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公交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复杂系统,其脆弱性十分明显,如何降低其脆弱性,确保公交公共安全成为公交运营需要持续面对的问题。文章基于灾害影响的概念模型,对贵阳"2·27"公交纵火事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从突发事件的前影响条件和事件的特定条件出发分析城市公交的脆弱性,聚焦应急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致灾因子减缓、应急准备、灾后恢复探讨如何杜绝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或消除、削弱城市公交纵火突发事件的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方灾害应急管理理论中的女性关注,不仅是一种学术意义上的思考,更是灾害应急管理正在推进的实践,显示了西方国家基于社会性别主流化完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一种努力。通过考察西方灾害应急管理理论中女性关注的兴起背景和研究状况,阐述了女性关注的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女性应急技能与减灾技术学习、女性应对灾害的脆弱性、基于性别的备灾、基于性别的减灾政策、基于社区的减灾、气候变化对女性减灾的影响和社会性别分析,提出了对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现代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核心载体,人口和财富集中,一旦发生灾害事件,不仅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可能导致社会动荡。近年来,公共危机频繁发生,城市公共安全已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应对策略,以指导城市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规划面临的九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2003年春夏的"非典"已给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上了一次生动的城市危机课,但大中城市频发的事故与灾害仍难以应对。要有效推进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事业,必须关注九大问题的研究,在确立城市公共安全的特殊地位、非传统灾害预防、综合减灾建设、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管理走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种种误区,建构起中国城市减灾管理的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5.
脆弱性(Vulnerability)与恢复力(Resilience)是现行灾害研究中常用的一对关键性概念。这对概念都源自自然科学应对灾害及风险的研究,其后也被引入了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汶川大地震后灾后重建的中国的对口支援模式的成功经验在相当的程度上颠覆了这对概念,就某种意义而言,政策性、计划性的跨地域的资源、资金、技术的流动也是人类社会应对灾后重建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与文化,更要有公众安全作为保障。小康安全包括公共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产业生产安全等指标体系。小康安全评估应关注突发危机事件的危险性、注重现代城市灾害的新特点与安全文化普及度。建立依托社区的社会安全保障系统对小康安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关于灾害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与互动分析是灾害管理政策产出的理论基础。本文聚焦灾害的群体脆弱性的分布机制与消减策略,先是揭示灾害问题与灾前社会状态的存续性联系并视之为一种社会问题,并提出"脆弱性分布"概念并将其与风险分配概念进行比较;进而指出群体脆弱性的多重要素在自然与社会维度上的双重配置过程;最后,本文提出以构建灾害社会管理为路径来达成灾害的群体脆弱性消减目标。  相似文献   

8.
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在灾害管理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其形成的强大“合力”,是风险社会人类共同战胜各类灾害的保障。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经济社会力量之一的企业,积极参与灾害管理,既是风险社会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对沃尔玛公司参与卡崔娜飓风应对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平时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灾前充分的应急准备工作,是沃尔玛在卡崔娜飓风中成功展开自救,并积极参与社区救援的根本保证。中国企业应该加强参与灾害管理能力建设,为推动中国灾害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海洋灾害的适应必需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灾害应对的法制统筹。统筹的法制规制与促进具体适应行动的展开,构成海洋灾害适应的完整路径。统筹的法制是适应的保障,承灾体脆弱性改善是适应的手段,将个体和群体的适应能力提升主导脆弱性改善是适应的关键。为此,应在海洋灾害防灾社区建设框架内实施灾害脆弱性改善措施;在生态补偿与灾害援助统筹之中落实灾害脆弱性改善措施;在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灾害应对的合作模式整合基础上强化灾害脆弱性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摘要]灾难的研究以社会学为先,大致强调灾害对社会成员以及社会环境的冲击,并试图找出问题及解决方法。人类学进入灾难研究虽为时尚浅,但对于灾害发生、灾害救援、灾后重建以及减灾过程中文化的作用的关怀却有新意。灾后所生成的新的文化,不仅在灾难应对中形成新的经验,而且对于揭示社会的本质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瞬间万变的现今社会,重大自然灾害的频发使世界各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灾害危机管理模式在现代减灾防灾救灾过程中的有效性,促进了灾害危机管理从被动应对的、缺少社区和民众参与的管理模式转向主动应对的、重视社区民众参与的、以多科学途径为基础的整合的灾害危机管理。笔者试图以日、美等国家为例分析灾害危机管理的转变趋势和特点,并以此为依据,从四个方面试述其对我国灾害心理救助体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典”之后,公共安全问题倍受关注,众多学者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公共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就国家安全、安全科学、法学、高风险社会、紧急事态管理以及政府危机管理、公共管理学等学科角度的相关研究作一解析。  相似文献   

13.
