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史书记载的缺略,吴国在西周至春秋前期的这段历史,长期以来几乎是一片空白。战国时期纂定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至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始出现吴国的记载。作为国别史的《国语·吴语》只记述了吴国的末代王夫差的一些史事。《史记·吴世家》自太伯立国到寿梦称王,所叙也极简略,除太伯出奔、周章受封稍有说明外,其余只是记录了世系的名字。《十二诸侯年表》中吴国的纪年是从寿梦元年(公元前585年)才开始的。东汉初年袁康、吴平编纂的《越绝书》中有《记吴地传》,赵晔撰写的《吴越春秋》中有《吴太伯传》,所记吴国早期史事也没有多少新内容,无法看清其发展的脉络。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试图根据碎见于各书的文献记载,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以及近人的研究成果,对吴国的建立、早期疆土的开拓、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沿革和文化的进步,作一些拾遗补阙、考稽钩沉的工作,以求对吴国自西周至春秋前期的这段历史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吴国前期,即吴太伯至吴王阖闾前后一段历史,可以说是“文献无征”。只有《史记·吴太伯世家》开始有一点记载,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吴太伯传》稍详。此外如《春秋左氏传》、《国语·吴语》以及《越绝书》等仅写吴王阖闾、夫差和越王允常、勾践间的斗争事实,而无先吴史事。 本世纪五十年代,我来到福建师范学院。偶与福建文管会秘书韩阅书同志谈福建省文物普查的情况。说到在福建华安县汰内乡汰溪仙字潭上有一段摩崖石刻,像画又像字,历来认为是仙人的笔迹,故称仙篆,地名取为仙字潭。《漳州府志》记载说此刻石韩愈曾看过,韩文公翻译说是:“诏还视文鲤鱼天公卑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不知何据?也不知何意?直至1935年,广东  相似文献   

3.
<正> 越王勾践灭吴,发生在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这个历史故事流传很广,与这个历史故事有关的许多人物都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西施与范蠡,更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一向为小说家和戏剧家所青睐。但这两个人物真实的历史面貌如何?本文打算略加申述。西施是中国美女的代表,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历史上的真正西施,详知的人并不多。考察一下有关记载,应该有两个西施:一个是古老的传说中的美女,一个是曾参与勾践灭吴事件的越女,而且后者是借用前者的名字。春秋末期,地处我国南方的越吴两国,相互争霸,战争不已。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十二里),面临灭国的危险。在大夫文种、范蠡等人的策划与帮助下,经过二十余年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转败为胜,于公元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记载某一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文献。我国的地方志,自现存最古的东汉《越绝书》开始,至今将二千年。据统计,仅现存的古地方志就达八千五百多种,占全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些地方志,遍及全国各省。广东地处祖国南疆,经济文化发展较晚,但地方志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有关广东的记载是在战国时代。自后历代,除正史和大一统志有记载以外,还有《南裔志》、《交广春秋》、《吴越春秋》、《十三州记》、《琼海方舆》等,但可惜这些都已佚传。现存最早  相似文献   

5.
《越绝书》作为越地越人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以宝贵的文本载体形式,记录了大转折时代——春秋之于越的历史。对于《越绝书》,从作者、版本、内容等,前贤近哲多有研究,成绩斐然。笔者关注的是《越绝书》所透露出的文化整合意识。认为,作为一部最早的地方区域史著,《越绝书》既有彰显越国文化精神的一面,也有吸收、认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的一面,其间透射着以主流文化价值观整合越地思想文化的认识与努力。  相似文献   

6.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此书主要依据《左传》、《国语》,《史记》等历史文献,采入东汉时吴越地区的民间传说和杂歌谣谚,敷演而成。本书旧有元人徐天祜音注,便利阅读。清人俞樾《诸子平议》、近人金其源《读书管见》,均辟专章校释,时有精义。笔者研读是书(据元大德刊本),对其中若干词语,稍事探索,随手札  相似文献   

