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越族系人名释要李锦芳百越的活动时间大致为春秋至两汉,其支系较多,春秋时有句吴、于越,秦汉时有东巨、闽越、南越、西瓯、骆越、滇越、越裳等。汉代西南夷中的夜郎、且兰、句町(町)、漏卧也是百越支系,①至少其主体属百越。百越语言与华夏语言大相径庭,(吕氏春...  相似文献   

2.
句町古史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句町,是横跨于广西西部和云贵高原前沿的一个古国。对这个古国,历史文献有所记载,但过于简略。所幸埋藏于地下的句町古代文化遗物,有一部分已经重见天日,使世人得以了解若干被湮没了的句町古迹。一些同志曾经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和有关文献记载,颇有见地地研究过句町历史的若干问题,然宏观微观均拟另作纵深研究。本文试图粗略地勾勒出句町社会历史的主要轮廓,妥否,尚待读者指教。一、句町史迹概说句町作为我国西南古国,却不知其立国  相似文献   

3.
夜郎族属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夜郎国以“自大”而知名于世。但是,它的历史却象一片迷雾,至今,许多问题尚未搞清,夜郎人的族属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夜郎人是彝族先民,有的说是苗族先民,还有的说是百越系统的僚族或濮族。但大抵揣测居多,论证甚少,尚须进一步讨论。笔者是赞同最后一种说法的。  相似文献   

4.
"句町"本义应是"红色的藤蔓".通过对"句町"及西林部分地名的考释,认为广西西林曾是古句町国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5.
夜郎竹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时 《民族论坛》2003,(7):36-37
郎文化目前已成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近年来对湖南新晃夜郎竹文化进行了一番深层挖掘、整理,对千百年来广泛存在于新晃侗家人社会生活中的神秘的夜郎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是一种极具神话性、崇尚性和神秘性的民族文化。一夜郎文化包括了“采集、渔猎、农耕”三大文化,竹文化是“渔猎”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人们统称为“竹文化”早在5000到1万年前左右就已产生。这种狭义的竹文化,只限于以竹来作为人类的生活用具,它并不能代表夜郎竹文化。夜郎竹文化产生在夜郎古国时期,即战国——秦汉(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38年…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应该与世界学界平等交流、协作创新,一方面,我们应该走进国际学术殿堂、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另一方面,西方学界不但十分关注中国,而且还挺关注中国学者是怎么看待一些问题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应该在文化自主性、学术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兴起的西夏学,以发现和考定西夏文字首开其端。过去,中外西夏学者在自己的著述中论及西夏文字重被发现释读的过程时,往往因袭旧说,或语焉不详。近年来,随着西夏学研究的发展,西夏文字发现史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并作了有益的探讨。笔者亦愿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西夏学界。  相似文献   

8.
赵蕤 《民族学刊》2015,6(1):85-90,124-128
灾害人类学关于社区应急研究迄今为止较为薄弱,竹泽尚一郎通过对岩手县大槌町在3·11大地震后的回应研究发现即使在同一町也存在三种风格迥异的避难所。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地方团体、乡村祭祀、行政区域变迁等社区活动有很大联系。《应对海啸破坏的社区——大槌町避难所的地域原理及与他者的关系》一书既是对社区回应更为细致和具体的补充,也为日本的防灾减灾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我国苗族,有着悠欠的古文化历史,这是学者们所一致公认的。但对历史上一些具体问题,看法并不一致。笔者近年来学习苗族历史的材料,进行广西民族文物的搜集研究工作,有几点肤浅的学心习得,冒昧的写出来,以便向专家学者们请教。一、苗族族源问题、关于苗族的族源,迄今大致有三种意见:1、源于“三苗”,清人的著作大都持此看法,《续文献通考》集中这些意见说:“苗、古三苗之裔也,自长沙沅辰尽夜郎之境多有之。”就是这派意见的代表。2、源于髳[注]人。此创于章炳麟氏,他在《检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民族问题日益显现,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将从城市民族问题、城市民族关系、城市民族工作等三个方面,对近些年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予以评述,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1.
四句否定是龙树所创立的中观学派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大多存在自相矛盾、永真、永假等问题。本文从时间、空间、逻辑以及实例四个方面分别对四句否定进行了解释,证明其合理性,避免了上述解释的自相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各方面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民工住房问题也开始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笔者结合在长沙市区的调研情况,从农民工住房状况及成因,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对策等三方面作了简要论述,以期为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台湾学者罗志平的《民族主义:理论、类型与学者》进行了介绍与评析,揭示了其在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价值,以引起学界同仁,尤其是大陆学界民族主义研究者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4.
胡冬雯  张江华 《民族学刊》2023,(5):53-61+123
保存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与李安宅的通信档案,记录了两人长达13年的学术友谊。其内容对认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早期人类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发掘和利用这部分档案材料。本文将二人间通信分为四个时期,梳理了雷德菲尔德在办学、国际交流、研究资助等方面对李安宅给予的支持,呈现出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者们如何克服诸多困难坚持办学和做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美人类学界同时出现了“应用”取向的人类学研究,李安宅和雷德菲尔德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结合中国人类学研究发展走向与国际学术脉络对学者间通信档案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早期人类学建设如何在观照国际学术交流和使用学术共同体语言的同时,思考中国问题,发展“本土化”学科。  相似文献   

