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显祖受到晚明心学以及时代潮流的影响 ,非常关注男女恋情 ,抨击传统礼教 ,具有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以往评论家片面夸大汤显祖思想的积极意义 ,忽视了其缺陷与不足。这里从爱情的自由与还魂的尴尬、情与理的纠结、男女主人公追求的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汤显祖《牡丹亭》爱情观的矛盾状况 ,认为《牡丹亭》的爱情观存在着现实之情与理想之情的矛盾 ,以及情与理的调和折衷、功名对爱情的冲击等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陈最良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是"情"与"理"的集合体.陈最良在塑造人物、发展情节、表现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情"必然会战胜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理"的主题等方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与节奏、悲剧风格与结局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小城之春>(中国)与<湖畔奏鸣曲>(前苏联)和<廊桥遗梦>(美国)等电影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三部影片在情节框架、人物关系、主题和艺术风格方面基本相似.<湖畔奏鸣曲>和<廊桥遗梦>的创作受到<小城之春>创作的影响,但两片又是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电影创作.<小城之春>开启了家庭与婚姻方面感情与责任之关系探索的先河,是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一种深化.它是一部诗电影,是世界诗电影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5.
细读<水浒传>原文和明清评点家的点评,<水浒传>塑造的女性人物有好有坏,明清书评家对她们的评价亦有褒有贬,这与当时所处社会现实是相吻合的,既不是特意反女性,也不存在情与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社会上对贬损鲁迅的反击余音未了,又有人搬出了周作人当年的理论来解读<伤逝>,认为"<伤逝>是鲁迅意在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写兄弟恩情断绝后内心难言的隐痛".这是否定<伤逝>社会意义的说法.<伤逝>并非写"兄弟情",而是对"五四"时期沉湎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喟叹与批判,<伤逝>有其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褰裳>、<静女>是<诗经>中的两首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情诗,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描写男女相约相见的场景,但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运用了赋的手法来展示诗歌内容,体现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描述了青年反对封建教会禁欲主义、勇敢追求恋爱、婚姻幸福的故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之一.我国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塑造了反对封建礼教,争取个人幸福的典型人物.它们都表达了作家对人间爱情、婚姻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对人性美的推崇和歌颂.这两部经典喜剧在戏剧结构、人物刻画、创作手法方面各领千秋,共同演绎着爱情礼赞.  相似文献   

9.
本文虽然认同学术界关于<诗经>情歌中的"风雨"是象征性爱的隐语的观点,但对"风雨"之景的理解却较其他学者的见解更为具体1、明确指出<诗经>中只有<郑风·风雨>、<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等四首情歌既写了"风",又写了"雨";2、通过对这四首情歌中既写"风",又写"雨"和只写阴云风天而不出现"雨"字之诗句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其中几个关键词的解释,进一步指出其中的"风雨"是象征男女两性交合行为的隐语,而不是笼统认为"风雨"、"风"、"云"、"雷"、"电"都是象征"男女欢合"或者说都是"象征男性"、"象征女主人公爱情幻想中的配偶现象"的隐语;3、就审美角度和艺术手法而言,其中的"风雨"之景是象征诗歌女主人公在生理、心理和感情的经验层面所达到的阴阳合和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用来渲染凄清孤苦的气氛,以衬托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小说,勃兴于康乾时期的古典戏曲艺术是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为代表的古典戏剧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红楼梦>对戏剧活动的细致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