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既需要国内的稳定,又离不开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近年日益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和全球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峻的影响,中国在全球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合作中,态度积极,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2.
东亚合作进程是在地区权力结构变动背景下起步的。地区大国的利益分歧、权力争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本文从软实力的政策来源、制度来源与规范来源三个层面探讨了东亚合作进程中的软实力因素。事实表明,软实力因素是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主要力量。中国通过继续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加强地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以及在开放地区主义原则下建立与美国的制度性联系等软实力外交,缓解中国崛起的压力,推动东亚合作进程及东亚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非传统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而牛顿科学范式倾向于线性的、确定的、机械的思维方式,未能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作出圆满解释和有效控制,而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的混沌理论,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内在契合性,提供了分析解释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范式,依照混沌理论,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时,应调整非传统安全的混沌吸引子,把握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分叉点,减弱反馈作用,建立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时代,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非传统安全所具有的特性要求全球范围内的相互协调,国际合作理论视角为危机爆发到危机解决提供一个有力的解释。2009年春末夏初,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在墨西哥最为突出。中国与墨西哥的外交关系在2009年5月份危机重重、跌宕起伏。中墨两国从纷争走向合作的外交过程表明,合作才是解决非传统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屏障,非传统安全逐渐成为边疆安全的主要威胁。从国家安全治理的角度来看,边疆非传统安全具有系统性、复合性、跨域性、转化性和民族宗教性等特点,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上的条块分割化、结构上的主体碎片化和能力上的整体滞后化之间的张力凸显了边疆非传统安全合作治理的必要性。构建边疆非传统安全的合作治理机制,应当从国家间安全合作、多主体联动、治理资源整合、治理制度建构等方面入手,整合不同区域、部门和组织的力量,架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缺乏长远规划、缺乏整体规划以及滞后于新安全形势的变化等特点,由此带来了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缺失为未来社会的发展稳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思维,树立综合安全观、合作安全观和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在于通过健全体制,规范制度,构筑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兼顾显性和隐性,整合资源,优化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环境;实现校内外结合,发挥主体性,增强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实效。同时,对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评价要与其教育途径相配套,这样才能真正使非传统安全教育具有操作性、可控性,达到目的性。  相似文献   

7.
跨界跨国民族问题是威胁国家社会安全,引发国家领土主权分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因素."人为事件"尤其是"民族"事件引发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同民族间的利益矛盾和经济生活差距若长期存在,会被分裂势力作为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实例来利用,势必引发民族心理上的离心力而成为民族国家分裂的重要非传统安全威胁;另外,信息网络与媒体不规范也会造成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待跨国族体突发事件,应分化瓦解分裂势力,加强国际合作,对聚居民族则通过"亲密接触"和"富民民心工程"等措施,来消除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海上非传统安全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海洋空间上的体现,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护海上非传统安全越来越成为国际安全领域的重要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当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其发展面临着海上恐怖主义、海上非法活动、公共卫生安全、海洋自然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明确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针对其突发性、跨国性、复杂性特性,中国应承担好大国责任,加强与沿线各国的合作,实现共同安全,为新海上丝绸之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非传统安全问题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日益提高,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我国政府和学者也加强了对我国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然而人们对“非传统安全”的界定,哪些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哪些不属于该范畴此研究领域与彼研究领域之间的界限在哪儿这种划分的标准又是什么等方面都存在着争议,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如果这些困惑得不到解答,将使安全问题的研究陷入困境。本文就在我国特定的国情背景下,划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对如何理性的认识我国存在的“非传统安全”,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思考。一、探源:什么是“非传统安全”关于“非传统安全”的概念和内容国内学术界争论得十分激烈,并且目前尚无权威的定义。通常把国家主权、领土的安全问题称为“传统安全问题”,把除此之外的“安全”问题称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翻阅有关的专著及相关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给“非传统安全”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只是对其属性特征等作了概括。例如:“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传统安全而言的,它指传统安全以外的安全问题,如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构成的军事...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语境,媒体传播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呈现出重要价值及范式。媒体传播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互为条件,传播推动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变化,而非传统安全事态也影响媒体传播的议题设置,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媒体传播的导向。由此,研究媒体传播中的主体、内容与技术,媒体传播与非传统安全之间的互融互通关系成为思考媒体传播与非传统安全共生关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以合作求安全--中日两国东亚安全利益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允   《南都学坛》2005,25(3):116-118