15.
“夜郎自大”这句成语几乎人人皆知。然而,您知道古代夜郎国的主要居民是哪些人吗?战国至西汉,云贵及川南一带被泛称为“西南夷”。以北盘江(古称(?)(?)河、遯水)流域为中心,兴起了一个地方奴隶制政权——夜郎。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在有关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的讨论中,主要提出了友好合作或互相打仗是民族关系主流的两种不同的观点。1981年,白寿彝和翁独健等人提出各民族共同推动历史前进是民族关系主流的新观点以后,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者们对民族关系主流的概念理解不同所致。笔者认为,如果按照民族关系主要包括战争与和平两大方面来分辨主流和非主流的话,和平相处无疑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195 6年笔者研读过前辈学者徐松石先生的两部大作《粤江人民流域人民史》和《僮族泰族粤族考》之后 ,对我国壮族与国内外那么多的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很感兴趣 ,于是我阅读了有关这方面的书 ,如 2 0世纪 40年代出版的《暹罗民族学研究译丛》 ,这本书翻译了西方学者和泰国学者对泰族的研究论文 ,实际上旁及我国华南和西南的许多民族 ,使笔者对壮族与泰族的渊源关系的兴趣越来越浓。 2 0多年来 ,我把壮族的研究延伸到国外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国 ,其中泰国的泰族是重要的方面 ,因为泰族人口多 ,他与我国的傣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  相似文献   

18.
马占明 《回族研究》2011,(3):115-121
金天柱是清初回族学者,曾在清翰林院任教习,期间著述《清真释疑》一部。与明末清初其他“回儒”们相比,在同儒家的关系问题和对待释道的态度上,金天柱有其独特之处,但却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他唯一的传世之作也鲜有学者关注。本人在马来西亚攻读博士期间,选择《清真释疑》作为博士论文进行了研究,并译成英文,现将部分研究成果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19.
<正>10月27日,周明甫先生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3年年会闭幕式上提出,学者要更多的关注新时期的民族工作。这是周先生主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工作近8年来的切身体会,是针对目前民族研究存在学界与政界沟通不够,学术成果服务实践不够等情况,提出的指导性意见。本刊根据录音整理了此文,未经周明甫先生本人审核。特别刊发,以为呼应。对各位学者谈民族工作,是我们研究会的宗旨所在。我们这个研究会汇集了学界、政界、新闻传播界、企业界方方面面的力量。过去经常听到学者抱怨政府对学者关心不够,尤其对我们劳动的成果不重视,采纳得不多。同时政界又觉得学者说的很  相似文献   

20.
郑一省 《民族研究》2006,(1):104-1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问题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成果喜人。但是,从民族学的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东南亚华人问题的论著却不多见。2004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曾少聪先生的新作《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值得关注。笔者认为,该书是作者潜心研究的成果,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它的主要学术观点及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东南亚华人族群内部状况以及华人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作者运用民族学的“分群结构”理论,将海外华人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