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表面上看,环境危机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导致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最终是由人类理性即思维方式决定的。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人类社会环境危机的出现则完全是由人类思维方式即人类理性导致的。人类理性不但能够导致环境危机,而且也能够解决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人面临的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人自身的危机,揭露了这一危机的实质是人一手导演的悲剧。人类要摆脱这一危机,必须走出人与世界关系的误区,理性地批判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视域问题是认识自然危机的前提性、关键性问题。敬畏自然论以纯粹自然为视域,极力美化自然,贬低甚至根本否定人类及其文明。对此,我们必须推动视域的嬗变,从自然视域转向实践视域,以实践作为研究和化解自然危机的出发点,直面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现实的关系。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由于人类社会多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人类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而自然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实践异化的必然结果及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以且只能通过对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及实践异化的理性思考并通过人类实践的自我完善逐步化解自然危机。  相似文献   

4.
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失范行为导致的。"个体主体"的过分张扬,"类主体"的缺位,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人是环境危机的造成者。如果人类仍然沉醉在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中而不能自拔,那么人类将走向自我毁灭,因此,人又是环境危机的最终受害者。同时,人也是环境危机的最终解决者,人类只有在类哲学的引导下,转变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实现从个体本位转向类本位,实现从"无自然的唯人类中心主义"到"有自然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这才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事物、考虑问题的逻辑,是主体在观念中反映和把握客观现实的方式。一定的思维方式无非是人们实践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但思维方式又不是消极被动的,它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现实。人们的思维方式越科学,思维能力越发达,就越能深刻、广阔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而落后的思维方式必将导致认识的狭窄、肤浅和实践活动的盲目、混乱。  相似文献   

6.
思维方式导致环境危机。古代的客体性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化的自然中心主义思维方式完全失落了人,没有产生环境危机;近代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认识论化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即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过于强调人而忽视自然,导致环境危机;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又进一步加剧环境危机。只有从个体本位转变为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才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唯一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社会进步不仅表现在社会的渐变过程中,而且更主要地体现在社会突变过程中也即社会革命之中.社会革命是在危机这一历史“拐点”上由历史主体——人能动地实现的.但不同的人基于对危机本质把握的不同,他们对危机在观念上和实践上的超越也就不同.而不同的超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从主体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打破了以往纯粹理性看待事物的方式,充分重视了人的能动作用。实践思维方式的改变引发的研究对象的变革、研究内容的创新和社会功能的转变,使得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批判意义、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实现了历史性和逻辑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究竟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学术界意见纷然。笔者认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具体地探讨一下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问题,对于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工作,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有实践意义的。一、反作用的根据上层建筑为什么能够对生产力发生反作用?主要根据有三个方面。第一,上层建筑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由人们多方面的社会活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实践是人们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通过  相似文献   

10.
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筷子、手指和刀叉作为三种餐具,与思维方式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式.筷子文化圈属于陆地农业文化,是合一自然派,在思维方式方面,综合思维突出,注重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重视人际关系,德治突出,是群体社会、宗族一宗法社会.手指文化圈属于山地沙漠文化,是亲证自然派,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为辨证思维突出,重视宗教,注重教法,宗教精神和信仰理性突出,重视种姓家族,是种姓家族社会.刀叉文化圈属于分割自然派,是海洋工商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分析思维突出,科学精神和工具理性发达,重视个体,宣扬自由、民主、人权,是契约社会.从现在来看将来的文化发展,三派的单一发展都不利于整个人类.最终应该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的综合思维方式、辨证思维方式和西方的分析的思维方式结合,即人文精神、宗教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是最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1.
非对称金融全球化、次贷危机与全球新型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对称金融全球化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要承担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风险,它是次贷危机和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全球制度性原因,是中国未来和平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国际体系框架。借助实现机制和途径,中国可在非对称金融全球化中进行角色转换,从被动风险承担者转变为主动分散者,成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国。  相似文献   

12.
对生态危机实质的认识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基本前提。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但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层次不难发现,它所反映的是人性的危机,是人对自然的恶和人性的迷失。造成人性迷失的深刻原因则是人被"欲望"所奴役。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就必须首先将人从危机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部分农民作为法律信仰的主体,在心理状态及行为方面既不能自觉信仰法律,又对法律缺乏需求感,从而产生法律信仰危机.这种危机严重制约着农村的法制建设,迟滞了依法治村的进程.必须采取措施,使法律成为农民的信仰对象,成为保护其最高利益的根据,成为社会正义的权威根据,成为农民生活中的必需.要真正营造一种法治的社会氛围,坚决惩治司法腐败,树立法律权威,克服信仰危机,以实施依法治国战略.  相似文献   

14.
企业形象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危机管理能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企业形象,将损失减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不合理性 ,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为了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法律学者们提出将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生态方法渗透到各部门法律中 ,随之出现了法律的生态化趋势。本文从对生态危机的思考出发 ,主要探讨了刑法生态化的必要性、科学内涵和基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哲学探讨的主题,而且也越来越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西方哲学思想将其做主客二分,否认人与自然之间有直接的道德关系,这是西方工业社会控制、开发、支配自然万物的理论基础。对于自然我们需要作独立于人类的价值评估,不光看到它的工具价值,更应发现它内在的价值,转变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正确地理解人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17.
乡村社会秩序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秩序。同理,拯救乡村秩序的必要前提就是要重建乡村文化。由于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良莠并存,相互激荡,使道德领域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乡村教育处于精神荒芜的境地,乡村文化越来越失去自信,而最终土崩瓦解。试图从乡村找到一种不受现代影响的,自足的、理想的文化只是一种乡愿,而坚持确保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乡村文化的个性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的文化自觉的思想才是当今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拯救与价值重建中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 ,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面对着各种危机。如何有效地化解危机并予以利用 ,值得企业管理者思考。危机激励在现代高科技企业中运用较多 ,但理论上研究还较少。本文将从危机激励影响绩效的因素、危机激励对绩效的影响、危机激励绩效控制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组织机制中,隐含着民众与政府及各级政府之间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为解决地方政府博弈问题,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控,提供了解决途径和对策。委托-代理理论试图制定使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而行动的刺激计划。因此,委托人所要重视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该理论模型分析的目标是设计一个符合作为委托人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民众的偏好的激励合同,以实现“委托人支付”的最大化,进而达到成功的危机管理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东西方关系走向缓和,东西方关系缓和并不意味着德国问题的解决。德国问题中最为敏感的是柏林问题,美苏等大国都在此有重大利益。由于柏林地位的特殊性,为苏联以柏林问题向美国施压提供了绝佳的场所。而在美苏核对峙下,联邦德国谋求核武装以及美国对此的支持,则让赫鲁晓夫如坐针毡,感到有必要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