   

9.
一般所谓经济哲学,就其或者主要地探讨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或者主要地探讨其哲学存在论基础而言,可以区分为批判的经济哲学和思辨的经济哲学。而历史性维度的匮乏使得有关经济哲学研究基本性质的讨论举步维艰,同时也阻碍着对所谓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之基本性质的真切把握。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仅仅意味着一种非形而上学,也非经济科学的“历史科学”,亦即以澄清资本文明的历史前提和划定其根本的存在界限为基本主题“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0.
货币,作为中介和符号,是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枢纽。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性研究中,阐释马克思货币哲学,引入西美尔视角十分重要。以往研究常忽视西美尔的货币哲学的内在维度,也缺乏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效应的考察。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是一种基于对货币、所有制、生产方式等结构关系的阐释而形成的唯物史观及其批判理论范式。比较之下,西美尔对货币的分析更多是基于心理体验和互动交换关系的文化社会理论范式。西美尔理论是对马克思宏观结构分析的补充和拓展,并直接影响到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路向。这为卢卡奇思想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据,西美尔货币哲学话语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内涵,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