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毅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1):104-108,120
汉代骚体诗的情感表现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与艺术性。从多样性与丰富性来看,骚体诗可归结为帝王之歌、臣子之歌、隐士之歌、文人才女之歌以及远嫁异域女子之悲歌,它们虽在总体上承袭了屈骚“主悲”的情感基调,但由于诗人各自身份地位、人生遭遇不同,因此,诗中情感极富变化,极具有个性色彩。从艺术性来看,汉代骚体诗打破了楚骚固有的表现模式,根据诗情表现的需要,灵活决定诗体形式,句式灵活多变,格调呈现多重意蕴。骚体诗以其情感表现的多样性、丰富性与艺术性证明了它是汉代抒情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楚辞骚体文学如《离骚》、《哀郢》中,乱辞与正文没有什么不同。而在不久以后的《涉江》、《怀少》等作品中,乱辞则与正文迥然相异,它们开始向富有技巧性的长篇歌谣体发展,可以说,这些乱辞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 一在山水文学发展的进程中,晋代山水赋起着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汉代山水赋取代了诗文,山水诗文极少见。两晋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涌现了大量完整的山水诗文,而山水赋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以它空前的盛况把山水文学推向繁荣成熟的阶段,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诸如作品数量的众多,描写题材的新颖,审美认识的成熟,山水形态的完整等,其成就是在诗、文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5.
文化转型:世俗化与文学的媚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被裹挟着走上一条文化转型之路,在告别政治目的论意识形态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消费文化的转型的过程中,当代文学正在经历着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文化转型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失范使文学开始向媚俗跌滑:作家的角色意识由拯救向虚无倾斜,启蒙理想和道德精神一落不起,商业目的正日益成为作家们秘而不宣的价值取向.文学在世俗化的同时,有必要通过文学的人文关怀,走向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人文价值的多元建构.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文学的基本特性?如果说形象是文学的基本特性,那么情感呢?它是文学的又 一基本特性。把情感当作文学的基本特性,这不是人为的,而是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是否承 认情感是文学的基本特性,这关系到文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情感在文学中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从文学创作到鉴赏活动中一以贯之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 感,就没有文学。  相似文献   

7.
论仇恨--文学的负面情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焱 《河北学刊》2002,22(2):101-104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 ,仇恨作为负面情感与文学的联系是必然的 ;它构成文字的表现对象和内容。仇恨情感具有潜伏性、非理性和突发性等特征 ;仇恨往往与愤怒、羞辱、敌意等相伴而生。拥有仇恨情愫的作品 ,大都贯穿着动人心魄的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从古代史学发展历程来考察,还是从史著体例的完善与史学思想的演变来考察,晋代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史学的发展,史著体例的完善,史学思想的演变,为南北朝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唐代史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宗教化传统,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世俗化传统:从终极关怀、生活目标取向以及基本活动场域角度看,社会成员普遍追求现实生活的改善与延续,而不是"来世天国";从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支撑点看,社会成员普遍依靠血缘家族;从自身有效履职和具体付出的角度看,社会成员崇尚勤劳节俭;从确保行动有效性的角度看,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务实理性。现实人间、血缘家族、勤劳节俭以及务实理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世俗化传统的有机整体,保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对于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屈原为话题的汉代拟骚体,在承袭屈原"清洁"人格的同时又有新变和更定。大一统政治专制下的失志不遇体受,使汉人有比屈原更强烈直接的社会批判。面对屈原之死和自身的生存实际,汉人发展出源于儒、道,以全身远害为特征的"龙蛇"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1.
