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高校学报肩负着准确、及时、科学地报道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光荣使命,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引导科研发展方向、发布最新科研信息、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等特定功能。  相似文献   

2.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民族院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历史责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是民族院校的应有职责;民族院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优势独特;加强队伍与平台建设是发展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特色发展道路是民族院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坚持党的领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质量为本"和"创新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量化评价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辩","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评价的边界异化"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规制"三大问题聚讼,文章建议通过强化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学术共同体工作机制、构建学术争鸣长效机制和完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改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带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坚持“双百”方针,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面向经济主战场,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必须倡导科学和民主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学术骨干队伍。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带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坚持“双百”方针,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面向经济主战场,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必须倡导科学和民主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学术骨干队伍。  相似文献   

6.
哲学社会科学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事关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和高等教育的成败;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是立国、治国之本;哲学社会科学最能表征各民族鲜明的个性,体现一个民族的品格,是民族盛衰之学,是民族文明之魂;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体化是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比较优势,是建造世界一流大学之根基.  相似文献   

7.
开放共享社会科学数据资源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再现和验证研究过程与结果,提升研究成果质量;可以启发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推动研究全面创新;可以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发挥其现实应用价值;可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快学科体系的构建;可以推进学科深度协作交叉融合,开创社科研究新局面。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跨界合作,可以促使数据资源更好地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与业务协同,从而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深入推进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它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主阵地和主产区,对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功利主义的诱惑和各种势力的利用;彻底克服"唯师""唯书""唯上"的迷信心理、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不为浮云遮望眼的独立精神;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高等学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都有较大动作,理工类高校也开始重视文科的发展,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专门机构——社科处(或文科办)。只有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对症下药,为高校文科的繁荣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为此要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是认识问题,要明确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其次是创新问题,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局限,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学术创新;再次是管理问题,建立符合文科发展规律的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与民主原则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科学和民主通常被看作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并无必然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揭示出科学与民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以及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等均是与民主的原则一致的,科学精神向思想领域的渗透,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科学的昌盛、学术的繁荣也需要一个不断改进的民主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 ,深刻地影响着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 2 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唯物史观诸派文化哲学的影响以及“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撒播带来的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 ,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 2 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中国的管理哲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的差异分析开始,指出:如果没有管理哲学,管理科学的发展有如"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使管理科学的灵魂显在化.作者提出六项论点论证了建立中国管理哲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中国管理哲学除夯实管理科学的基础外,还具有一层历史文化的深厚含义,即中国管理哲学为"科学管理中国化"提供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对科学技术哲学的重大贡献主要有自然观、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三个层面.自然观方面,创立了辩证自然观并倡导了以自然科学为中介研究自然观的方法;科学认识论方面,强调了科学认识主体的历史主体性并注重了认识论的哲学提升与具体科学史史料的有机融合;科学观方面,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动态过程、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联盟的意义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双重效应.恩格斯的这些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具有极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当时流行的“科学已蚕食了哲学”、“科学最终将取代哲学”等观点,张东荪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他认为,科学是不能代替哲学的,科学与哲学各有特质,二者不但无抗争而且能相得益彰,这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主义思潮涌动之中的另一种声音。重温他的观点,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详细探索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会有益于深化我们对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从一种知识学的角度看,科学的可能性须哲学来加以证明,而哲学也须以科学的可能性来证明其合法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不仅从纯粹理性批判哲学出发来证明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并且也以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为证据来证明纯粹理性批判哲学。它们联结为一个循环证明,其有效性将受到质疑。但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否定其价值,其目的是人的知识与自由,并且显示一种哲学、科学和逻辑学之间的有趣张力。  相似文献   

16.
工程活动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作为社会基本活动方式与社会基本细胞的工程活动与工程共同体理所当然并势所必然地应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和基本内容。“工程共同体”是工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应该依照“微观-中观-宏观”的分析框架研究工程社会学问题。工程活动是经济维度、技术维度、社会维度、伦理维度、管理维度、心理维度、政治维度等多因素的高度集成,目前,包括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等在内的跨学科“工程研究”(engineering studies)正在兴起。工程社会学已经从社会学的“空白区”走到了学术地图的“边缘区”,应该尽快将其推进到社会学学术地图的“中心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西方科学的历史渊源、西方科技体系的形成、发展潜力、潜力实现等角度探讨了科技体系内部、科技体系与现实的相互作用,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在保留和发展科技知识上的弱点,进而将科技体系层次发展的理论模式应用到中国经济学建设问题上,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哲学的分化,在产生了科学及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同时,也导致了"哲学的消解运动",造成了科学与哲学的分裂.在当今科学和哲学危机的时代,如何正确地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转化关系,通过提升科学的哲学精神来发展哲学,通过哲学促进科学的自觉,最后通过科学与哲学的融通,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解,已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工业文明繁荣的背后蕴藏着环境、生态危机,全球化带来新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整合,科学与人生观需要协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学人对"天人合一"问题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他们争论"天人合一"能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并在争论中逐渐深化了对"天人合一"的历史蕴涵的理解。他们的讨论并非无的放矢,而表现为对现实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切关怀,是中西文化之争在当代的延续,是科学与玄学论争在当代的重显。  相似文献   

20.
自然科学在学科上的分化,西方近代哲学隐含着一个哲学与全部科学之间的论题,它表现为哲学面对科学的自我思考,这种思考在近代之末使哲学成了"科学之科学".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只是哲学."无定性"的哲学使其关于自身的观点处于恒久的变化中,并与科学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哲学使命不在于使哲学站在科学面前为自己的当代生存权辩护,而在于通过对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世界的反思,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