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在对呼和浩特市农村转移劳动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资问题.调研发现,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在逐年减少,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总体水平低,克扣和拖欠工资现象比较突出.制度匮乏、政府行为不当、企业垄断及农村劳动力自身禀赋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合理分配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和农民生活状况如何,是个事关全局的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也要看到,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使农村产生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随之也产生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民工潮”.我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吸收、消化、转移这部分劳动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对我省农村牧区7村1000户农牧户进行了“劳动力跨地区(出县)流动情况”的调查.并就全省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作一透视.当前我省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点这次调查的七个村中,四个是农业村,其分布为“川水地区的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浅山地区的乐都县中岭乡业善洼村、脑山地区的湟中县大才乡小磨村以及半川半浅的互助县双树乡高羌村;三个牧区村(牧委会),其分布为环湖地区的刚察县依克乌兰乡亚秀村、共和县倒淌河乡哈乙亥村和青南地区的达日县沃赛乡直却牧委会.可以说这7个村(委)基本上代表了我省农村牧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劳动力流动情况也大体代表我省各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指出要解决“村村冒烟”的格局,就应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其户口向小城镇的迁移,使之在营造新的小城镇的同时,发展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4.
以党的生日命名的“七一人民公社”,是上海市郊区公社化运动的第一面红旗。它在1958年9月21日正式成立,到现在已是整整一年了。一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七一人民公社在一年中起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广大社员从一年来的事实中深深体验到人民公社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他们歌颂人民公社是“初升的太阳,地上的天堂”。他们歌唱:“人民公社是枝花,花开十里香万家,制度优越方向好,人人都把公社夸。人民公社是枝花,男女老少都爱它,衣食住行有保障,公社就是我伲家。”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民公社社員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补充和助手,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公社內部集体和个人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谖夜纳缁嶂饕逯贫认?家庭副业之所以存在并应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是由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主义公有制經济还不能充分滿足人們多方面的生活需要这一根本状况决定的,同时也是和农村人民公社现阶段的根本制度以及农业固有的历史特点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家庭副业在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吹响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军号。农村瞄准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市场加快发展,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的伟大壮举。如果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向旧的经济体制发起的两次冲击,那么,这股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潮正是农民们向旧体制发起的第三次冲击。作为全国城市中农村人口最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重庆市,是如何发挥“巴军”优势,赢取市场的呢?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角度,去透视一下该市的农村劳务开发,或许能从中吸取  相似文献   

7.
张筑平  李青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28-132
根据1993-2006年间贵州农村固定观察点十村及农户的调查统计数据,从贵州农村劳动力的规模及素质构成、贵州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变化、贵州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闲置和贵州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区域或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的用工报酬差距是贵州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9.
樟市公社是一个因为迅速改变了原来又穷又白的山区经济面貌而著名全省的人民公社。这个公社的社办经济,可以说是从“空地”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特别显著地体现着人民公社的无比的优越性和无穷的生命力。因为公社社办经济事业(包括社办的工厂和企业)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公社的伟大未来的重要基础,是我们的伟大  相似文献   

10.
海门县汤家乡中兴村,位于扬子江畔,与崇明隔江相望。全村有二百七十五户人家,八百零五个农业人口,三百九十八个劳动力,实有耕地一千亩左右。一九七九年曾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村党支部认真学习了党中央一系列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彻底清除“左”,的影响,坚决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大胆进行改革,不断改革农村经济结构,千万百计引导农民打开致富大门。一九八○年以后,该村陆续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大多以西方发展经济学为基础,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不相吻合。而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小城镇道路也未能担当起转移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力发展农业,走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延长农产品的经营链条,对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农村工业化才是解决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2.
黑死病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延方 《北方论丛》2005,21(3):107-111
黑死病是英国农奴制和庄园劳役制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锐减、农民斗争和庄园经济衰落,促成英格兰中世纪晚期封建主义衰落,使劳动力转移获得较大发展空间.造成封建主义危机的黑死病正是英格兰劳动力转移发展史上的一个界标.  相似文献   

13.
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作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载体的乡镇企业,采取“依村傍户”、“三就地”的离散型空间布局,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出现脱节,城市增长模式生成在国民经济总体增长过程中相对萎缩。在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正跨入一个新阶段的今天,完全有必要进行一番认真地反思与审视,以便我们及时地把握住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的历史走向,避免使乡镇企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误入乡土化、离散化和无序化的歧路。  相似文献   

14.
发展生产是巩固和提高人民公社的中心环节人民公社是适应生產力的飛躍發展而誕生的。新生的人民公社其所以具有无北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就在于它比農業生產合作社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只有生產力的發展,才能顯示出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才能促進人民公社的發展和巩固。人民公社的巩固和提高,主要依靠广大羣众对于人民公社的拥护和关心。要使广大羣众拥护和关心人民公社,需要在政治和經济上做許多工作;但是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羣众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在公社制度下得到不断的提高;为此,就必須不断地發展公社的生產。只有生產發展了,人民羣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建立在可靠的物質基礎上;沒有这  相似文献   

15.
一、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主要理论观点有:1刘易斯——...  相似文献   

16.
刘易斯模型、劳动力异质性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易斯模型把乡一城劳动力转移建立在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基础上,但这个假定不符合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符合我国实际.从调查数据可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所带来的问题表现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低素质化、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化、农民工非市民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民工教育和培训以及返乡创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重庆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以及对经济社会、劳动者本身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分析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模式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总结了重庆市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具体做法,并对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劳务经济步入市场化轨道、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劳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文章在对南阳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劳动力本身、制度和土地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深刻论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现代农业建设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政府引导、消除制度障碍、深化农村改革和优化外部环境等方面给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现代农业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复杂,跨区域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呈现大规模的往还流动,且大量转移的劳动力与城市化不能对接,这极大地影响了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要继续消除制度的障碍,但重点是要加快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改变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促进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推进中、西部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