避免东亚陷于安全困境,不仅是中、日两个地区大国的责任,更是两国的国家利益所系。历史上的东亚格局总由一国主导,现在面对强大的日本和崛起中的中国,东亚的结构性困境日益明显。然而在朝鲜半岛、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区问题上中日并非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相反两国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能否基于责任与谅解,理性地把握这些利益的一致性,以合作方式谋求安全问题的解决,关系着中日乃至东亚地区的福祉。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利益纵横交织,形势纷繁复杂,热点问题频发的一个区域.冷战结束以后,东北亚地区战略位置凸显,合作机制缺乏.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与东北亚地区局势密切相关.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由于受历史原因、战争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大国关系交织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安全局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目前,解决朝核危机是当前东北亚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解决东北亚安全问题的努力方向,而中国应在东北亚区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重塑区域国际关系,进而促进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朝着更加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亚地区自苏联解体之后,原苏共体成员国由于对俄罗斯的传统依赖以及经济水平普遍不高等原因导致大量非法移民的产生,从而给非法移民接受国带来一系列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问题,对中亚地区以至周边国际社会的安全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非法移民问题成为中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部分,由于中亚地区非法移民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化等特点,决定了非法移民问题必须通过地区内部的紧密合作以及各国之间的通力合作等途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各国都曾努力促进和加强东亚金融合作特别是货币合作。但碍于各种原因,东亚货币合作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且总体进展缓慢。随着东亚经济整体走向复苏,对区域经济与货币合作的要求也不断加强。回顾和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东亚货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贵洪  唐杰 《国际论坛》2004,6(6):54-59
本文主要分析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安全利益 ,双方在该地区安全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两国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安全合作的前景 ,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中国应该通过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扩大与美国在东南亚问题上的交流与沟通、增强自身实力和影响来促进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利益 ,开展多边安全合作 ,以形成一种相对和谐和稳定的安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安全合作是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安全领域的交流对话与协调行动。由于东亚地区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东亚国家间通过建立多种安全合作模式与对话机制,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和多方位合作局面以推动该地区在安全事务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倡导新型的合作安全观,并与俄罗斯、东盟积极构建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与此同时,美国也分别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加强或保持了双边军事同盟关系。由此,东亚地区至少在战略形势上出现了以中、俄、东盟与美、日、韩为主要力量的地缘政治权力分配格局,这种结构性权力分配模式是导向均势还是霸权,决定了东亚地缘政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多维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亚太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西方学界中出现了对亚太安全形势发展的不同解读,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有选择地从某种理论角度去看待亚太安全中存在的影响到和平与稳定的因素。正确解读亚太安全的前景,不仅要求我们认识存在的那些挑战性问题,同时要求我们分析在不同理论视角中有助于破解现实或意象中的不稳定因素,由此考虑如何为一个更加安全的亚太建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东亚安全的困境与建构中国周边安全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亚是当前世界安全形势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目前关于保障东亚安全基本上有三种思路。一是建立多边合作机制,二是霸权稳定,三是建立象欧洲共同体一样的安全共同体。这三种思路在东亚都有实践,不过都存在着难以避免的问题。建立多边合作机制面临着大国竞争主导权的问题,而且安全机制的效率和公正性往往不能保证。霸权稳定在东亚一直没有形成完整体系,而且美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开始衰落。东亚安全共同体在目前来看也只是一个想像中的蓝图。因此,要想长期和可持续地解决中国周边的安全问题,塑造东亚安全的未来,必须要树立综合安全的观念,除了追求传统的国家安全,还要重视人、社会、经济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在此基础上,首先由大国通过协商手段建立基本的安全框架,然后中国与周边各国通过双边对话和多领域的战略性合作实现持久安全。  相似文献   

20.
美国是霸权稳定模式的积极倡导者.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维护在东北亚的利益,通过不断加强其同盟体系、介入地区安全事务以及发展与地区非同盟国的安全联系等方式,企求建立起以霸权稳定模式为基础的政治、安全秩序.而与此同时,东北亚不断变化的地区形势使这一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合作安全"作为一种新型的多边安全机制,适合东北亚地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弥补霸权稳定模式的缺陷,必将在未来东北亚安全问题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成为维持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