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开创性的作家.她的小说艺术特色极为鲜明,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其现代性特质,从对小人物"不飞扬"命运的传奇书写到对情节意象性的表达,从对"不彻底"的平民精神的解读到对国人心理特征的刻画等,貌似规避宏大社会主题,实际上表达了对平凡人性的恢弘考量.  相似文献   

2.
温静  卢苓霞 《学术交流》2005,(5):165-16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女性书写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的小说以婚恋题材为切入点,对“女性神话”进行颠覆,对生命本真进行思索,展示了人类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达到了对现代人种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宋桂珍  张萍 《学术交流》2007,(2):165-167
张爱玲女性文学创作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男权颠覆意识和女性自审意识。她塑造的男性形象多为穷嫖滥赌、淫靡荒唐的纨绔子弟,封建遗少或肢体、精神残障者,构成了当时社会上丑怪男性形象的图谱,从而揭露了男权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男权伦理道德的反动和荒谬。他塑造的女性形象多为麻木、卑琐、匮乏或焦虑、变态、丑怪的女性,走向女性本体和灵魂的内审,从反面警醒女性只有自尊、自爱、自省,反叛传统,坚守自我人格和女性意识,焕发生命力,才能成为人和女人。  相似文献   

4.
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的张爱玲,以参差的对照的手法,通过对普通人的琐屑生活的描写,透视了脆弱而复杂的人性,从而形成了启示周围的现实和安稳的人生的小说精神,她因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小说作家。  相似文献   

5.
王卫英 《社科纵横》2005,20(2):162-163
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发现她将“第一人称”视角和“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巧妙结合,使小说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正是张爱玲小说风格化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竹赢 《学术交流》2007,(3):149-152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童年记忆与缺失性体验是其作品切入变态心理的内在动因。其小说对于变态心理的刻画,是以时代和社会的视角加以关照,对人物精神及生存状态给予揭示,以人物变态的情欲、扭曲的心灵来诠释产生悲剧的人性因素。张爱玲将小说人物变态心理描写与创作技巧紧密结合,运用现代创作技巧,来剖析变态人性,这促进了人们精神的反思,为借助心理分析来解释变态心理如何支配作品主人公的意识和行为提供了范例,为她以后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作者借助变态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和丰富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兴阳 《唐都学刊》2004,20(2):57-62
2 0世纪 80年代西部乡土小说的主题话语是西部乡土社会的现代性转化 ,面对这一世纪难题 ,西部乡土作家陷入难以解答的现代性焦虑中。他们或批判传统乡土文化之恶 ,或弘扬传统文化之善 ,藉以寻求精神资源。对历史属性不明的当下现实 ,他们以城市文明为现代性坐标 ,又对其表示怀疑 ;他们书写乡土的落后贫困 ,却又赏赞乡土自足人生 ,对传统的乡土现代性设计表示怀疑和反思。他们试图给出当下历史情景中的另一种乡土现代性的构想 ,但由于价值选择的不同 ,而迷茫地走向分化。这使西部 80年代乡土小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  相似文献   

8.
潜意识学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部分。张爱玲十分重视潜意识在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作用。她从潜意识出发打开人物隐秘的心扉,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潜在结构:一方面在对潜意识的分析中寻找人物行为的潜在动因;另一方面通过种种感觉和细节描写折射出人物无意识心理——性心理。  相似文献   

