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振文 《办公室业务》2013,(12):22-24,19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代伟人.对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数十年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毛泽东思想体系,其中包括革命理论、经济建设理论和军事思想、教育思想、文艺思想等丰富内容。然而,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领导生涯中形成的秘书思想却鲜为人知,而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指导党、政府和军队的秘书工作,并在今天的秘书工作中被继承和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李首鹏 《办公室业务》2014,(4):39-39,4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秘书道德体系既是发挥秘书社会作用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秘书道德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直接呼唤。构建社会主义秘书道德体系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既受到中国古代秘书工作优良传统的影响。也受到外国秘书伦理思想的启示,同时也继承、弘扬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秘书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秘书道德体系既是发挥秘书社会作用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秘书道德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直接呼唤。构建社会主义秘书道德体系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既受到中国古代秘书工作优良传统的影响,也受到外国秘书伦理思想的启示,同时也继承、弘扬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秘书道德思想。构建社会主义秘书道德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的的社会主义观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而是通过马克思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5.
史海威 《秘书之友》2010,(11):38-40
毛泽东的一生与秘书、秘书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既是我党秘书工作的创始人和实践者,也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中,任用过许多秘书,对秘书与秘书工作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发挥了很大的优越性,中国人民是从五四运动开始找到改造中国的道路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中国的正确的思想武器。当前,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但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再适应当前中国的发展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正从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2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自己病情急剧恶化的情况下,本着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忱和高度责任感,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向秘书口授了最后八篇著作,即《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关  相似文献   

8.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继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之后,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场伟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发展成就尤其是2020年迅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恢复经济增长并为全球抗疫、经济合作、治理变革做出重要贡献等卓越表现,雄辩地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力和实践伟力,也开启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新纪元。进入新时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2020年的严峻挑战和有效应对砥砺并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底色与实践伟力;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增强理论自觉、锤炼实践智慧,高扬"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上不断构建国际话语权,开创性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前程。  相似文献   

10.
胡汉民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是早期国民党人传播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虽然现在看来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诸多曲解和误解的成分,甚至有借马克思主义宣传其革命学说的倾向,但在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更多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一定贡献.对胡汉民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评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东方理论是列宁关于在东方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探索其中特殊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思想理论,是这些国家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十月革命的胜利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是拯救人类的真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样本,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1921年成立起,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艰难、曲折、光辉的90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战胜一个又一个强大敌人,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是邓小平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作出的新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从邓小平价值观思想的角度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对于当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邓小平理论最可贵的品格,也是邓小平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种品格,才使他在历史提供的舞台上,运筹帷幄,经纶天下,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成功地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新世纪新阶段,系统回顾和总结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及其方法论特征,对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方法论看,他的创新思想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葛光辰 《决策与信息》2013,(10):144-146
全面建成小康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伟大民族复兴的基础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领导科学》2005,(14):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党则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作为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其统治风雨飘摇,无以为继。列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以建设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为战略课题,坚持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党的肌体灵魂,始终器调以争取政治自由为主要任务,在运动中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活动策略,开启了东方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本国化地开展国家革命和政权建设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龚建伟 《科学咨询》2009,(14):85-85
首先是思想品质素质.这是极为重要的.你是讲政治的,讲马列主义的,那么,你就得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弄懂弄通.中国当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全国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将其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议事日程,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既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考、新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发展学说的新突破、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以全新的视角更为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理论,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物质利益思想,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