7.
现行十卷本《吴越春秋》考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赵晔的《吴越春秋》在唐以前的史籍目录中,都记为十二卷.宋代开始出现分歧.《宋志》录《吴越春秋》十卷.目前所知《吴越春秋》最早的刊本是宋代汪纲刻本,著录在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中,其后继有元大德十年刻本.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本子,书中有徐天祜序和音注.后代刻本多以元本为据,一般是十卷本.明清几部重要的藏书目如万历间徐(火勃)《红雨楼书目》"旁史类"、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目录》"霸史类"、高儒《百川书志》"杂史类"等,皆云赵晔撰《吴越春秋》十卷.从《汉魏丛书》起,出现了六卷本《吴越春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魏丛书》所载,合  相似文献   

8.
<正> 美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虽不能说是随处可见,但也绝非寥若晨星。不过,美育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课目,它主要是包含于人民的实际生活习惯和教育内容中。如,相传为黄帝时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宀六)(肉)。”(见《吴越春秋》)又如《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中有关葛天氏、朱襄氏、阴康氏等的记载。传说  相似文献   

9.
《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记载的“鸟田” ,古今学者或解为“以鸟助耕” ,这是对的 ,但不是借鸟除草灭虫捕鼠肥田 ;或解为“鸟类与农业只是物候关系” ,这是误解 ;或解为“源于鸟、狗取谷种神话 ,本指水稻、浮稻和水田” ,这也是误解。本文运用文献学、训诂学和民俗学证据 ,通过分析古代水田的耕作方式 ,进而指出 ,“鸟田”与“人田”、“麋田”、“象田”一样 ,不过是借助鸟足、人足、麋足、象足践踏淤泥 ,以“耕”其田 ,而种稻谷罢了。  相似文献   

10.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的要离传奇在文本上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痕迹。从文本分析上看,《韩诗外传》在情节上多想像、虚构成分,影响着《吴越春秋》中的情节,使之表面合理而实荒幻,最终有别于史而成其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韩诗外传》的故事时序为早期的初具形态的历史演义小说所接纳,并在叙事时序上有所超越;在叙事情境上,《韩诗外传》的作者叙事情境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所采纳,《吴越春秋》则在局部情节中以人物叙事情境之名而行作者叙事情境之实,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全知全能型人物叙事情境的风气之先。《韩诗外传》的文学性,对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越春秋选译》是刘玉才先生译注、倪其心先生审阅的一本书 ,由巴蜀书社在 1991年出版 ,为该社“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一 ,及“国家教委古籍整理‘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书第三页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话 :《吴越春秋》过去一直被列入杂史类 ,清代修《四库全书》 ,认为此书“近小说家言 ,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 ,才归入小说类。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其卷六六之史部载记类可以见到纪昀对《吴越春秋》的叙录 ,其中有如下的语句 :“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时加于巳 ,范蠡占戊寅之日、时加日出 ,有‘蛇’、‘青龙’之语 ;文种占…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在吴文化的热烈探讨中,论者每每论及华夏文化对吴文化的影响,而对吴文化给予华夏文化的影响则注意不够。文化的影响从来都是相互的,现有资料表明,至迟远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文化就对中土文化发生了联系和影响。到春秋晚期,随着吴越的崛起和争霸华夏,这一影响达到了高峰。本文拟就春秋晚期以来吴文化的北向影响作一初略的探索,以期对整个吴文化研究的拓宽深化有所裨益。一据《庄传》记载,襄公十九年,鲁为报谢晋伐齐救鲁之功,特赠晋中军将荀偃以“吴寿梦之鼎”。寿梦为吴王,《吴越春秋》载其曾“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并与“鲁成公会于钟离”。文献载其重器——“寿梦之鼎”辗转于华夏重要国家鲁、晋,透射出春秋中晚期吴  相似文献   

