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的城市电影创作是围绕着一个二元对立的模式建构的 :从两种政治势力、新旧观念、体制到转型期两种文明冲突盖是如此。在第五代“新潮电影”的冲击下 ,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开始裂变和破碎。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新都市电影”中 ,在对现实生活与人生百态的摹写中 ,中国城市电影开始展示出多元的现实“状态” ,这是其在整体上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侠电影与宗教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中国武侠电影保持了主流电影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由于宗教的介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体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改变了二元化叙事格局,也改变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模式.中国电影巧妙地将宗教伦理与影片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使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精神在世界动作影片的历史序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仪式思维是反对二元对立模式、强调"中介阶段"的反结构主义新型思维方式,它具有"过渡"、"模拟"和"无神话的仪式"三大特征.近期中国先锋电影在仪式思维的影响下,运用反结构隐喻的方式阐释性、死亡和世界等人类生存状态,使中国先锋电影产生一种深刻的话语嬗变.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的批判主题及生成的"意义模式"在多个层面上都具有启蒙性.对这些意义模式的解读,便于我们发掘和总结朦胧诗留下的"自由精神文化"这份遗产,这包括:在封建愚昧/灵魂救赎二元对立模式中,植入"科学"与"民主"主题;在宗教神学/个性解放的二元对立模式中,注入"自由精神文化"主题;在封建专制文化/现代文明意识的二元模式对立中,切入"启蒙的现代性"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当代电影中,以目的论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男性树状文化模式总是会不断地在其中展现,它们带来的总是"终结"、"断裂"或者"崩溃".而在文化历史步入21世纪的当代电影.对更真实而合乎自然的女性/阴性方式和如自然一样绵延不息的生命本质的追寻已是势不可挡.女性式的精神是内在延续的,是没有起点、终结,也没有中心的,它所具有的"非理性"的认识方式则践行了与以往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不同的"女性式"的思维/体验路线.这条女性式的精神路线,穿越了树状的和以目的论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男性社会文化模式,而进入到女性式的块茎的、游牧的和"绵延波动"的模式.通过分析<她比烟花寂寞>、<钢琴课>、<禁入坟场>、<鬼水凶灵>、<对她说>、<罗曼史>等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男性树状文化模式的式微和"女性式精神"凸现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伦敦郊区在传统英国文学中常被视作贬义的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流散族裔的纷纷涌入,郊区的文化景观开始发生变化.小说《郊区佛爷》中,作家哈雷夫·库雷西通过描述主人公克里姆的文化身份寻找之旅,打破了英国小说中郊区的固有形象,解构了郊区和城市的二元对立模式.他试图用郊区来塑造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不仅证明了郊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经成为多元文化的生产地,也揭示了流动、多元的文化身份观念.  相似文献   

7.
面对与好莱坞的关系,各国民族电影习惯于从二元对立的思路将自身置于好莱坞对立面的“他者”位置,中国在国际权力版图中位置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思考与好莱坞的关系提供新的契机,即“普适性”的策略.《金陵十三钗》通过普世价值观、好莱坞明星和英雄叙事实现“普适性”策略,谋求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另一种非对立关系的可能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爱尔兰戏剧家肖恩·奥凯西创作了"都柏林三部曲",记录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和内战中都柏林城市贫民的生活,其主题表达和情节结构存在着大量的二元辩证关系.<朱诺与孔雀>是其中运用二元结构最为成功和最深入人心的作品,"家与国、悲与喜、生与死、英雄与普通人"等二元对立元素编织在场景设计、情节安排和角色塑造等方面,共同记录和传达着作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城乡文化反思既没有美化乡村文化也没有美化城市文化,他只是在城乡文化的互相对比中打破一种二元对立而去关照乡村文化及城市文化各自的优劣利弊.沈从文既追求中国文化现代化,也质疑现代性.这种反思具有一种在回瞥中怨恨的现代性体验,并以"爱与美"为文化建构的立足点,企图重构一个超越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女性主义者致力于为女性争取完整公民身份.在此过程中,形成性别中立和性别分化两种公民身份模式.但是,这两种身份模式有着自身内在的对立逻辑,同时面临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多样化的挑战,以及政策实践上的困境.女性主义者为克服此困境,对性别平等的概念进行了重释,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性别中立和性别分化进行了新的综合,试图超越和化解两种公民身份模式的二元对立,在女性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目标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后,基于女性主义公民身份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从两个具体层面探讨了中国女性获得福利和保障的需要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