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一位14岁参加革命的少年八路军一位与共和国开国领袖零距离接触的摄影记者一位“20世纪华人经典摄影作品”荣誉的获得者一位20世纪5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记者一位英年早逝的新闻摄影家—他的名字叫齐观山今正中共党党5年中工红长胜7周。国民文宣司极与织由央献版出的型册非史—新摄家观作集已人大堂行首仪,纪中共党位年逝摄师新国闻影奠人。《非常史录》中90%的照片都是第一次披露。在七月建党节的今天,我们特从中辑选有限的画片奉献给读者。而《非常史录》已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立为纪念建党85周年重点图书。而这部画册,也将永远作为一份珍贵… 相似文献
8.
9.
10.
乔健先生50年的人类学学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研究台湾的高山族,第二个阶段研究美国的印第安人、香港的民间风俗和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第三个阶段是研究汉族社会至今.乔先生十分重视田野调查,认为做田野是人类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和成年礼.同时,他也强调理论学习和本土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说起焦书记,他真是俺贫下中农的贴心人.因为他办的事,件件都贴俺们的心.一九六二年底焦书记头一次到韩村来,正是俺们遭灾最重,每个社员只分了十二两高粱穗,大家愁得没法的时候.他给俺们指出了一条割草自救的道儿.俺们照他指引的办法一干,噫,还真灵,不仅吃穿用都解决了,还有了富裕,真 相似文献
12.
<正>2008年8月,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举办的"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中,一些造型各异、功用不一的傩面具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而这些傩面具大多出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13.
麻国庆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2):77-86
从汉人家族社会研究、家与日本社会结构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动、生态与多元文化等四个层面剖析家、家族与社会结构关系方面的文化认知及应用实践,并针对新出现的家庭现象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文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5(6):33-34
李商隐的一生是丰富而凄苦的,这使得他常常在诗作中链接自己亲身经历的往昔情境,通过审美回忆使诗作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本文通过阐释李商隐是如何重现往日情景构成审美意境,让自己的回忆有着“按着美的规律塑造”的审美创造性质;如何艺术地处理了并非亲历的“历史沉淀性”的回忆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探析了李商隐诗作缘何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经历了近70年的风雨沧桑,这首歌一直在中国人心中回旋。它融入了人们的血脉,化为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只要奏响这首歌,我就热血沸腾,止不住一种要流泪的感觉。”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徐增平说,“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人的‘圣歌’。”60多年来,《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亿万中国人度过了每一个重要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带来改革开放春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香港和澳门回归……同时它也鼓舞着中国人民赢来了不计其数的荣耀与自豪:成功发射“两弹一星”、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载人飞船升空……中国人在它的旋律中找到共鸣,中国人在… 相似文献
17.
陈再英,这个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的女人,嫁给了高位截瘫的男人刘友余,无怨无悔地照顾着他的起居,并成为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他们演绎了一段闪闪发光的爱情故事,在周围群众中传为美谈。她走进了一位高位截瘫男人的生活株洲市郊区一中教师刘友余,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被汽车撞成重伤,下半身几乎被车轮碾碎,经过株洲、上海几家医院的抢救治疗,命是保住了,但胸窝以下身体完全失去了知觉,大小便失禁,成了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永远站立不起来了,他也因此不能再站在讲台为他的学生讲课了。妻子无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与他离了婚。刘友余自愿放… 相似文献
18.
19.
刚刚步入90年代的第三天凌晨,贾敬颜先生突然逝世,对家人、弟子没有留下一句话。 突然降临的灾难使我麻木了,很难相信这是事实。贾先生学问扎实而不事游谈,待人诚恳而不弄虚作假,质朴务实而不尚浮华,这样一位实实在在、有根有底的人,怎么会如此突然地离开这个与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世呢?何况,仅在四个小时前,当晚八点多钟我前去看望时,他正坐在书房的长沙发上,微笑着用手拍拍沙发,示意我坐在他的身边。当时贾先生头脑清楚,一切与往常无异,只因他说头痛,我才没有久坐,万没想到这匆匆看望竟成永诀。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论坛》2014,(5):27-29
张心平,土家族,1952年出生于龙山,历任里耶岩冲民办教师、龙山县文化馆馆长、吉首乾州卷烟厂办公室主任、《神地》杂志社执行主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协主席等,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短篇小说《火钳》获湖南省少数民族创作金凤凰奖,报告文学集《发现里耶》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曾被评为湖南省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和湖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14年1月14日,因家中失火不幸逝世。当本刊记者组稿本期专题,初没有计划为这个主题特别组稿,但各位朋友却不时提到他,自觉写到了他;当记者逐渐整理、编辑相关内容,却发现大家回忆中的这一句句话、一件件事、一个个场景,因为这位才高八斗、心怀仁爱的先生,开始熠熠生辉起来。而这屡屡金色的光线中,这些回忆先生的人们,或犟强,或纯良,或惶恐不安,或云淡风轻,亦散发出文学般新鲜而圣洁的气息。也许,这就是人性的魅力、榜样的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