13.
三论干越     
我曾提出并论证了;干越是南方古代越族的一支,它和“于(於)越”有别,曾活动于荆楚吴越之间的滨湖地区,在西周时期曾建立方国(简称干国),其统治中心在赣东北的馀干一带,约在春秋初年干国被吴国吞灭。上述论点曾引起同行的关注与反响,不少同志的文章对此表示赞同;但对干越族的活动中心地区与干国的具体位置,则尚有争论,主要有四种看法。 1、福建师大朱维斡教授所著《福建史稿》一书主张和赞同干越活动地域在赣东北馀干一带。 2、主张干越活动地区在临淮的,以蒙文通教授为代表。详见蒙老的遗著《越史丛考》  相似文献   

14.
春秋后期,吴、越国家关系演变导致吴、越分界处的演变.阖闾伐越前的两国边界为檇李(今嘉兴)一线;夫差伐越时将两国边界推进到钱塘江边;其后,因勾践采取韬晦之策,吴王夫差不断封还越人土地,以致勾践伐吴前吴、越两国边界又恢复至檇李一线.秦统一中国后,在原属春秋时的吴、越之地建会稽郡.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二郡以夫差伐越时的战时边界--钱塘江为界."吴郡"存在350多年,对这一地区的吴、越文化的交融,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方,字公回,晋朝杨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东晋较有成就的经学家.少年时就聪慧好学,成年后因期才学而被世人赏识.杨方心志向学,在任高凉郡守期间,著成《五经钩沉》,又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十二卷,更作《吴越春秋删繁》五卷.杨方以学立世,所辑佚书《五经钩沉》和其它著作,到宋朝已全部失传,其人其事也为后人所忽略,本文意在探讨《五经钩沉》的辑佚书性质,以恢复杨方在中国辑佚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左传·定公六年>突兀提及了一个历史人物"吴大子终累".后,其人在<左传>中再无记载,亦无补记.后世诸多文献,如西汉时的<史记>、东汉时的<吴越春秋>、西晋时的<春秋经传集解>、唐代的<吴地记>、南宋的<吴郡志>、元代的<吴越春秋音注>、明代<东周列国志>、清代<曲园杂纂>等,都对这一历史人物与吴王阖庐(阖闾)、夫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解析.在梳理与之有关的学术论述后,着重指出:吴地这一历史人物引发历代不绝如缕的评述、争论,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论述链条.其背后,展现的是吴地学术的涓滴成水.同时,它也清晰地构成现代苏州经济生活中某些产业(如旅游等)的丰厚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也叫地方史,是一个地方历史与现状、社会与自然的真实记录。早在两千八百年前的周朝,我国就有“四方之志”的编写(见《周礼·春官》)。到了战国,《越绝》、《禹贡》、《山海经》等地方、区域志相继问世。如《越绝》记载了越国地方的历史沿革、山川、人物、物产和掌故。《禹贡》主要记述了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  相似文献   

18.
近岁缘工作之故,时检《辞源》(新版),有所疑则笔录之,久亦盈囊.今辑出数条,略加董理,以就正于大方,不敢日必是,故名之曰“疑误”云尔。一、释义之误[郢都]春秋楚都.1、楚文王十年自丹阳迁此.至昭王十年,吴师入郢,楚迁都于鄀。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参阅《水经注·沔水》.2、楚文王迁郢,后九世平王立别宫,亦称郢。故址在江陵东北。参阅《资治通鉴·三·周赧王十六年》.案:“郢都”有二义。一义为专名,即《辞源》所云之“春秋楚都”。此郢亦被称为“纪郢”(见《史记·楚世家》)、“南郢”(见《越绝书·吴内传第四》、《新序·卷四》)、“哉郢”(见安徽寿县出土之。“鄂君启节”、湖北  相似文献   

19.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20.
陈晓虎 《江淮论坛》2004,(1):156-160
西施的历史本事难以确考,西施传说的流传主要凭借依附于文学。“西施”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们塑造出来并使之不断丰满起来的人物,而唐代是西施传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着重探讨唐诗中的“西施”百态,以及唐人对西施故事要素的取舍、扬抑,以期深入了解西施与唐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