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师素质教育要优化和完善师范生特有的素质结构,这一方面包含了具有大学普遍共性的横向拓展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学科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具有高师独特性的纵向提升素质,如教育专业素质、师范人格素质以及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素质等。这是对高师素质教育的定位、规定与指向的基本概括。在这一规定和指向下,高师素质教育改革要从塑造"三种精神"、构建"两种体系"入手。  相似文献   

2.
为落实高师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认真研究新生的思想特点,探索思想教育管理的新路,这对于加强高师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新生顺利地完成“第一个过渡”,迈好四年大学学习、生活的第一步都有重要的意义。一、高师新生基本状况分析正确分析高师新生的基本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掌握他们的特点,是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管理的前提。通过对八五级以来的三届高师新生的调查,我们认为,就高师新生的整体看,他们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但刚刚步入大学的十七、八岁的高师生,有着既不同于高中生,又不同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的过渡性矛盾。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主张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特别是高师教育最为重要,故而在各大行政区各设立一所师范大学,这与近代教育先贤苦苦推行的"高师教育分区制"暗合,同时还提出地方上也应建立师范教育机关。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计划,在"院系调整"中,不仅撤销了大学教育学院,还撤销了部分普通大学,着力改建师范学院。经此改革,高师教育也结束了此前动荡的前五十年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旧有观念和认识的消退,绝非朝夕之事,社会舆论包括学界仍旧怀疑是否需要独立的高师教育,教育部对此持开放态度,让双方相互辩论,结果真理越辩越明——中国需要独立的高师教育,由此获得了稳定的后五十年史,直到新世纪前夕教育体制改革,变更了师资培养的方式。立国之初的改革,可谓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4.
关于综合性大学举办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 ,我国师范教育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部分高师院校与其它非师范大学合并 ,组建新的综合性 (多科性 )大学 ,这为构建新的教师教育体系打下了基础。教师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举办 ,它可以扬综合性大学之长 ,避原高师院校之短 ,为造就创造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文 /文沟通、理 /理沟通、文 /理沟通的资源条件和文化环境。但这种趋利防弊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引导和探索。选择一种符合本地区举办教师教育的模式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师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封闭型范式向开放型新范式转变的过程,面临重大的新矛盾和新挑战:原有高师院校在改革中对高师教育重视不够,有丢失自身高师教育特色与优势的危险;非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参与高师教育的政策和机制还不完善;在开放环境中高师教育的新范式尚未确立;高师院校的改革缺乏明晰的思路。高师教育因此应着力实施三项改革:准确定位高师院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建立健全非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参与高师教育的政策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开放环境中高师教育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参与高校合并成为综合性大学是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合并后的大学内部高师教育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 ,原来长期形成的师范性氛围受到了挑战 ,因而合并后的大学高师教育应对“师范性”做重新审视 ,对“师范性”的培养途径进行再认识 ,以提高师范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中国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的若干弊端而制定的,目的是要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问题是在于改变学生的现有学习方式。理念是前进的动力。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是大学的灵魂。大学必须有鲜明的、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的基本教育理念。而高师英语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英语师资的摇篮。本文针对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应进一步强化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加快教学法的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鉴于中等教育的优良师资匮乏的问题难以解决,而大学教育学院及教育系又不足以担此重任,故而参考民国前期高等师范学校的旧制,重新建立起高师教育制度,定名为师范学院。时任部长的陈立夫对此特别热心,极力推行;而前任教育部长朱家骅对"寓师资于高师"的方法表示十分怀疑,他认为培养师资的重担应交由大学文理学院,而不应设师范学院,故致函商榷,陈亦复函做辩解,故而高师教育史上有了一场"朱陈之争"。这场教育论争对于高师教育影响颇深,特别是1944年朱继陈任教育部长后,旋即动摇了师范学院制,自然大力推行"寓师资于大学"的模式,引发教育界的不安与躁动。这些都已经成为教育遗产,其中不乏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同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同外语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外语系的教学状况相比 ,高师外语教师教学还不高 ,应深化教学改革 ,把高师外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师院校开设《大学音乐》选修课,旨在提高高师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陶冶其性情,培养其情操。《大学音乐》选修课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改革,方能取得切实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网络辅助自主学习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输入假设理论、学习策略论为依据,构建高师大学英语网络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出多媒体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目的是为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师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国家教委(88)教师字001号文件规定:“几何基础”将作为必修课列入师专数学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作为一门与中学几何教学联系十分密切、作用很大的基础课终于在高师得到恢复。这是高师教学面向中学的一项得力措施。 回顾建国40年来,几何基础课在高校几经大起大落,50年代初不仅高师把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开设,一些综合性大学也把它列为必修课。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58年以后此课在高校陆续取消了,后来虽有一段时间此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在部分高校开设,但至今这门课仍未列入师院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细分"不仅是经济领域的经营性策略,高师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地方性大学与区域性人才市场有效对接的视角进行细分研究。针对高师非师范类毕业生特性,运用系统工程学观点,可以提出高师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路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召开师范教育及高师教育全国性会议不下十次之多,这些会议集中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高师院校办还是不办,二是高师院校是办出师范的特性来还是向综合性大学看齐。1953年召开的高等师范教育会议,教育部提出了进行教育改革的方针是,“认真的系统的从本质上去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理论经验,应密切结合中国实际,高师院校还应特别注意联系高师的特征与中学的实际。”1958年教育部召开师范教育改革座谈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育目前是个热门话题,无论是中小学的语文学科还是大学的中文专业,当今对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是空前的.但就在这股热潮中,我们的文学教育的现状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高师文学课几乎上成了理论课,造成高师中文系学生文学感受能力的普遍匮乏,文学素养普遍不高.为此,高师文学课的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切实提高高师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弊端及对策分析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占据着普通高师大学英语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习得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扼杀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主体先行综合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适合于普通高师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和“折中主义教学法”为理论依据,吸收了现有教学模式的合理成份,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师政教专业教学改革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政教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文章通过分析高师政教专业教学现状,剖析现行高师政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构建了高师复合型政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并阐释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优势,提出了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来解决高师政教专业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就业体制的转变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使湖南省高师体育专业女生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运用文献资料法,针对湖南省高师体育专业女生就业现状,提出对策:宏观上整体把握就业机制;中观上优化就业过程;微观上完善就业环节。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对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促进学院更好、更快地发展,喀什师范学院在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包括科学规划学院发展战略、履行办学的社会责任、改革师范生培养体系和促进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等.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民族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必然选择;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基本条件;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是支撑要素;不断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则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在于教师对实践性知识的关注、获得和积累。对于处在教师专业发展基础阶段的高师学生而言,其实践性知识是知识结构中比较薄弱的一个板块。从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和特征入手,分析高师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可以发现高师院校传统理智取向的知识观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大学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实践相脱节以及教育见习、实习没有落到实处等是造成高师学生实践性知识缺乏的原因。高师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高师院校转变传统的指导思想,坚持实践取向的知识观,设置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以及对教育见习、实习的重视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