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抗金志士.他毕生坚持反对民族压迫,为祖国的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他留下的九千余首诗作以及词、散文中,都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鲜明的爱国主题.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旧史却颇有微词,讥其“不得全其晚节”.《宋史·陆游传》云:“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仛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历代文人的笔记、别集中也屡屡可以看到这种说法,如南宋人叶绍  相似文献   

2.
韩(?)胄之事既明,则陆游的所谓“晚节”问题,即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澄清,《南园记》之作,最多不过是官场中的一般文字应酬,根本谈不上什么阿附权奸之嫌。所谓“君子惜之”,“《春秋》责贤”,不过是道学家的门户之见而已。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理论中的"视域"和"视域融合"是重要的阐释学概念,"视域"由主体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等因素构成。在翻译中,原文作者与读者(包括译者这一特殊的读者)由于各自的"偏见"导致不同的"视域"。而"视域融合"是原文文本和读者一译者不同的"视域"彼此融合的过程和状态。伽达默尔对"视域融合"的阐述是哲学的、宏观的,本文则从原文文本和读者—译者的不同"视域"出发,廓清"视域融合"理论在翻译学框架中的意义,并重构其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4.
郑永晓 《南都学坛》2011,31(3):56-60
钱钟书先生对南宋诗人陆游的精彩论述,见诸《管锥编》者,尚多值得开掘探讨之处。钱先生的论述,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陆游诗学渊源的探讨,多考察陆游师法前人句法之处,其中对陆游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关系等均有言简意赅之阐述。第二,对陆游诗文成就的探讨,既有对陆游诗歌中对仗、用典等具体的创作特色给予精当的评析,也包括对陆游总体成就的评价,准确指出了陆游之诗、文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三,"研究"之研究,亦即对前人有关陆游的评论进行分析和批评,纠正了前人的一些偏颇之论。第四,对于陆游诗文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处给予了批评,对包括陆游在内的宋诗的某些弊端给予反思,如"竞用新事","且表学问"等。钱先生对陆游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而客观地评价陆游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其深远影响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陆游诗歌研究,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即:陆游诗歌材料的整理与选译、陆游的生平与思想研究、陆游诗歌内容与艺术特征的多角度探析以及陆游诗论研究。日本学者的陆游诗歌研究对于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意义,为我们审视、反省自身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观念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读者均被陆游持久热烈的爱国情怀所感染。本文认为,军事意象是陆游爱国情怀在其诗中的集中体现。而"剑"意象既寄托着陆游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又蕴涵着诗人壮志难酬的失意落拓。  相似文献   

7.
从廓清"视域融合"在哲学与翻译学框架中的不同内涵入手,探讨了"视域融合"对当今翻译界译者主体性的确立、传统二元对立翻译理论的突破,以及翻译过程研究新途径的开辟等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宋史·陆游传》云:“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机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有先见之明焉”。又论曰:“陆游学广而望隆,晚为韩侂胄著堂记,君子惜之,抑《春秋》责贤者备也”。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管辖权异议"存在诸多不足:异议的主体、客体含混不清;异议程序适用缺乏必要限制;异议处理方式行政化;权利救济程序过于复杂.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异议率高、异议裁决上诉率高等问题.建议在<民事诉讼法>修改时,遵循一定的原则,明确规定适用条件,界定异议的主体和客体,引入附带诉讼审理模式,简化救济程序等.  相似文献   

10.
"视域融合"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最终意义的形成是原作者"初始视域"与欣赏者"现今视域"相互碰撞并融合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歌剧《图兰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孕生的艺术文本进行解读,说明任何音乐文本中都并不存在一个确定无疑的内涵,音乐审美欣赏的过程是多元文化音乐审美视域不断碰撞的过程,只有注重对多元文化场域中形成的音乐审美视域进行文化特质辨析,才能探寻到音乐文本意义增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沈园》(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游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是他对自己年轻时爱情岁月的文学回忆,寄托着对妻子唐琬的真挚情意。在《沈园》(二首)中,陆游通过多重的文学意象构建起自己心中的"沈园",将其升华为古典文学中经典的爱情境域。陆游笔下的"沈园"由三种文学意象相互交融而营构,即"时间"的沈园、"空间"的沈园和"诗意"的沈园,而"诗意"的沈园是陆游所建构的"沈园"这一爱情境域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3.
陆游隐逸词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乾道二年(1166)罢归乡居和淳熙七年(1180)出蜀东归退居山阴、宦游严州期间.陆游的隐逸词以越地自然山川、人文文化为背景,受张志和、朱敦儒的影响颇深,与张、朱均是越地隐逸"文化场"中有影响力的人.陆游隐逸思想与越文化中悠久的隐逸人文渊薮、山阴陆氏家族崇道家学家风和个人性情的矛盾有直接的联系.陆游个性中儒道两极都表现得十分鲜明,呈现出越文化母体中本身兼备的慷慨激越和放逸潇散两种特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更好地理解"——以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莱尔马赫提出解释学的任务是与文本的作者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话语。为此他主张通过"重构"使解释者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层次,从而把握作者无意识保留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相互理解。他以解释学的处境、视域的融合阐明了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问题,提出与其说更好地理解,不如说不同理解。然而,既然在视域的融合中,解释者的视域起决定性作用,那一切理解也就是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互动话语研究理据及其方法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社会文化视域是二语习得研究新兴的理论视角,它与认知视域一起构成二语习得两大对立流派.本文提出并论证了社会文化视域下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说明社会文化视域是外语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的必然选择.重新建构的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融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优点,为"本土化"外语课堂互动话语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学界关于"弱者"问题的研究持续升温,对"弱者"认识见仁见智。法理视域下的"弱者"范畴应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取向,以权利义务为基础,以"扩权"与"限权"、"减负"与"加责"、"成本"与"收益"为必要调适手段,并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具体考察界定。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增长"的研究在我国已成燎原之势,在各界广泛认可和讨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解释逻辑、建构路径和话语体系。为提升"包容性增长"研究的品质,推动研究向深度进展,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包容性增长"研究兴起的背景,概括学人关注的焦点分布,理顺研究思路的线性轨迹,归纳研究视域的平面铺陈,总结学术框架的立体构造,反思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机体哲学研究在中国和西方曾沿着不同的思想轨迹发展,各有其不同的观念体系和思维方法。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视域中审视机体哲学的思想成果和发展趋势,通过相互比照,可以形成以“生机”为逻辑起点的新的机体哲学观念体系,为解释具备机体特征的社会现实问题开启新思路、提供新对策。在中西文化交融视域中开展机体哲学研究,有助于中国哲学研究走向世界,在全球化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宋政治文化与陆游晚期创作心态及和陶诗的形成有着莫相分离的关系。对持续和战问题喜论恢复的坚持使其被黜,导致了陆游晚期创作心态发生转变,和陶诗缘此而生。陆游与陶渊明堪称为旷世知音。  相似文献   

20.
陆游一生不善于与人交往,多数人际关系诗歌在情绪表达上因为缺少分寸感而显得不那么"得体":在官场中与官员交往的唱和散发着自傲自负又自卑气息;与同类朋侪交往唱和不像士人那样彬彬有礼,而如同江湖游士一样亢奋使气;退居乡下后陆游基本断绝与士人阶层往来,而向无法进行更深精神层面对话的乡邻宣示个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说陆游是个具有一定社交障碍的交往困难症患者。然而正是这一切在交往礼仪上的"不得体",让陆游的社交唱和诗歌脱离了一般人际关系诗歌的应酬乏味,而显得个性十足且真诚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