彭文良  木斋 《殷都学刊》2008,29(4):75-78
北宋的主要词人中,张先、苏轼用词书写士大夫自我的日常生活,代表着宋词士大夫化的走向;而黄庭坚词,除了反应士大夫生活外,还把目光凝聚于普通平民的生活.从题材上看,浓厚的平民化、世俗化,是黄庭坚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黄词题材上的世俗化倾向,是北宋中期、后期词人努力开拓词境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的根本问题是情感移植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情感移植实现前提,影响其实现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情感移植过程中译者应遵循的原则,力图从新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规律和实质,促进文学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领域的世俗化审美进程,在两条线索上并行展开:一个是精英文学的平民化转向;另一个是通俗文学的大众化演变。媒介文化将大众审美精神注入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审美实践中,生成了文学世俗化审美的价值和观念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实践用传统通俗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开道,用通俗文学的元文学性和文学源流关系来论证文学世俗化审美的文学本质意义。在现实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以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表现出与传统世俗文学不同的超越性。媒介文化在文化品质、文本生成和主体关系等方面,构建了新的文学世俗审美面貌和文学世俗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生理、心理、文化的统一,是艺术活动的基本能力与人学本义。文学情感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开放性、蕴籍性、具象性与形式美。通过文学活动可以使主体丰富情感体验、加深情感认知、补偿情感需求、提高情感技能、提升情感品质。文学审美是培养、强化情感力的有效途径。面对民族传统的情感特征与现代商品经济条件,文学审美的情感功能尤须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8):183-187
古代诗歌与都城的结缘源远流长。及至两宋,词人的京都书写在继承的前提下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特征,在情感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都城享乐生活的眷恋;在书写方式上,或正面铺叙,或双城对比。京都意象的世俗化书写深植于两宋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城市制度变革、时代思潮、词学观念等时代环境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宋词京都意象的书写特点,使之成为中国文学世俗化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海波 《东岳论丛》2011,32(7):75-78
面对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模式与现实情景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向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挑战,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与意识形态多元化冲突的挑战;意识形态的地位及其话语方式的弱化与社会思潮的泛化和强化的挑战;社会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离的挑战。面对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意识形态世俗化的有效接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调整、变化与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方维保 《文史哲》2011,(2):127-137
中国左翼革命文学是建构在伦理和道德化的"人民"和"人民性"的阶级话语基础之上的。左翼革命文学对"人民"进行了阶级论语境下的重新阐释,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俄罗斯民粹主义对于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各自独立的论述,而剔除了传统启蒙主义文化和人道主义文化中的公民和全民的涵义,确定了其对于无产阶级的特指,并建构起了一套完整的人民伦理秩序。根据这个秩序要求,资产阶级、知识主体与人民工农兵在文学想象中享受不同的伦理地位,并且建构起一种以"人民"替代民族、以革命政党代替"人民"和民族的结构。阶级论语境下的人民伦理秩序,直接造就了左翼革命文学的"人民性"情感规范和道德良知机制。在知识主体的文学言说中,享受不同伦理序位的社会阶层,在文学话语中接受差别性的情感待遇和形象待遇。"人民性"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道德化情怀。对于"人民"艺术形式和话语传统,"人民性"建构起的是对于它的道德崇高感和知识主体的精神皈依感。更为重要的是,"人民性"还是一种文学的良知机制。知识主体作为创作主体,其价值立场、情感姿态、艺术形式追求都受到自我道德的约束和监督,会因接近而生欣喜感和幸福感,并因疏离而生失落感和罪恶感。由人民伦理秩序及其所衍生的人民性道德情感构成了中国左翼革命文学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8.
眼泪作为情感的表征物,是文学描写的对象之一。描写眼泪的作品,从抒情功能来看,可称作泪文学。谈到泪文学,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那种传导着共向情感体验的基本意象,即原型意象,它积淀着人类特定的情感生活内容,是标示着民族性典型性情感体验的知觉方式。眼泪的原型意象就有湘妃泪竹、鲛人泣珠等。湘妃泪竹是个凄丽迷人的神话传说。《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娥皇女英泣舜而泪渍斑竹,殉情湘水,此一传说还见于《列女传》、《博物志》。“斑竹一枝千点泪”(洪升《黄式序出其祖母顾太君诗集见示》),“湘江水阔苍梧远”(韦庄《悼亡姬》),就化用了这一原型意象和情感符号。鲛人泣珠见《搜神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此典又见《洞冥记》、《述异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没有情感便没有文学,便没有文学创作。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人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形象的主体就是人。以人为主体的文学必然要表现出入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社会因素。然而,与文学所表现的其它因素相比较,情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就在于,情感赋予文学作品以生命。这种观点,早已有之。严羽曾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白居易虽看重诗的说理教化,但他也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作诗之根本。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没有感情,没有传达这种感情所产生的感染力量,便没有艺术。”(《论艺术》)当然,把情感说成是文学唯一的表现对象,未免失之极端,但对文学来说,情感确实是它主要的、不可缺少的表现要素。文学必须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20.
文学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最显著的区别,不仅在于它以形象反映生活,而且在于它渗透着情感色彩。对于文学来说,情感是内容的有机部分,是文学构成的深层基因。不含情感因素,不能打动人心,是不配称为文学的。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有见地的作家、文论家,都知道文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一部《红楼梦》、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封建末世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但曹雪芹通过空空道人之口,说它也仍是“大旨谈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