9.
王宗杰 《学术交流》2007,(9):163-165
在当代日本小说中,很少有作家像吉本芭娜娜这样集中、多元地在作品中阐释死亡的主题。她的小说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当代人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适应;对就业竞争的无奈;对名牌消费潮流中的物欲愿望的反思,等等。作品阐释了后现代思潮冲击下城市青年在懒散、平凡的表象之下,内心世界的彷徨、孤独、奋争,表述了日常发生在身边的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的死亡现象和面对死亡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李世涛 《学习与探索》2012,(9):129-132,1
西方审美现代性与理性现代性既依赖又对立,是现代性内部的自我协调、校正和补充。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中分化出来,它在批判理性现代性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发挥了超越性的救赎作用,但其局限也不容忽视。概括归结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概念、分期、特征、超越功能及其局限,有助于深入地认识西方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旁观者心态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求是学刊》2006,33(1):118-121
中国文学史对张爱玲一直有某些误解,其中之一就是张爱玲的“冷眼旁观”。她这种貌似清高的创作姿态,给很多读者留下了冷漠薄情的印象。事实上,张爱玲是个“外冷内热”的人,这也正是她的旁观者心态的本质。了解她的旁观者心态的表现与动因对于她的叙事策略研究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她的创作在人性、历史、哲学等方面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迷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的理解不断窄化,加之反现代性作风盛行,造成文学观念的现代性迷误。其根源在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本身的逻辑在历史情境中的展开,即在文学与社会的双重现代化之内在困境中的展开,最终使文学观念走向现代性的反面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5,(4):132-139
英语世界晚清小说研究成果丰富,其共同特征在于将晚清小说研究纳入现代性的范畴重新加以梳理和讨论,切入点多,视角丰富,从不同方面揭示出中国近代小说中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并且最终都指向了小说所投射的中国近代社会现代性的生成问题,这一特征在王德威、韩南、叶凯蒂、司马懿、胡缨的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现代性意识是促成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社会,在矢志不渝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真正探寻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体现了中国的现代性意识。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不仅要综观不同学者对现代性视域的理解和把握,借鉴西方社会现代性发展的经验,更要注重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自身过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在践行马克思所推崇的现代性所追求的一个理性、自由、解放、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为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打开了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5.
颓废的混乱:试论李贺诗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弱水 《浙江学刊》2006,(2):110-117
李贺的诗,因为少说教,所以不讲道理;因为超现实,所以不合情理;而且最根本的,是不重文字的条理。这些都是现代诗歌的突出表征,而就中国诗的传统而言,它们与南朝文学有很深的渊源。李贺诗歌文本的现代性,在韩愈与白居易的对照下来得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春时 《求是学刊》2003,30(1):44-47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等三个层面。感性现代性是被解放的享乐欲望 ,理性现代性是理性精神 ,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包括艺术、哲学以及宗教等 ,是对感性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的批判。中国现代性的历史 ,存在着感性现代性没有充分发育、理性现代性缺乏科学精神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以及反思—超越的现代性即哲学、审美以及宗教的缺失等根本性的缺陷。这些问题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中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的观念是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化观念史的延续.这种观念坚守的是进步的思想、技术给人带来福祉的诉求和对理性的崇尚.因此,现代性本身就内在着经过预设的、未经证明的进步价值诉求.历史和社会的进步的基本尺度是人.以此去评价,现代性的进步价值诉求的合理性是缺乏根基的.马克思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进步的价值评价原则和尺度,即实践的原则、社会历史原则和人本的评价原则与尺度.这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价值诉求的合理性根基.  相似文献   

18.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对生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感情,这种感情使得她的小说文本呈现出一种苍凉的悲剧美。这种苍凉的悲剧美是一种回味悠长的富有人性的美,是一种参差对照的、富有启发性的美。这种审美风格是她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王文霞 《社科纵横》2005,20(2):164-165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与经典之作,而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悲剧感很强的小说,二者有没有相通之处呢?本文试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效果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求索现代性伦理乃是中国近现代遭遇偶像倒塌后出现伦理"空场"的必然结果,家庭"道德革命"可以折射出中国早期探寻伦理现代性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究其实质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再反思的过程,其本身已内在地包含了吸纳外民族优长之处的自我批判与价值取舍。因此,现代性伦理的构建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当前,随着中国伦理现代性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将责任伦理纳入传统伦理的价值元素中,使之与信念伦理共同发挥作用并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