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先秦儒道两家的治民观陈亚萍,梁励春秋战国之际,作为百家争鸣中显学的儒、道两家,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对各国当权者所关心的治理民众,维护统治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相异的治民观。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关心人生和社会诸问题,强调以“礼”治国和教化人民,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书法美学中,“气”作为审美范畴的重要标准,一直影响着历代书法家、评论家、鉴赏家、收藏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行为.请人刘熙载曾有一段精采耐人寻味的“气”论:“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伦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在法翰的古籍书论中,在观赏鉴评书作中,论者、览者、书者多用“气”字作为审美的标准加以评说,如通常使用的“气”的词语有:气韵生动气质俱佳气象万千气度雄伟气脉通连气势非凡气宙融和气势磅底气逾霄汉神气逸气意气风气雅气灵气俊气仙气上气…  相似文献   

3.
李光地的《注解正蒙》是对张载《正蒙》的注释之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修养工夫论内容。通过分析原始文献的方法,并运用道德哲学的相关理论,梳理《注解正蒙》的修养工夫论。李光地所诠释的立志守礼、学以复性、以德胜气、诚敬和乐、持重改过等修养工夫,对于现代人的道德实践和精神境界提升有着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略论儒道两家的隐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儒道两家同时开启了中国隐逸思想的端绪,但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对儒家而言,隐逸既是反抗的方式,也是待时而动的权变,此乃儒家的实践理性在遭遇挫折后表现出的世俗化的成熟。隐逸与道家尤其与庄子的渊源更深,但庄子的隐逸是近乎"涅"的"美丽的死亡",因此,固然不乏诗意,但却远不如儒家富有操作性。这种非人间性格偏离了大众的普遍人格,故只能作为道德的至高点,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人生的彼岸。  相似文献   

5.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林乐昌教授积十数年之功所撰著的《正蒙合校集释》(以下简称《集释》)一书,人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4月)。该书分上下两册,计100万字。  相似文献   

6.
《正蒙》一书,是张载(公元1020—1077年)的主要哲学著作。这部著作既有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有不少唯心主义观点,并且这两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直接为巩固封建统治作论证。剖析《正蒙》思想中的这种矛盾性,有助于正确理解张载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认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梳理和分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两条线索 :一条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君子人格的建构 ;另外一条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 ,所形成的追求空灵飘逸、追求意境的艺术精神。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这两条线索的认识和分析 ,为今天审美文化的研究和审美教育实践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养神是《淮南子》养生论的重要原则,也是道、儒养生论结合的契点,《泰族训》说:“治自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之所以成为养生的首要原则,就是因为神可以脱离形体而永存不死,神高于形,方宰着形,《诠言训》说:“万乘之方卒,葬其骸于广野之中,把其鬼神于明堂之上,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精神训》也说:神“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淮南子》的养神论以其宇宙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养神的方法,养神达到的境界等内容。《淮南子》的宇宙论认为,道是宇宙的全…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安乐死在我国仍未获得合法地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家皆持一种自然主义的生死观,既不强求生,亦不逃避死,而是一切顺其自然,并从学理上肯定了有价值的死亡。儒道两家的这种生死态度与安乐死的精神理念不谋而合,因而可以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北宋时期,京师开封的婚俗呈现婚姻观念的更新、程序的简化及婚俗礼仪的变化等特点。在解除婚约及改嫁等问题上也有规定。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四库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是日本立命馆大学笕文生教授及其高徒野村鲇子女士研究<四库提要>北宋名家集的专著.<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丛书,经、史、子、集皆收,此前我国的重要古籍可谓搜罗几尽.<四库提要>是一部重要的目录提要,笕文生教授等从中首先选了北宋五十家加以训读、语译、注释,提供给日本读者,十分必要、颇具眼光,因为举世公认,中国古代文化造极于北宋之世.所选颇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从《梦溪笔谈》探北宋唱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唱论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上朔到唐宋。古代没有记录声音的手段,有些文字记述又没流传下来。所以使得民族唱论,特别是唱法方面记载甚微。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和分析。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歌唱家,有关他(她)们的唱法及声音描绘不少,唐宋之后这方面的论述就更多了。如:“一遏行云不流,木叶皆坠”,“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相似文献   

14.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形成注重以“仁”为本的儒家美学,力图建立情感、心理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品德高尚的理想人格;道家美学注重“道”,追求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达到物我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成为儒家美学的有利补充,两者在相互冲突、同化中发展、创新,共同构成中国美学的主体,体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  相似文献   

15.
儒道两家的天人观及其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在儒家天人观中有人格神的天、自然的天和义理之天三种含义 ,在道家天人观中则主要指自然的天。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两层含义 ,论述的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 ,其在古建筑中主要体现为象天法地意匠运用于古都规划以及“观象制器”、“人副天数”思想运用于礼制建筑。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带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追求人的心灵与天地自然的冥合 ,在古建筑中主要体现为古典园林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和师法自然、因借自然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16.
刘劭的《人物志》内容兼综儒道名法各家思想,博采众长。《人物志》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流,对道家思想则采取了援道入儒的方法,为此后的玄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针对当时名实不符的情况,刘劭在《人物志》中引入名家思想,具体而详尽地厘定了名实问题,并借助法家思想使《人物志》得以升华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研究儒家性论,最好使用具体属性、根本属性的框架。具体属性和根本属性的产生有先后之分。在具体属性的前提下,并无本性善或者本性恶之类的唯一选项。根本属性一旦确立,就具有了主导性、排他性和统摄性,必然走向形而上的维度。性善论、性恶论都是出于理论的需要,有意选择某种具体属性为根本属性,并将其放大为整体的结果。根本属性的出现是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这可以使问题的解决简单化。研究道家性论,最好使用差异性、统一性的框架。差异性和统一性是同时产生的,都是道生万物的必然结果,统一性是道未分化时物性的整全状态,差异性是道分化后物性的个别状态。道家认为“反性复初”“全性保真”,即回归或修持事物的统一性,是进入理想境界的最佳途径,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而对于差异性的认识是把握事物的最佳入口,对于差异性的有效利用则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论粮食税》和《论合作制》真实记录了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9.
《农田利害条约》是王安石进行变法而制定的,其目的是大力提倡水利兴修,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农田利害条约》的实施引起了农田水利的建设高潮,不仅修复和新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而且在北方开展了大规模放淤活动,使农业生产获得巨大成效。《条约》还引起了该时期水利学术的大发展,《水利书》、《吴中水利史》等著作陆续出现。《农田利害条约》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20.
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研究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史和整个阶级斗争历史的同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认真研究一下儒法两家两条军事路线、两种军事思想的对立和斗争,对于更加深刻地揭露林彪路线的极右实质,深挖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反动思想根源,彻底剥掉林彪的画皮,进一步地提高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