应对具有复杂性和扩散性的城市风险,需要有新型、综合、高效的风险防控和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实现由事后处置型应急管理向风险防控型公共危机治理体系转型.现代特大型城市的要素集中和脆弱性增加了公共安全管理的难度,城市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世博会期间构建起的“七位一体”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侧重于风险防控和前期预防,在实际运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世博会的正常运行.对世博会风险防控基本经验的总结与梳理,对于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现实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在风险社会背景下,优化城市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转型都是极为重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从经典灾害社会学、社会脆弱性到社会建构主义,这是灾害社会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学派和阶段性特点。基于对这三个学派基本内涵梳理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经典灾害社会学学派适合灾害防备与应变研究,社会脆弱性学派适合灾害预测和评估人们如何适应或加强能力面对灾害风险威胁的研究,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则适合公共风险和灾害形成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这三个学派关注的重点不同,都有自己特定的解释边界和限制条件,一旦越界解释力就会下降。因此,不能简单地判断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的灾害特点 ,以及防灾减灾管理的现状 ,除尽快建设完善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外 ,还应 :1)在搞好经济建设工作的同时 ,必须注重减灾 ;2 )重视城市灾害防御 ;3)要提高灾害应急能力 ;4 )加强防灾减灾立法工作 ,提高综合抗灾减灾能力 ;5 )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清朝承继并发展形成传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格局,常平仓、社仓和义仓的发展完善,使清朝在各省建立起集仓储和荒政为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并在救灾实践中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粮食储备和赈灾救民关乎国家安全和边疆社会稳定,清代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整体行政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云贵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义仓建设作为多元协同参与的公共治理体系,其内地化发展态势深化了清朝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自然资源的吸纳和社会治理格局的重构。义仓作为清朝政府应对灾害和荒年于各直省府厅州县地方设置的粮仓,其本质上是一种以民间社会力量参与为主、自主经管性质的救荒恤贫仓储类型和粮食储备制度,清政府通过义仓的建设和施济,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对西南边疆治理的深度干预。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多设置于市镇,亦有部分建于少数民族村寨,存仓粮食主要由地方官员、士绅及民众自愿捐置,并在荒年通过无偿赈济的方式为灾黎提供保障。云贵地区的义仓经营管理及其灾荒赈济功能的调适与整合,是西南边疆地区内地化进程中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样态,为清朝政府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社会治理提供了路径依赖。清代云贵地区在从华夏边缘向民族边疆变迁的过程中,内地化这一变迁主流成为西南边疆地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协同并进的主要驱动力。义仓建设作为清朝国家强化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底层社会对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在场"的"隐喻"。本文从边疆观与边疆治理的视角分析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西南边疆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和备荒救灾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探究清朝国家治理、边疆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和体系的丰富内涵。云贵地区义仓的建设是对传统重农重粮思想的体现和实践,是清朝加强西南边疆治理的重要策略,随着清政府在西南边疆地区统治秩序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义仓建设在灾荒赈济和西南边疆内地化的过程中提升了云贵地区基层社会的协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民族志(亦称民俗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灾害民族志"是将"民族志"用于减灾防灾研究的大胆尝试。它通过对选定的灾害经历者进行田野采访,收集大量个人采访资料并进行整理。通过灾害经历者自己的表述来了解和重现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人们面对灾害的反应,从中总结出规律和重要经验教训,对灾害应对和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很有意义。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较为薄弱,应以汶川地震救灾减灾为契机,尽早开展巨灾灾害民族志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三州地区地处中国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属断裂构造发育,极易因强降水等极端天气诱发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导致该区域路网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和多灾并发。这在高山峡(深)谷区尤为严重。通过分析四川省三州地区的路网灾害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灾害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灾害应急与防治技术较为缺乏、灾害危害度和路网基础设施的易损性较大、路网系统的抗灾能力和恢复力较弱。为了在四川三州地区构建安全可靠、应急保障能力强的现代路网体系,需要通过构建时空、纵向、横向三位一体的综合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和健全灾害科学、应急技术、风险管理三者有机结合的防灾减灾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四川三州地区的路网气候恢复力。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发展成灾除受事件本身因素影响外,也与人类自身特性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并非任一紧急事件都会演变成灾难,灾难的发生是诸多致灾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突发事件成灾过程,应全面探讨各种可能起作用的致灾因子及各种致灾因子之间的联系。人类作为各种灾难的重要承灾体,自身拥有其不可忽视的脆弱性,而人的脆弱性又是突发事件演变成灾难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人的脆弱性问题,是灾害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的脆弱性分析可以从人的易损性、承灾能力和暴露程度等方面进行。其中,易损性包括人的群体性、认知水平等;承灾能力包括意识水平、科技水平、肌体力量和系统功能、工程建筑结构等。针对人的脆弱性所应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主要有:提高人的认知水平、科技水平、意识水平;提高肌体力量,增强系统功能;改善工程建筑结构以及降低暴露程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